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这次冷涡暴雨的“罪魁祸首”?

所谓的“冷涡暴雨”到底有多厉害?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Weather情报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这两天,“冷涡暴雨”成了气象领域的“网红”。网上一搜,“京津冀将迎6年来最大冷涡暴雨”等相关报道充斥眼球,而一些关于京城狂风暴雨的谣言也是在朋友圈中广泛流传。

那么,这次降雨真像网上说的那么厉害吗?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所谓的“冷涡暴雨”到底有多厉害?

先看看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信息。根据北京市气象台组织的华北区域专题会商结论,预计21日至24日京津冀地区自西向东将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其中,最强降雨出现在21日夜间至23日,河北中北部、北京及天津累计降雨量级可达大雨到暴雨,局地大暴雨,短时雨强较大。大部分地区过程累计降雨量级可达大雨到暴雨(40~80毫米),西部山前及东北部地区雨量大,局地可达大暴雨(100~150毫米),最大小时雨强30~50毫米。此次降雨一是持续时间长,二是影响范围广,三是累计雨量大,并伴有强对流天气。

降雨量预报图(6月21日-24日)

而根据实况,6月21日12时至22日07时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雷阵雨或阵雨,昌平小汤山、海淀上地还出现了小冰雹。

“冷涡暴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说到这次“冷涡暴雨”的“元凶”,肯定会有小伙伴微微一笑:这还用说吗,“冷涡暴雨”当然就是冷涡造成的了!

可是,我们又看到有专家分析说此次降雨过程主要受缓慢东移的低涡影响。一会“冷涡”,一会“低涡”,到底是哪个?莫急,且听情报君慢慢道来。

先看看《大气科学辞典》的解释:低涡是闭合的气旋性环流系统。根据热力结构的不同,区分为冷涡、暖涡和斜压涡。简单来说,低涡就是大气层中尺度相对较小的低压涡旋,如果其中心冷于周围,就是冷涡;如果其中心暖于周围,就是暖涡。在低涡天气系统影响下,水汽辐合明显、上升运动强烈,加之如果低涡移动缓慢,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就容易形成暴雨天气。

造成此次降雨的高空低涡是具有“冷”性质的,也就是高空冷涡。与此同时,在低层也伴有一个比较强的涡旋系统出现,高低配合,才造成满足暴雨产生的天气条件。

需要提出的是,关于此次降雨,需要大家提高重视,但也不要过于恐慌和担忧,它并没有网上所说的那么可怕,更不像一些谣言中所说的“特大暴雨、极大的狂风和强烈雷电覆盖北京全境,已经大到雷达回波无法测量的上限。”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面对此次强降雨,尤其是可能会伴有强对流天气,我们还是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可通过网页、手机收看天气预报,及时了解自己所在地是否将遭到暴雨、强对流等天气的影响。关注当地气象台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发生强对流天气时最好减少户外活动,尽量避免在恶劣天气时安排外出活动。

在地质条件较为脆弱的地区,要防范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降雨期间需远离山区、河流、水库、旅游景区和建筑工地等危险地带,如果降雨时已经身在山区,务必注意防范山洪,当上游来水突然混浊、水位上涨较快时,需要特别注意,需及时转移至安全区域。

在户外如遇到强对流雷电,应尽快远离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大树、旗杆、广告牌等设施,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使用通信设备或大树下躲雨。

如果发生城市内涝,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地坑等;驾驶员遇到路面积水过深时,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