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高校“更名潮”背后:行政导向下的“名利双收”

“升格”大学得以让高校名利双收,尽管教育部和地方政府一再管控,但更名的热情依旧不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准大一的时候听学长说,他们准大一的时候听学长说……潍坊医学院要改名医科大学,然而现在我都已经参加工作了。”在潍坊医学院的贴吧里,近年来关于学校改名的调侃一直不绝于耳。如今,改名的愿景终于被提到了桌面上。

7月10日,潍坊医学院党委办公室向澎湃新闻透露,为支持潍坊医学院更名潍坊医科大学工作顺利进行,经潍坊市政府研究同意,成立支持潍坊医学院更名潍坊医科大学工作领导小组,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宽端亲自挂帅。尽管目前潍坊医学院尚未向山东省教育厅、教育部递交更名申请,但上述领导小组的成立意味着学校更名工作的开启。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李宽端曾到潍坊医学院调研,学校党委书记李欣章表示,希望潍坊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学校的发展,在更名医科大学、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加快附属医院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官网资料显示,潍坊医学院是山东省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历史溯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潍县乐道院设立的乐道院医护学校和潍县美国长老会医院,1987年更名为现名。现有在校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本科生15000余人。

与此同时,山东另一所院校山东工商学院也在为升格“工商大学”而努力。在6月26日举行的毕业典礼上,山东工商学院院长谭秀森公开宣布,“大家期待已久的,我校更名山东工商大学的申请已经被批准列入山东省‘十三五’大学更名规划并上报教育部。”对此,该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也向界面新闻记者证实了上述消息。

通过梳理发现,除潍坊医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之外,包括滨州学院在内的多所山东高校一直以来都曾传出更名计划,目前分别处于更名流程的不同环节。其中,滨州学院更名“山东航空学院”已完成专家论证,正报山东省政府审批;而潍坊医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分别处于即将组织专家论证和上报教育部的阶段。此外,曲阜师范大学、泰山医学院、山东交通学院、齐鲁工业大学等都山东高校均有更名的传言。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符合大学条件的学院必须由学校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按学校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申请设立大学的流程如下图: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相比更名大学的流程,学院更名大学的条件更为复杂。《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对大学的办学规模有着明确规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在学科与专业方面,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每个主要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均不低于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15%,学校的普通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20个以上;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等。

通过对比上述几所学校的情况,山商和潍医在山东省内的确是条件最符合更名大学的学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点。其中,潍医由于医学占比过大,理学、管理学等占比要想达到15%并非易事;相比之下,山商的学科门类更加合理,但在硕士毕业生的门槛上,山商直到2014年才开始独立招收研究生,2017年才有第一届独立招生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若按照必须有5届以上独立招生的硕士毕业生,山商只能等到2022年才能达标。

不过类似情况下成功更名的学院并非没有先例,2015年,原南京审计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京审计大学,该校2011年才获批为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而在2003-2008年之间,南京审计学院和南京大学曾合办过会计学专业和国民经济学专业等研究生专业,因而得以满足“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的要求。同样,山商2009年就开始和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毕业生,目前硕士毕业生恰好已有5届。

尚不论上述院校能否悉数达标,单从申请流程和规定来看,学院更名大学都堪称一项复杂的工作。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院更名为大学,这要求学院必须增加学科门类,还有的高校为此要合并进其他高校。为达到更名要求,一些学校不得不增设学科和专业,扩大规模,进而导致学校的定位变得模糊,失去了办学特色。”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衷于改名的学院远不只山东高校,据《中国青年报》统计,在全国两千多所公办高校中,过去20年中竟有近一半改过名字。而在2011-2016年间,改名的学校也多达72家,其中绝大部分高校是从“学院”升格为“大学”。从“电子工业学院”到“电子科技大学”,“矿业学院”到“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到“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到“财经大学”,“铁道学院”到“交通大学”,“气象学院”到“信息工程大学”……诸如此类的更名已然成为“套路”。

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

时任山东省省长的郭树清也明确反对高校好大喜功、贪大求全,他在2014年8月召开的高校综合改革座谈会上表示,学院不要热衷改校名,也不要热衷办大学,甚至还对一名高校负责人开玩笑说,“你如果改了校名,省里就不支持你了。”

尽管教育部和地方政府一再管控,学院更名大学的热情依旧不减。2016年,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文件,批准14所“学院”更名为“大学”,其中包括如湖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

熊丙奇表示,学院更名的背后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行政评价体系有关,学校的身份、等级与学校获得的资源有着某种对应关系。“一方面,人们往往认为大学就是比学院高人一等,学院改名大学恰好‘迎合’了考生们功利盲目的想法;另一方面,改名大学对学校来说还有更多现实好处,比如行政级别提高可以得到更多地方拨款,相应的校领导待遇也会提升,这的确让很多学校‘名利双收’。”熊丙奇认为,若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改变当下高校管理和评价体系的行政化导向,单靠教育部出台指导意见的效果并不明显。​

“大学”比“学院”高人一等的观念甚至传到了美国,​近日据美国新闻网站“mountaintimes.info”报道,经学校教职员工多次投票决定,佛蒙特州学院(Vermont State College)正式更名为北佛蒙特大学(Northern Vermont University)。根据校方的说法,他们改名的目的之一便是吸引更多的中国留学生。该校校长办公室负责人帕特里夏·寇特对美国媒体直言,“在一些国家特别是中国,College确实不如University响亮,在他们看来,College只代表学院或是专科院校,而University才是真正的大学。”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