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许多差评 赫拉利为他的《未来简史》加了四点重要注释

在上海的这场对谈中,这位历史学家对未来的态度似乎比书中乐观了一点儿。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来源:造就)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尤瓦尔·赫拉利近几年写了两本现象级畅销书,一本是探讨人类历史的《人类简史》,一本是远眺人类未来的《未来简史》,这位刚过四十岁、西装笔挺的年轻学者,一直拒绝使用智能手机。为什么?这成了他日前在上海“主动进化·造就未来大会”被媒体记者们问到的第一个问题。

他说自己不抗拒技术,人类不可以也不应该这么做,因为技术带来了诸多好处。然而,“我们应该控制技术,让它服务于我们的目的,而不是被技术控制,服务于它的目的。”作为一位学者,他眼中所见当今人们面临的一大危险,便是“被过多的信息包围,丧失了安静平和的时间去分辨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用吸收到的信息拼凑出一幅有意义的图景”。

接下来他补充了一句,虽然他自己不用,可是他的丈夫是使用智能手机的。“也不是说我完全不会用智能手机啦,我只是让别人替我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这个问题反映了人们对这位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的好奇以及其著作的潜在争议性。继《人类简史》之后,赫拉利于2016年9月推出《未来简史》,中文版于今年1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在这部所谓人类未来的预言之书中,他指出,在21世纪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几个难题——瘟疫、饥荒和战争已被战胜,人类面临着新的三大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智人进化为“神人”,具有神一般的创造力和毁灭力。

“自从生命在大约40亿年前出现后,从来没有任何单一物种能够独自改变全球生态……如今人类已准备好用智能设计取代自然选择,将生命从有机领域拓展至无机领域。”赫拉利在书中如是写道。或许,该书的英文名(“Homo Deus”意为“神人”)已为读者暗示了它将在政治领域、科技领域以及宗教领域掀起的层层波澜。

注释一:AI的决定性优势在于持续进化与高度联结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预测了一个令人惊骇的前景:“随着人工智能加速进化,未来99%的人类将变成无用之人。”他认为,未来的智人有可能分裂为两个物种:一部分人可以通过尖端生物技术来改造自己或子女的胚胎、增强器官功能、减少免疫缺陷,从基因上成为更共计的智人物种;而难以负担这种改造的则会降格为低级智人。“随着AI、机器人逐步取代人类的职业,许多人都将会失去经济价值。更可怕的是,一旦低级智人丧失了军事和经济价值,精英阶层与政府可能会丧失投资教育、健康、福利的动力,最终导致他们被整个系统抛弃。这将是无以伦比的噩耗。”

在采访中赫拉利表示,在阅读了对于《未来简史》的许多负面评价后,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在书中详细解释AI在就业市场中的决定性优势——那并非指AI擅长某个特定的工作,而是AI具备持续进化和高度联结的能力。“人类超过一定岁数就很难学习新技能了,但AI是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即使在某一时刻人类的能力强于AI,AI也能以人类不可能达到的方式持续进化。AI的另外一个优势是,人类不可能全部被联结到一个单一的网络中,这种个体性在一些领域是优势,在另外一些领域就是巨大的劣势。”

注释二:“生物算法”是人类保有的独家优势

相较于《未来简史》论调的悲观,赫拉利在采访中展现出了对人类更强的信心。在书中,他指出“生命科学家近几十年间已经证实,情感并不是只能用来写诗谱曲的神秘精神现象,而是对所有哺乳动物生存和繁衍至为关键的生物算法”,所谓的艺术创造也不再是人类独有的技能;但在此次采访和大会演讲中,赫拉利都强调了这种“生物算法”在可预见的未来是无法被计算机破译的,这也是人类保有的优势:

“计算机在智识上超过人类,但计算机没有任何意识,它们也没有发展意识的迹象。我们总是搞混这两点。智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是谱曲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意识则是感知的能力,人们通过意识感知痛苦、愉悦和爱憎。人类的智识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通过感知事物来解决问题。但在计算机中两者并不共存。我们在计算机智识发展上进展卓越,但计算机意识发展上却裹步不前。因此我认为计算机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可能变得像人类这样。我也认为人类不应该致力于在智识上与计算机竞争,或发展智识;人类应该关注发展意识。”

注释三:难以断言“数据时代”企业上帝的出现

赫拉利未曾清晰解释的另外一个话题,是技术对现有政治秩序的潜在冲击。

他在书中描绘的未来图景,是人类的一言一行均被大数据所掌握,而人们正是通过使用Facebook、谷歌等大企业的服务在不知不觉间让渡出“自由意志”的权利。当大企业掌握了大数据时,它们实际上也成为了国家政府的有利竞争者甚至颠覆者。这是否意味着,在“数据主义”(Dataist)未来,国家注定将与企业合谋,或屈服于后者?

赫拉利对此的预测是,国家与企业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合谋,因为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掌握了控制政治和经济的权利:“要么国家国有化数据,成立一个政府机构掌控数据和算法,大企业向政府和国家让渡权利;要么反其道而行之,企业因掌握数据和算法变得比国家和政府都要强大,这样它们成了社会的实际主宰力量,国家将完全失势,世界将被企业统治。”

但赫拉利认为,现在难以断言哪一种场景将会成为现实,不同的国家或许会有不同的发展选择。“这就好像19世纪到20世纪的工业革命一样。工业革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在英美国家,是私有企业在推动工业化,而在像中国等其他国家,更多的是国家和政府在推动工业化。发展模式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从大方向来看,全球最终都被纳入了工业化的轨道。英国人和中国人都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电带来的便利,我猜大数据和算法的崛起也是同样的道理。”他告诉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记者。

因此在他看来,“谁将控制数据”的问题不如“大数据和算法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导性力量”这个前景本身重要。在他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建的辩论中,他强调了我们应该正视并积极探索新技术带来的种种可能性:

“以前多个技术浪潮被很多国家所忽视,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很多国家选择忽略这些技术,并因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所以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去了解这些新技术。在21世纪,忽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国家会蒙受巨大的损失,而那些引领新技术的研发、为新技术早早布局的国家就会获益。”

注释四:“无用阶级”是谁?

那么个人应该如何为这一新技术浪潮做准备,不至于早早堕入“无用阶级”呢?赫拉利表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某样特定的技能——事实上没有人能够预测在未来的20年里怎样的技能会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技能,“如果你把赌注押在某样特定技能上,你就输定了。我们能做的最好准备是培养自己的灵活适应能力,培养自己终生学习的能力,持续革新自己。因为我们唯一确定的一件事是,21世纪将会是持续变化的世纪,你需要不停地学习,一遍遍地革新自己。”

无论是在采访中还是在大会上,赫拉利所说的内容都没有偏离他的两本著作——这位大历史领域的怪才毫无疑问对自己的判断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心。但和所有被认为是窥破未来走势的先知者一样,他也无法就所有的问题给出确切的答案。但他似乎对一件事较为肯定——他自己的工作不会轻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历史学家的工作需要许多灵活性和创造性,越灵活的工作就越难被自动化,”他带着一丝自嘲说道,“第二个原因是,历史学家写历史书赚不了多少钱。如果你要开发出能够从事某个职业的机器人,你需要投入数以亿计的金钱,这完全是得不偿失。”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