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上海有全国数量最多的漫展 绝大部分不赚钱

二次元当道的狂热时代,动漫会展发生了什么?

时隔一年,第13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CCG EXPO 2017)回来了,7月6日至7月10日,CCG公众板块将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在开幕之前,《动漫会展调研报告(2016年度)》率先出炉,来看看这个二次元当道的狂热时代,动漫会展发生了什么。

根据报告,2016年度的全国漫展调研调查对象总量为142家,相较2015年度的93家展会在数量上提升了52%,漫展更新率超过30%。调研对象为总人流量达5000人次、展会面积大于3000平米、采取收费制、非首次举办的动漫展会。

哪些地方最热衷举办漫展?

根据从举办地域来看,上海广东江苏为全国漫展主力军,三地2016年度一共举办了59场漫展,占到全国全年总数的40%以上。

处于第二梯队地区四川、北京、浙江,全年漫展数量都是10次左右。尤其是四川,相比2015年度的3次,举办次数提升了200%。其余地区的年度漫展举办数量大致在1次到5次之间不等。按照界定,西藏是2016年唯一没有漫展的省份。

在下面这张图表中,你可以看到这次调查中全国各省市漫展分布情况:

漫展数目在增长,整体的结论分散到每个省份仍然成立。与2015年度数据相比,23个省市自治区的展会数量有所增加,6个地区的展会数量持平,1个地区的展会数量减少。唯一减少的地区是北京。

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图为背景的展会活动地点分布图。

71%漫展实际是“同人展”,它们并不挣钱

调研显示,占比71%的同人展是国内漫展主力,达到101家。所谓同人展,指的是只有同人摊位的小型展会。不过,相当多的同人展主办方表示2016年营收不佳。报告认为,这与“二次元”手游大量出现,同人画师脱离社团,使为数不少的同人社团失去了创作能力,以及去年国家调整出版物进口政策,导致参加展会的摊主、店家失去了一部分进货渠道两个方面的原因有关。

但也可以看到,一些地处发达地区,有一定展会品牌基础且发展了一定时间的同人展,纷纷通过招募品牌展商在展会中加入商摊的模式升级成为公众型漫展,即既有品牌展商也有同人展位。这种转型在2016年显得尤其普遍。

在动漫游戏产业中,专业类展会很少单独出现。5家调研中的专业类展会,都以授权业务为主,涉及动漫游戏上下游对接,比如玩具与婴童协会主办的中国玩具展暨授权展等。而涉及到技术方向、行业经验方向以及商务对接方向的专业类活动,基本都在综合类展会的B2B板块举办。

SHCC主办方ReedPOP的全球高级副总裁此前在回答如何看待漫展构成变化时说: “Comic Con其实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流行文化展。所以,你得把漫画作为这个展的核心,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然而你依旧可以继续向外拓展到别的领域,无论是玩具、游戏、日本流行文化、电影,或者电视剧。”

这样看起来,不管是草根的同人展,还是面向更大群体的公众型漫展,以及更小众且专业化的专业展会。漫展就像二次元本身一样,在壮大的过程中边界不断模糊,有越来越多的新元素参与,更多元且有受众广泛,而不仅是“宅”的代名词。

国产动漫品牌是漫展新势力

很长一段时间,漫展被不少人看作是“美漫展”、“日漫展”,展出的多是星球大战、漫威和火影忍者 ,这样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报告介绍,随着国产动漫品牌阵线日渐壮大,如《全职高手》《择天记》《从前有座灵剑山》等热门作品及大量具备中国传统元素古风的作品,受到了95后甚至00后受众群体的广泛欢迎。

一个趋势是,国漫品牌在漫展上露脸频率越来越高,这些品牌在各大会展上纷纷成为人气焦点。厂商上,包括奥飞娱乐、华强方特、优酷土豆、腾讯动漫、Bilibili等在内的大批企业纷纷亮相国内各大漫展,国内展会已渡过单纯依靠知名海外企业撑场面的时代。

如果你曾留意,就会发现,在2016年,咬人猫、醋醋、网红暴漫家族、《大圣归来》制片人等大批本土嘉宾成各地展会邀请对象。

版权、宣传、同质化,漫展面临的问题还不少

漫展可不简单是“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地面基愉快这么简单,长期被贴上“亚文化”标签,使得市场把动漫会展行业定义在相对小众的位置,将细分垂直作为主要宣传标准,对会展的宣传也始终针对性地指向二次元人士。

然而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单纯消化这部分核心观众已不足以进一步提升产业的效益与影响力。提高会展宣传开放度、不再单纯将其作为垂直媒体处理、拓宽宣传力度与辐射面、吸纳更多对动漫游戏有一定兴趣但并非纯粹二次元粉丝的观众。

版权上,由于目前国民版权意识仍在教育培养阶段,会展现场仍然存在盗版现象。在上海、广州、杭州等行业发展程度较高的一二线城市,会展内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相对比较完善,但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会展现场盗版商品问题仍难以消除。

漫展爆炸,不可避免地会有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混乱的场地组织、昏黄的场馆灯光,展销会般的卖货摊位……最后总让人自我怀疑参展的意义。报告提到,市场上还催生出了一批专门从事演出与活动内容买卖的中间商,将热门活动复制到各不同会展。

对于观众来说,展会数量多了,活动内容却鲜有二致、高度重复大大降低参与乐趣;而对于主办方来说,同类展会举办频次的愈渐密集实际上也相应地稀释了观众数量。

恐怕,这样的漫展,还是少一点比较好。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