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俞永福:阿里影业与亚马逊不一样 最大优势是“非票房商业化”

作为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的第一次亮相,俞永福非常低调,正如他对阿里影业的定位一样。

阿里影业CEO俞永福

文/皮皮诺、邹玲

“我一直是穿衬衫,不打领带的IT男。”俞永福笑着解释自己对外的定位。作为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的第一次亮相,俞永福非常低调,正如他对阿里影业的定位一样,“不做传统的电影公司,要做电影的基础设施公司。”

“阿里影业和亚马逊、Netflix并不一样,阿里影业除了要搭建线上的平台,也关注线下的电影基础平台建设。”俞永福说。

在上午开幕论坛和接受记者群访的多个场合,俞永福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非票房收入,“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热播期间,阿里影业将IP授 权给10大核心品类40个品牌商家,最终由这些商家开发并销售的“三生三世”相关衍生品,获得了超过3亿元的总销售额。”

这估计是阿里影业接下来最看重的一个方向。在会后的小规模群访中,俞永福多次骄傲地提到了这个数字。

从“阿里影业”到“阿里基础设施影业”

在上午的论坛上,俞永福再次把其上任之初对阿里影业的定位强调了一次,即阿里影业不是要做传统意义的电影公司,而是要做电影行业的服务者,他用“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的称谓恰当总结未来阿里影业的发展方向。

何为基础设置?俞永福用三个环节来解释,第一个是用户,第二个是内容,内容到用户之间就是服务平台,无论是营销、发行,还是零售都是服务。

电影产业在从最开始的发展过程中,就会慢慢积累大量的基础设施,比如电影院,实际上是内容放映的传统基础设施,也需要改良升级,俞永福就把此当做阿里影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首要做的举措之一,他也承认会通过阿里集团的两大优势元素去具体实现,科技和数字平台。

不过对线下影院的改良或者建设上,往往会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像传统电影公司在做的也同样有影院这一环节,如华谊、博纳、万达等,阿里影业要想在影院建设和投入中有所建树,面临的挑战会蛮大。

“现在最大的问题时用户体验如何提高”,俞永福并没有把影院的数量放在首要位置,毕竟现在中国内地的影院已经有各式各样的,数量也很庞大,对时下想在这一环节再推陈出新较为不现实。“2016年是中国电影产业从数量转向质量的关键时期,用数量发展的方式去拉动已经走到了天花板,不管是内容的数量、场所的数量。”

俞永福还是强调了阿里影业要倚靠阿里的科技技术和数字平台来做基础设置建设,他认为这样才会是其核心竞争力,与华谊、万达、博纳等传统电影公司拼影院这一设置,并不具有优势,也不会再有机会。俞永福所做出的这一策略调整,也是看到了影院建设的瓶颈,即自营必须有比现在已经成熟的影院更好的价值所在,但目前看,并没有合适和更好的机遇、选择和理由。

阿里影业所要做的“新基础设施建设”,不单单只是线下影院,毕竟影院仍是偏向传统设施范畴中的。

阿里要做文娱产业的基础设施,电影只是其中一个品类,但电影实际上在文娱产业里面是最特殊的品类,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且这个产业的放映环节还是绝对的在线下场所内,也因为在业务链里面有所谓的“三高”,即资金高度密集、人才高度密集和风险高度密集。

俞永福还用到《一条狗的使命》为例,这部由阿里影业负责内地宣发的影片,从最初预期的6000万,到最终获得的超过6亿票房,阿里影业的营销功不可没。俞永福把这部影片的成功归为时代的进步,国内的制作公司或发行公司,不再一味追求大明星、大卡司了,在科技和新媒体的进步发展下,以《一条狗的使命》为起点,接下来靠好的内容去做,依旧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阿里影业与亚马逊并不一样”

在今年的奥斯卡上,《海边的曼彻斯特》成为“最佳影片”的大热门,并且最终斩获“最佳男主角”,这部影片的出品方正是亚马逊,与阿里旗下淘宝一样,都是网络电商平台,从电商分支出电影公司,未免会有人将阿里影业和亚马逊做对比。

俞永福首先就认为与亚马逊对标的不应该是阿里影业,应该是阿里巴巴或是阿里大文娱,电影只是其中的一个品类,虽然这两家公司在很多业务方向上一样,但是实施的方法有很大区别。

阿里和亚马逊都在考虑如何将线上的环节做成产业链,如何包装组成产品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阿里影业作为电影产业基础设施本身,还会考虑线下的实际操作问题,就像淘票票,很好地连接了线上和线下,这一点就和亚马逊不同。

还有在电商上,亚马逊走的方式和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也是不一样的。俞永福把在亚马逊上买东西称为“购物”,而在淘宝、天猫上买东西称为“逛街”,他认为每天会有几千万用户在淘宝上逛,但不一定买,这就是“逛街”的乐趣,可亚马逊却偏偏没有给用户提供这一点。

在文娱产业上,从数字内容的方向看,亚马逊考虑的是其如何在线上长期发展,但以阿里大文娱集团为主,都把重心放在了线上与线下的连接,要把整个产业新基础设施建成一体化。

俞永福还拿现在亚马逊开展的新业务与阿里做了简单地对比,“比如说亚马逊考虑了电商,阿里巴巴发展完电商就进入了新零售,反过来现在亚马逊也开始玩新零售了。所以说中国市场其实能够让中国的产业从进入、发展到领先,因为发展过程中其实我们的产业高度越来越高,我们看产业的问题已经比很多美国公司更领先了,我觉得这就是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不“退出”内容制作,阿里影业不做内容公司的竞争者

去年年底上映的《摆渡人》是阿里影业主控的第一部影片,不过从上映初就在网络上遭到了网友和影评人的口诛笔伐,最终4.83亿的票房也低于预期,同时这是俞永福上任阿里影业CEO后的首部作品,不过他却不认为影片是“失败”的。

阿里影业也是新成立不久的新兴电影公司,《摆渡人》属于公司的“第一枪”,从阿里影业内部员工到领导层,压力都很大,而且因为影片是阿里影业出品的,观众看到“阿里”二字,期待值也会放得比较高,俞永福认为4.83亿的成绩,对一个新电影公司的第一部作品来说,并不差。“如果这个成绩给一个普通公司,那这个票房绝对属于他们要开香槟的。”

在总结《摆渡人》的经验时,俞永福也明确了影片带给自己的挑战,也通过此给阿里影业未来的战略进行了较完整的分析和布局,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另一个就是对产业的贡献。

俞永福给阿里影业的这两点战略布局,并不等同于“阿里影业会退出内容制作”,在上午的论坛上,俞永福曾表示“不与上游内容方竞争”,他认为这不代表阿里影业不做内容,只是做少量的内容,因此仍旧不会和内容制作方形成竞争。

俞永福也强调了,阿里影业做内容的目的不是为了数量、收入等等,而是为锻炼队伍,理解内容产业的规律、问题,这是其给阿里影业定下发展方向的前提。这其实是源自一个理工科IT男对电影产业新的分析和观察。

俞永福把电影产业定义为“三高”:资金密度高、人才密度高、投资风险高,这也是他在2001年至2006年做风险投资时得到的经验和感悟。因为风险投资行业中从经营管理上的观点看,最重要的是“组合”,而不是做单个项目,且不会每一个项目都能成功,若都能成功,反而违背了产业的基本规律。他认为电影产业也是如此,当用“组合”的思维去经营考虑的时候,就会容易找到产业中的规律,和稳定性与持续性。

像好莱坞的六大电影公司,就是如“组合”的经营与管理方式,抛开创作层面,就经营上讲,好莱坞六大的CEO也是有清晰地意识和策略思路的,比如大和小的组合、类型的组合等,所以俞永福在公布阿里影业未来发展方向后,他“非传媒娱乐界”的思维模式和对产业独到的见解,的确让众人眼前一亮。

最后,在谈到当下国内电影行业的发展境况时,俞永福表示2016到2018年,都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转型周期,大家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变得理性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正处在这个周期中的平稳过渡期,爆发将会出现在下一个周期里边。

“电影制作是需要时间的,既然在制作时都重视了电影质量,产出也会是12-18个月以后的事,因此这个周期以后可能才会有下一个跳跃和发展。”

 

 

 

来源:娱乐独角兽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