为什么说阿里云城市大脑是AI时代的“登月计划”

“城市大脑不但能造福百姓,也会像登月计划一样,成为机器智能未来10年最重要的研究平台。”

“我希望,未来企业里也能够有科学家成为院士,而不是都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两周前,当马云在世界智能大会上提出这一呼吁时,懂懂还在揣测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直到7月20日,我们看到了阿里云官微的这则消息:城市大脑三项技术论文同时入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第25届国际多媒体会议ACM Multimedia(简称ACM MM)。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领域顶级学术会议,ACM MM对于全球以及中国学者的价值不言而喻。

能够入选ACM MM,是阿里巴巴iDST(阿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核心团队)的一件喜事。据了解,三项研究成果分别针对城市大脑所涉及的交通事故识别、人流轨迹判断、交通数据样本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这些内容都与城市大脑的应用场景密不可分。

或许,院士称号落户企业界对于马云和阿里的科学家们只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未来城市大脑如何真正地帮助一个城市具有智慧的能力。在阿里看来,这件事情的价值未来将堪比“登月计划”。

“城市大脑不但能造福百姓,也会像登月计划一样,成为机器智能未来10年最重要的研究平台。”这是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一周前在全球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的开场白。

登月计划的一小步

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

他提到的登月(阿波罗计划),始于1961年5月,是美国进行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重大工程。其在科技领域不断探索取得的成果,令美国和全球科技产业受益匪浅。

而在王坚看来,城市大脑项目是中国在全世界所做的一次探索,“因为今天在世界范围里,还没有一个城市把建设城市大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他谈到的探索,即通过阿里云ET的AI技术,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修正城市运行中的Bug,最终将进化成为能够治理城市的超级人工智能。

这一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已经在杭州和苏州迈出了第一步。当2016年10月13日,杭州市政府在云栖大会上公布其“疯狂”计划——为这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安装“杭州城市数据大脑”时,阿里云、富士康、数梦工场等13家企业已经齐聚钱塘,撸起袖子开干了。

实际上,在阿里内部,曾经实施过一项耗时18个月的“登月计划”,将阿里所有数据迁移至统一的计算平台,这一平台如今支撑着阿里巴巴整个商业组织的的运转。而王坚希望能把这其中的经验和能力,运用在城市大脑项目的开拓工作中。

从杭州市目前的“城市大脑”运作效果来看,“登月”的第一步是成功的。

2016年9月,城市大脑交通模块在萧山区市心路投入使用。随着项目的实施一些令交管部门惊喜的数据显现出来:通过智能调节红绿灯,道路车辆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11%。

这是对运用大规模数据改善交通状况的有益探索,而在城市大脑的运作过程中,算法并非一成不变,开放的算法平台使城市大脑可以吸取更多人的智慧。这意味着,任何人的优良算法都可以放入城市大脑的插槽中,以供训练和选择。例如,富士康的大数据团队正在研究杭州公共自行车的智能调度算法,不久将输入到城市大脑中。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王坚强调,“城市大脑是杭州代表中国的城市为世界在做探索,是一次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社会管理的前瞻性实践。我们不知道它最终会进化到什么程度,但这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杭州智慧大脑的实践

作为阿里集团最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王坚的“布道精神”再一次体现在了对城市大脑的笃信上。他喜欢举例,以欧洲人发明了电,却是爱迪生首先在美国把电变成基础设施,谈及推动城市大脑项目的意义:“利用城市的数据资源来更好得管理和治理城市,把城市大脑变成每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这其实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这其中不仅有技术的挑战,还有法律的挑战等,中国做这样的尝试和推动,能够为世界做出探索。”

那么,这些探索和实践,具体到杭州这座城市,是如何运作的?

简单的理解,就是城市大脑要在杭州起到“眼、脑、心、手”的作用,而让这些器官良好运作的“血液”,则是数据。以交通为例,数以百亿计的城市交通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数据、运营商数据、互联网数据被集中输入杭州城市大脑。这些数据首先成为这个大脑智慧的起源。

拥有数据资源后,城市大脑还需要五大系统才能高效运转——超大规模计算平台、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交换中心、开放算法平台、数据应用平台。

城市大脑计算平台上运行的是阿里云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飞天”,它可以将百万级的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提供源源不断的计算能力,以保证大脑能够“眼疾手快”、“当机立断”。

在杭州市,5~10万路交通视频摄像头就如同“眼睛”,这些数据采集系统源源不断将看到的信息输送给城市大脑。IEEE院士、iDST机器视觉科学家华先胜介绍,城市大脑是全球唯一能够对全城视频进行实时分析的人工智能系统。依靠阿里云ET的视频识别算法,能够让城市大脑感知到复杂道路下车辆的运行轨迹,准确率达99%以上。

所谓“眼、脑、心、手”的运作流程,在阿里iDST的科学家看来,就是杭州市目前智慧交通出行的新景象:通过手机地图、道路线圈记录的车辆行驶速度和数量,以及公交车、出租车等运行数据,城市大脑即可在一个虚拟的数字城市中构建算法模型,通过机器学习不断迭代优化,计算出更“聪明”的方案。

这些方案为交通管理者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每个路口红绿灯设置为多长时间通行效率最高?哪些路口应该禁止左转?公交车辆和线路如何调度更为合理?道路修建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看到这样的实践结果,懂懂不禁想到,王坚多次提到的“未来最终进化的程度”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记得在十多年前,IBM就提出过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但是最终因为商业模式的误差,而功败垂成。如今,通过拥抱大数据和AI实现智慧能力的城市大脑,会在十年后带来哪些价值?

登月的意义不仅在本身

“过去这么多年谈论智慧城市,但没有‘大脑’的城市,智慧无从谈起。”在王坚看来,一个有数据大脑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而对于让城市更有智慧这件事情,王坚坦言始于价值观和责任感。价值观来自于是中国人对互联网和数字化的高度追求。“中国的老百姓对互联网的使用是非常特别也是极为普及的,可以说领先于全世界很多地方。开玩笑说,今天中国的老百姓是拿着手机在地摊上买烤红薯,但是在美国,老百姓还是拿着支票付水电费。”

王坚认为,这个小小的差别意味着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用手机买烤红薯的老百姓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信心非常大,这意味着在过去十几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拥更多的数据资源。”

而在责任感上,王坚强调了一点:“中国在城市管理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别人要大得多也要多得多”。的确,中国的道路复杂度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很多,王坚有一位交通行业的专家友人这样形容:中国的路口不是四岔路口而是“十二叉路口”,因为路上包含了行人、汽车、自行车甚至各种非交通工具。“这种交通的状况非常复杂,挑战非常大,我们不可能指望别人来替我们交这个学费,先去探索然后让我们享受他们探索完的成果。”

所以,阿里云决定先走出这一步,并将探索的成果普惠到更多的城市和行业。这也是王坚之前提到登月计划的原因。

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的“阿波罗”,带动了美国整个科技的发展与工业繁荣。但是“阿波罗”最大的价值却体现在了二次开发应用的效益上,因为其带来的间接经济、社会效益,远超“阿波罗”本身。

“城市大脑将成为机器智能未来10年最重要的研究平台”,这是文章一开始王坚对于未来的预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阿里云从智慧交通入手,再进一步让智慧大脑向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维度延伸,未来十年,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和挫折,都是一笔可以分享的财富,这些技术将不仅只停留于城市大脑。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