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当如曾国藩 以拙胜巧要学这两招

“好汉打落牙和血吞”是曾国藩的名言,我曾经一直认为,大丈夫应该快意恩仇,怎么能让人打落牙和血吞呢?后来年龄渐长,特别是创业以后,终于领会到其中的精神。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将挫折和耻辱当成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是人在逆境之中和自己相处的最好方法。

创业者是聪明一点好,还是笨一点好?多数人会说前者。但有一个“笨人”,就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就,他就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

今天我们读的是张宏杰写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不是成功学,而是通过曾国藩作为一个凡人的细节,展现了他的纠结和矛盾。我们第一次将一个人分成上下两期来读,因为他生命的色彩,实在是太浓烈了。

有人推崇曾国藩为千古第一完人,也有人说他是卖国贼、刽子手。他最大的功业是创立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十二年的鏖战,攻灭太平天国。他还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

他一生当中,有五次大耻辱。我们今天讲的就是他46岁时在湖南老家荷叶镇的“大悔大悟”。

“耿直boy”曾国藩 与旧体制的权力对抗

在咸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857年2月20日,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当时曾国藩正在江西和太平天国血战,这对他肯定是一个悲伤的消息,但同时,这个噩耗也是他摆脱困境的天赐良机。他立刻给皇帝上疏,要求回家守孝,并且不等皇帝回信,他就把军队抛在江西,自己回到了湖南老家。

他当时的困境在哪里呢?

曾国藩做京官的时候,处理矛盾太生硬,太耿直,他甚至上书直言批评皇帝,说皇帝的三个缺点,如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不求实际,刚愎自用,清代和明代不一样,体制威严,大臣很少有敢这样直接骂皇帝的,再加上他曾经两次直接挑战京城权贵,结果导致动辄得咎,在北京的人际关系网出现重大漏洞,差点让皇帝找个理由给关起来。

咸丰二年六月,他要去江西做乡试正考官,兴冲冲地离开了让自己厌恶的京城,没有走到安徽,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当即回乡奔丧,就此结束了十四年的京官生涯。

但是在咸丰二年的腊月,咸丰皇帝给他下了一道紧急命令,因为太平军现在越来越厉害,湖南各地纷纷陷落,皇帝命令曾国藩兴办团练,也就是民兵。曾国藩就到了长沙,马上展现出他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用严酷的手段让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下来。但是,这一下,又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因为他动了别人的奶酪。

权力就是官员的眼珠子,是官员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和他获得尊敬、巴结的唯一资本,因此官员看着自己的权力就像狗看着自己盆里的骨头,可是曾国藩打破了这个惯例,他成立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审案局”,把各州县的社会治安权都收到自己名下,这就惹恼了一省的文官,大家就觉得,你把我们踩得这么狠,反衬得这么无能,我们的面子往哪摆呢?

咸丰皇帝任命的所谓“团练大臣”,不仅曾国藩一个人,共有四十三位,绝大多数都很明智,有的知道自己不受地方官员欢迎,就敷衍了事,有的甚至借这个机会中饱私囊,但只有曾国藩一个人,一不要钱,二不要利,一心想为国分忧,结果就触犯了官场潜规则。

此时曾国藩已经混迹官场多年,不可能不通世故,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过去二三十年,满清官场形成了一种黑白不辨,不痛不痒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再谦虚退让,肯定一事无成,加上这么多年在北京憋了一肚子火,所幸就猛然出手,不再管那么多了,用他的话说,叫“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

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些官员虽然办正事糊涂,坏起事来,个个都是能手。

矛盾的起点是练兵,也就是他组建湘军。

“文武双全”曾国藩 打几个胜仗不是问题

曾国藩不是军人,但是他毕竟从道光二十九年起,兼任过数年的“兵部左侍郎”(约等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对大清国家武装情况有较一般人更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他深知,依靠目前这支大清军队,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因为晚清国家军队是一支没有灵魂、没有“天良”、没有精神力量的军队,要挽救这个国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赤地立新”,自己动手,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所以,在接奉圣旨后的第十天,曾国藩就复奏,要在长沙创建一支新的军队,而且要求原来的绿营兵跟着一起操练。

这个出发点没错,但问题是曾国藩又一次把手伸向了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外。不但惹闹了长沙的文臣,把武将也得罪了。

大清惯例文官不管军队的日常事务,即使是巡抚这样的实权大官,也不会具体过问军队的日常操练。文官们虽然痛恨曾国藩,但也只是说说,性情粗野的军人们却没有这么好脾气。带头闹事的,是长沙副将清德。他在太平军进攻湖南时曾临阵脱逃,现在却四处鼓动各军不要受曾国藩的摆弄。行事至刚的曾国藩立刻给皇帝上了个折子,弹劾清德,咸丰皇帝立刻将清德革职拿问,尽管表面上赢了,却埋下了失败的根源。

所谓“官官相护”,湖南官员从此对曾国藩更加恨之入骨,清德的上司、湖南提督,也就是驻湖南最高军事长官鲍起豹更伺机报复,后来发生了很激烈的冲突,绿营兵对曾国藩的办公室破门而入,连伤了他的几个随从,连曾国藩自己都差点挨刀。

经过几夜不眠的反思,曾国藩没有跑到皇帝那里告状,而是做出决定:“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不再和长沙官场纠缠,卷起铺盖,带着自己募来的湘军,前往僻静的衡阳。他准备在衡阳练成一支劲旅,打几个胜仗给别人看看,这才是挽回面子的最好办法。

刚到衡阳,曾国藩面临着五无:一是无办公场所;二是没有名正言顺的职权;三是还没有经验;四是没有朋友帮忙;五是无制度保障。

因为文人练兵,是大清史上是头一遭儿。湘军就像一个私生子一样,不但被八旗绿营排斥,也不被大清朝廷和官僚体系所接纳。它的最大敌人,不是太平军,而是旧体制,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没有军饷来源。

吃尽了千辛万苦,曾国藩终于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人的队伍。在咸丰四年四月湘潭之战中,湘军水陆不足万人,与三万之众的太平军作殊死战,十战十捷,结果以少胜多,歼灭太平军万余人,这是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胜利,终于挽回了自己的面子。

再入低谷 好汉打落牙和血吞

这时候曾国藩应该呼风唤雨、八面逢源了吧?不是。他的日子仍不好过。因为体制仍然不顺,饷项仍须自筹。皇帝清楚曾国藩需要实权,但是他以前只知曾国藩胆子大,现在才知道他本领大,如果他打败了太平军后反戈朝廷,那不是比太平军还难对付?

当时太平军西征江西,把江西清军打得落花流水,而湘军是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咸丰皇帝就命曾国藩出省作战,支援江西。既然是在江西打仗,江西地方就需要供饷。但江西巡抚陈启迈其人气度狭隘,寸权必争。在他眼里,曾国藩不过是一个办团练起家的在籍官员,要在江西吃自己的军饷,就必须对自己惟命是从。因此他对曾国藩指手划脚,呼来喝去。搞得曾国藩在江西数年处处碰壁。后来陈启迈被革职,接替陈的江西巡抚是文俊,更加变本加厉,处处给曾国藩下绊子。

所以,曾国藩守父孝在家,恰恰把他从江西给拖出来了。

▲曾国藩故居

江西军情正紧张,皇帝当然不会批准他在家守孝三年,催他立刻回到军中。于是曾国藩给皇帝上了一封奏折,一股脑地把自己压抑已久的烦恼都说了出来,期望皇帝会体谅他的苦衷,授与他职权。他在这封信里把官场潜规则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他以为皇帝没有任何理由不给自己必要的支持。没想到当时正好太平天国内讧,太平军内部分裂,势力大衰,有没有曾国藩好像也不重要。于是皇帝顺水推舟,批准他在家守制三年,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兵权。

这当头一棒差点把曾国藩打昏。他本来想以退为进,现在退下来了,进不上去了。他的那些宿敌,湖南与江西的文武官员闻听此讯一个个喜形于色。从传统伦理上来说,不论曾国藩是何居心,如此要挟皇帝都有违臣道。他们可抓住了把柄,跳着脚大骂曾国藩假道学,假忠义。更让曾国藩痛苦的是,建立功勋的千载难逢之良机眼睁睁溜走了,现在正当太平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他偏偏在这个时候回了家,而他的许多部下,都因军功飞黄腾达。

他内心百般煎熬,不是说好汉打落牙和血吞吗?现在这条“好汉”,实在是吞不下这颗牙了,他彻夜失眠,整日生闷气,动不动就骂人。他数着江西的一帮文武骂,骂够了就找几个弟弟骂,一年之中和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发生过口角。弟弟们走了后,他又开始骂几个弟媳妇。语言粗俗,蛮不讲理,过去的风度荡然无存。从医学上来说,他可能已经出现了一些躁郁症的特征。

曾国藩这次能否走出人生低谷?他在湖南老家又悟出了什么道理?

读后感悟

“好汉打落牙和血吞”是曾国藩的名言,我曾经一直认为,大丈夫应该快意恩仇,怎么能让人打落牙和血吞呢?后来年龄渐长,特别是创业以后,终于领会到其中的精神。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将挫折和耻辱当成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是人在逆境之中和自己相处的最好方法,这也是曾国藩生命体验中最核心的部分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