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潜水运动越来越火 这个姑娘在南极自由潜一口气下到15米

“穿越恐惧后,一个人会有多大的潜能,他/她自己是不知道的。这就成为了我的动力。”

图片来源:JesseaDiving.com

“我们自由潜的气瓶就是自己的一口气,吸饱了就是装满了,吐完了,就是没有气了。”

自由潜水运动员陆文婕通常用最简单的语言形容这项自己从事了近3年的极限运动——这个时间看上去似乎不长,但已让她获得了一系列斐然的成绩和荣誉:她是首次在国际自由潜水大赛中夺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迄今为止共刷新国家纪录24次,是中国女子自由潜水全六项女子国家纪录的保持者。

图片来源:JesseaDiving.com

但,如果把这项运动放到南极中来看,一切又都变得不一样了。

时间倒回2014年的春天,陆文婕第一次接触专业自由潜水:一种不携带空气瓶,只通过自身肺活量调节呼吸,尽量往水下更深处闭气下潜的运动。然而,即便在极限运动相对盛行的北美,学习自由潜水的人也不是很多,运动员们有一个名为PFI(Performance Freediving International)的课程组织,统一由教练带领学习。

带陆文婕的教练也曾是汤姆·克鲁斯的老师。“当时要为他筹拍《碟中谍5》的潜水镜头做准备。”陆文婕补充道,“当然,汤姆·克鲁斯不跟我们一起训练,他直接派私人飞机把老师接到他家里,或是加勒比海的开曼群岛上。”

说到开曼群岛,自由潜水运动员都不会陌生,每年在此举行的自由潜全能大赛(Deja Blue) 是国际最重要的自由潜水赛事之一,吸引着诸多高手们前往竞技。陆文婕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已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拿下该赛事的女子组全能金牌,并屡屡打破中国国家潜水纪录。

她对那里的海域环境非常熟悉:海水清澈而温暖,年平均水温在28℃左右。而在非赛季期间,她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夏威夷,一边工作,一边保持常规的训练,那里的海水同样舒适宜人,年平均水温约为25℃。

陆文婕在2017年自由潜全能大赛的比赛中,摄影:Eiko Johns

然后,在2016年10月,热衷于挑战自我的陆文婕,报名了“Harbor House Life行者之路”出征南极的全球招募令。

作为Harbor House 品牌旗下“传递有价值生活态度”的平台,Harbor House Life(以下简称HHL)团队在2016年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已成功发起、完成了两次富于冒险的“行者之路”系列旅行:北极探险之旅和美国溯源之旅,并拍摄了质量精良的纪录片,用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的征程,践行着“用视觉描绘行者的生命轨迹”的宗旨。此番前往南极的旅行同样围绕挑战极限的户外运动展开,就如它的名字一样霸气:追风潜海。

Harbor House Life“追风潜海”南极之旅的招募海报

从10月下旬报名到11月初得知自己被选中,再到2017年1月1日启程,留给陆文婕的时间窗是短暂的,她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迅速配置好极寒条件下的潜水装备,最大限度地做好生理、心理建设,与来自HHL的队友们——包括既是环球旅行家也是Harbor House 品牌的创始人兼“Harbor House Life行者之路”活动发起人的爱德蒙·金(Edmund Jin)、前全美自由潜水渔猎冠军Kimi Werner、全美自由潜水渔猎冠军和自由潜水教练Dan Silveira以及打破多项世界纪录的极地探险家Dixie Dansercour等——充分讨论行程、交流意见,然后,一起向南极进发,在她从来没有尝试过的零下二摄氏度的水域里,闭气潜海。

她最终成功了,成为世界上首次在南极自由潜水的女性之一(另一位便是此次旅行的同伴Kimi Werner)。为此,界面新闻的记者与她详细聊了聊其中的经过。

(下文访谈部分界面简写为“J”,陆文婕简写为“L”。)

这种经历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感觉随时都有可能突破自己的极限。

荷兰籍船长Mark和他的航伴Caroline在德雷克海峡剧烈的风浪中为船降帆减速

JHHL团队在抵达南极之前,放弃了相对安全舒适的方式,而选择驾驶传统的小型帆船,花了五晚六天,穿越有着魔鬼般风暴的德雷克海峡。

L是的,由于我们遭遇了8级以上的持续逆向飓风,航行时间意外延长,到了后几天,每个人都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在航行期间我们无法做饭,每天就用预先准备的干粮填肚子;如果渴了,在船上用杯子喝水而不撒一脸水需要高超的技术;睡觉前要用帆布袋将床板牢固地包好,否则我会被直接甩到房间对面的墙上,即便躺下之后,每一秒钟都能感觉到大浪捶击船体的震动和响声……那段时间,船上每个人的生命,和这艘小船的存亡已经融为一体,这种经历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感觉随时都有可能突破自己的极限。

在船舱内睡觉要将床板用帆布袋包好

J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之下,你最终是如何挺过来的呢?

L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告诉自己,我熟悉的选择题又开始了。我会回想起2014年,我在PFI初次参加自由潜水课程,在泳池里练习静态闭气的过程。

这个课程的训练目的就是让人在静止状态下,尽量延长自己的憋气时间。一开始,闭气2分钟左右,很正常地,我就感受到了强烈的呼吸欲望,紧接着就是窒息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呛水、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我身边的教练给了我100%的安全保证和不断的鼓励,于是,反复尝试几次以后,我也给了教练100% 的信任,最后一次训练,整整6分钟的时间,我没有出水呼吸。

到现在为止,我都觉得那是我人生最有价值的一堂课,它教会了我,面对恐惧时如何调适自己心理和生理的适应力。而在去南极的航行途中,无疑是应当运用这种经验的时候了:与其因为对晕船或恶劣环境而难过、不高兴或是焦虑,不如把脑袋里的情绪开关尽量转换到平和、放松甚至是好奇。其中的道理,和长时间静态闭气的训练方法是一样的。

陆文婕在泳池的水面下静态闭气

J在到达南极之后,寒冷的环境对你有哪些影响?

L这也是此次行程对我来说另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因素:我很怕冷。因为小时候在江苏长大,冬天时手上经常生冻疮,这导致我从小对冬天就有一种恐惧心理,也是我到美国之后为什么选择住在夏威夷的原因。另一方面,从运动角度来讲,在类似南极这样极寒的条件下潜水,身体的适应过程是很重要的。但我没有太多时间让自己从身体上准备好,因此,我更多通过心理建设给自己鼓励。

J这种自我激励的方法也来自于静态闭气训练的启发?

L因为自由潜水的运动理念中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促使人去面对内心的恐惧,去控制呼吸的欲望。朋友们时常拿这点和我开玩笑,“你连呼吸的欲望都能克制,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这次,轮到我借此给自我暗示,我告诉自己,在之前的自由潜水生涯中,我对于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已获得了大量经验。这次只是加上了一个寒冷的前提条件,而我要做的,就是找到在这个条件下放松自己的办法。

穿越恐惧后,一个人会有多大的潜能,他/她自己是不知道的。这就成为了我的动力

J让我们谈谈在南极潜水吧,对你来说,它与以往的自由潜肯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L我还记得,当我在南极第一次跳入冰水混合的海里,穿着9毫米厚的特制潜水湿衣,戴着保暖功能非常好的手套、袜子,裹得严严实实,在水里就像小海豹一样,外加当时整个人都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因此,刚下水的时候一点都不冷。

直到后来,我想真正感受一下把南极的海水温度,于是摘了面镜,睁着眼睛把头浸在海里,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海水有多么寒冷,不到5秒钟,我就感受到头部血管因寒冷、收缩导致的强烈刺痛感,于是我就把头抬出水面,缓一缓,然后再重复这样的尝试。

这是我下潜过的最冷的海域,海水的表层温度大约是2℃,再往下一些、靠近冰山处的水温是-2℃,但因为是盐水,所以不会结冰。

陆文婕在南极适应低温的海水

J在南极冰潜除了寒冷,还有哪些挑战吗?

L其实,在南极冰潜是有相当危险的,因为冰山的㡳部随海水的冲刷不断缩小,这样的体积改变,会让它在海里翻滚,这也是为何冰山周围容易形成奇怪的洋流,比如说下降的流,或是向中心形成旋涡的流。因此,在冰山附近潜水要格外小心,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突然崩裂或翻转。此外,冰山由淡水固化形成,它在溶化时会让淡水与海水混合,致使其周围水域的清晰度也不是很好,大概只有一、两米的能见度。

然而,必须要说的是,冰山在水下的部分,真的有种极为特别的神秘美感。靠近冰山周围的水域由于能见度低,给人以模模糊糊的朦胧感,还夹杂着很多溶解时释放的小气泡,就像是在香槟里的那种小气泡,包围着水下的冰山,有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美。

在冰山附近潜水是一件危险又极具诱惑力的事情

J你在南极冰潜最深达到多少米?

L如果在温暖的水域环境下,我可以下潜到水下80米的地方,但在南极,我一般只下潜到水下15米深的地方,因为需要抵消很厚的湿衣带来的浮力,我们每人会在腰上绑上24斤的铅块,如果再往下潜得更深,会让身体非常疲惫。

同时,因为挂了24斤的配重,我在南极潜水的感觉比平时要笨拙得多,很多原本轻松完成的动作都做不好,就像是倒退回初学者阶段的自己,于是,我再次调整自己的状态,从头学习,在不长的5天之中,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慢慢地放松下来、适应环境。

陆文婕逐渐适应了南极的潜水环境

J最终,你将自己调整到了最佳状态。

L与其说是最佳的状态,倒不如说是完全适应了置身南极的内心状态。对我来说,这次南极之旅的意义不仅在于去南极的海里自由潜水,或是掌握了哪些新的冰潜技巧,而是我最终学会了,面对未知的、随时有可能出现意外的极寒环境,要不断训练自己,去跨越心理上那种本能的恐惧感,尽量放松,等待身体从疲累、寒冷或其他非正常的状态下自我调整、恢复,然后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工作、潜水,探索冰山底下的样子,去看水里的生物。

我总认为,穿越恐惧后,一个人会有多大的潜能,他/她自己是不知道的。这就成为了我的动力。

Harbor House Life整个团队的做事态度,尤其是Edmund的正能量,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成功穿越德雷克海峡之后,大家一起畅饮庆祝

J在旅行结束之后再回顾,你认为Harbor House Life团队在行程中给了你怎样的支持?

L我很感谢Harbor House Life的整个团队,因为他们在整个筹备过程中,包括行程的计划、向导的选择、装备的准备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也借鉴了他们的很多方法和经验,因此,与这样的团队同行也让我感到格外安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完成某项工作或是达到某个目标,Harbor House Life整个团队都对质量非常重视,这样的做事态度,是令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打个比方,哪怕要花去比预想中多五倍的时间或精力,然后让事情的结果——例如拍到更多的动物、或是让画质更清晰——提高10%左右的程度,他们也会毫无犹豫、不遗余力地去完成。

为了更好地拍摄这只难得一见的带豹纹的海豹,团队中的摄影师兼制片人Dan特意在潜水中途返回船上,取回更大的相机来拍摄

J你也被这样的精神所感染。

L因为他们的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纪录片的拍摄中,也体现在从组织活动到设计路线的方方面面,这为大家彼此带来一种无比坚强的凝聚力。你会从团队的每个人身上都感受到这种“想要做得更好”的不懈追求,但创始人Edmund Jin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在南极中的某一天,我们登上一座有一定坡度的小雪山,当晚扎营住在山上。这时,会单板的Edmund说想在这里滑雪。于是,我们就看着他踩上滑雪板,从刚花了近两个小时爬上来的山顶,二话不说就滑下去了,可能不到2分钟就滑到了山脚下。因为南极的雪山不会像雪场一样配有缆车、升降梯等,他只能扛着雪板自己爬上来,再到山顶又是两小时后的事情了。这时忽然有人说,应该从船上带些啤酒来庆祝一下。然后,Edmund就默默地踩上雪板,再次滑了下去,又过了两个小时,他拿着啤酒回来了,还开玩笑说自己是“南极快递”。

Edmund在南极滑雪

我记得,Edmund那天为了滑雪,在那座山坡上上下下一共爬了四趟……为了自己渴望达成的目标、做成的事情,一切阻碍或困难都不是问题。这种精神真的很正能量,也让我很受鼓舞。

“我很感激自由潜水带给我那么多与动物相遇的经历。”

J如今你已经是职业的自由潜水运动员,那么是否还会从享受乐趣的角度,前往哪些适合自由潜水的其他地方旅行呢?

L在赛季期间,大部分潜水活动当然还是以训练为主,但我们也会在训练的间隙,潜水去看看鳐鱼、黄貂鱼等。不过,一般只有在赛季结束后,我们才会安排外出旅行,专门去到某个地方,下潜,观赏或拍摄水下的动物。

J曾听很多自由潜水者说过,这种运动是接近海洋动物的最好方式?

L是的,观赏在海里生活的大型动物的最好方式,就是自由潜水。我是一个很喜欢野生动物的人,因此,我很感激自由潜水带给我那么多与动物相遇的经历,也非常愿意继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去看那些我还没看到或还没看够的动物。

陆文婕在海水中接近魔鬼鱼

J比较喜欢看哪种海洋动物?

L目前,我最喜欢看的动物是南极的企鹅,当然,在南极一直都有看到它们,但还觉得没看够——因为它们在陆地上的样子实在是非常、非常的可爱。

它们就像喜剧演员那样,在岸上一摇一摆地走,忽然“啪”地就摔倒了,摔倒之后,它们有时不会马上站起来,而是就保持着那种姿势,用肚皮贴着地面,一蹭一蹭地往前“挪”,挪一段距离后站起来,再一摇一摆地走几步,然后不知什么时候又“啪”地摔倒了……不过,别看它们在陆地上样子憨憨的,到了水里,它们可是非常厉害的“闭气潜水员”,有科学家研究过,帝企鹅的最大潜水深度可以达到水下五百米。它们在水下穿梭的速度很快,敏捷又灵活,更像是鱼而不是鸟,这种景象只有在南极才能看到。

企鹅入水后一改岸上的笨拙,身手变得十分矫捷

J除南极之外,对于潜水看动物,你有没有哪些推荐的目的地或是可以分享的经验呢?

L例如在夏威夷的很多潜点,你能看到海豚、魔鬼鱼等,海豚在海洋里很亲近人,愿意跟人玩耍;在斯里兰卡可以看鲸鱼,在汤加还可以看座头鲸。我最震撼的一次经历是今年3月在斯里兰卡看蓝鲸,蓝鲸被认为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动物,当然,看到它之前需要付出很多辛劳。

因为蓝鲸很害羞,在水中运动的速度又极快,为了能够在它的航向中的某一位置上和它相遇,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譬如在很颠的快艇上,顶着烈日坐上8、9个小时;到了预设地点,也只能凭着对于蓝鲸方位的猜测,不停地跳到水里、下潜,大部分时候自然是什么也看不到,只好爬上船休息,然后再跳水、下潜……

但,当你最终看到了它之后,你会觉得特别感动。我看到蓝鲸时,和它的距离大概十米左右,它的尾巴很大,有5、6米宽,在游动的时候会一起一伏地打水,我看着它的尾巴从我身后的头顶上方抬起来,又从前面打下去,然后我就会感到一股力量很大的冷水流,因为它在打水时相当于把温度不同的海水层混合起来。它的体型十分庞大,身长大概有20多米,就像你站在屋内,看到天花板上飞过一艘巨大的飞船,那个场景真的非常震撼。

☞界面旅行推荐

若想参与Harbor House Life未来的更多精彩旅行招募,请搜索微信公众号“HarborHouseLife”关注最新动向;

若想跟着PFI亚洲区总教练陆文婕学习自由潜水,请搜索微信公众号“潜水下一站”关注最新动向。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