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中巴建交无任何所谓带引号的商业利益的交换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今天上午10点在国台办新闻发布厅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马晓光就中巴建交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图片来源:中国台湾网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6月14日上午10点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马晓光主持本次新闻发布会。在回应中国和巴拿马建交有关问题时,马晓光表示,中巴建交无任何所谓带引号的商业利益的交换,民进党只有放弃“台独”党纲,改变“台独”立场,才有可能与大陆改善关系。

中巴建交是人心所向 台当局应认清客观大势

台湾《联合报》记者:上次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与台湾“断交”的第五天之后,大陆才跟圣普复交,这次大陆是立刻宣布与巴拿马建交,毫无喘息的时间。请问发言人,两岸关系和大陆多一个邦交国,到底哪一个重要?大陆的主观意愿有没有想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第二个问题,台南市长赖清德说“亲中爱台”,高雄市长陈菊说“和中”,桃园市长郑文灿说“友中”。连台“府方”都发新闻稿说与赖清德的看法一致,请问发言人,有没有从民进党地方县市长表态中感受到一丝丝的温暖和善意呢?

马晓光:第一个问题,关于中巴建交的问题。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巴建交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大家都记得,2008年到去年5.20之间,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包括双方减少了在涉外领域的摩擦。

去年,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后,我们多次明确表示,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不会改变,我们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上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态度和立场也不会改变。但是,从去年5.20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遭到了破坏,造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往的成果受到严重的冲击。是谁在改变两岸关系的现状,是谁没有诚意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责任是非常清楚的。

我愿意再次强调,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只有承认“九二共识”、认同其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两岸关系才能重回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台湾当局应该认清客观大势,做出明智抉择。

第二个问题,关于你谈到的有关情况,我们注意到了台湾媒体的相关报道。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不管什么样的说法,都应该讲清楚两岸关系性质这个根本的问题。一方面坚持“台独”立场,另一方面又大讲“亲和友善”,这是自相矛盾的。民进党人士如果真有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就应该不仅从言论上,而且从行动上改弦更张,彻底放弃“台独”立场。

中巴建交无任何所谓带引号的商业利益的交换

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巴拿马和台湾“断交”之后,台湾有“名嘴”说,大陆有提供3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我想请问发言人,是不是有这个事情?

马晓光:我想大家都看到了“中巴建交公报”,也都看到了王毅外长的发言谈话,这里面讲得很清楚,没有任何所谓的带引号的商业利益的交换。当然,有关进一步的情况,你可以向外交部去询问。

民进党不放弃“台独”主张就不会与其交流

香港中评社记者:上周柯文哲接受专访,对两岸关系和“双城论坛”表达了一些看法,发言人也就此作了相关回应。请问发言人,柯文哲的相关表述在当前情况下是否值得民进党当局和民进党人士借鉴?此外,柯文哲在专访中还说,“维持现状”不止是目标,应该改善现状,请问发言人对此又有何评论?

马晓光:关于柯文哲市长接受媒体专访表达的看法,此前我已经作了回答。至于说到对民进党的政策,我们对民进党的政策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只要民进党不放弃“一边一国”的“台独”分裂主张,我们不会与其进行交流。

台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是否还有“断交”?

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发言人一直强调在“九二共识”基础下两岸才会和平发展,如果说台湾目前的民进党当局还是不承认“九二共识”是不是意味着还会有“断交”?谢谢。

马晓光:众所周知,我们以一个中国原则对待台湾的对外交往问题。我们也希望台湾当局应该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的问题上做出明智的抉择,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可长可久的条件。

台方称大陆阻碍两岸交流 国台办:倒打一耙不过是心虚

福建厦门卫视记者:近期,有大陆人员赴台交流行程受到了台湾当局的严格管控,台陆委会发言人称是会对大陆人员赴台交流的四类情形加以关注,而大陆拒绝台官方等人员赴陆才是阻碍两岸的交流。对此发言人会有什么样的评价?

马晓光:我们一贯积极鼓励和支持两岸民间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也是有目共睹的。民进党当局上台以后,在干扰和阻挠两岸交流合作方面的做法不断升级,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反过来倒打一耙,我看不过是心虚的表现。

“台独”和“港独”势力相勾结图谋不会得逞

新华社记者:据报道,由黄国昌等多名台立法机构民意代表组成的所谓“关注香港民主连线”日前成立,还有几名香港的议员赴台出席相关活动,引发了争议,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马晓光: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和“港独”势力相勾结,干扰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插手香港内部事务、破坏香港繁荣稳定。这种图谋和行径不得人心,也不会得逞。

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 才有可能与大陆改善关系

广东深圳卫视记者:据报道,民进党团总召柯建铭表示,“台独党纲”已经成为两岸交流的最大障碍,修改“党纲”是务实可行的做法,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马晓光:我们注意到了有关报道。民进党抱持“台独”党纲,坚持“一边一国”的“台独”分裂立场,是这个党与我们交往的根本障碍。只有放弃“台独”党纲,改变“台独”立场,民进党才有可能与大陆改善关系。

愿与国民党在“九二共识”反“台独”基础上加强交流对话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吴敦义当选国民党主席后表示,坚决反对“台独”,主张“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不会表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对此发言人如何评论?

马晓光:我们注意到了有关报道。“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认同两岸同属一中,它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表明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多年来,国共两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进两党关系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我们愿与国民党在此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保持沟通,加强交流对话,共同致力于增进两岸民众福祉,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海和平稳定。

两岸关系重回正确方向在于台湾当局一念之间

台湾中天电视记者:对于台巴“断交”的问题,台湾地区领导人这边有重话“抨击”,表示要重新评估两岸的情势,并且不会在威胁下让步,对此发言人有何回应?另外,也有舆论报道认为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两岸的人心越走越远,对此国台办有何评论?另外再问一下关于“双城论坛”的进度,会不会因为受到这次台巴“断交”而有所影响?

马晓光:第一个问题,中巴建交是大势所趋,这一点我在刚才的发言里已经做了阐述。说到人心的问题,大家难道不觉得毁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才是导致两岸人心越来越远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两岸关系重回正确方向,对于台湾当局来说是一念之间的事,希望他们认清客观大势,做出明智抉择。

第二个问题,我们已经讲过,只要对两岸关系性质和两岸城市交流的性质有正确认知,我们对两岸城市往来互动都持积极开放的态度。

民进党参加龙舟赛说明“去中”是去不掉的

福建海峡卫视记者: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一直不断地去搞“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的小动作,但在今年端午节民进党却首次组队参加龙舟赛,请问您对此有何评论?

马晓光:这就说明“去中国化”是去不掉的。两岸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台湾同胞也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我们有一样的文化、一样的习俗,你总不能说龙舟、屈原不是中国的吧?(中国台湾网 李宁)

台陆委会认为大陆对赴台人员限缩 国台办:颠倒黑白

福建东南卫视记者:台湾方面陆委会近日公布民调显示,有45%的台湾民众认为,两岸交流速度太慢。而台陆委会认为有关结果与近期两岸整体情势、大陆对台采取人员往来限制及紧缩作用有关,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马晓光:我想情况可能是事实,但原因完全是颠倒了黑白。不是大陆限制,而是刚才我讲的,“5·20”以来由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遭到了破坏,两岸同胞交流合作的局面受到了冲击,台湾当局明里暗里加大了对大陆人员赴台的限制和台湾同胞来大陆交流的管控。这些事实都是清楚的。

两岸会否联合纪念卢沟桥事变80周年?国台办回应

新华社记者:我们知道今年是“七七事变”80周年,有消息说国民党方面正在规划相关的纪念活动。想问一下大陆方面有没有这方面的计划?会不会采取两岸联合纪念的形式?

马晓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由此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历史序幕。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对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都有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全民族的抗战,就没有台湾的回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岸同胞纪念抗战,不仅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还应该共同致力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谈李明哲案:打着“人权”幌子告“洋状”无济于事

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关于李明哲的事情,现在美国把李明哲列为首批“政治犯”的救援名单,对此有何回应?大陆对李明哲目前的状态是不是有提供相关的司法协助,比如聘请律师?

马晓光表示:实际上大家都注意到,5月26日我们通过发言人应询答问的方式介绍了李明哲案情最近的进展,大家可能都关注到了,我就不再重复了。我们当然会努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据我了解,国家安全机关对李明哲采取强制措施时,已经按照法律规定告知他有权聘请律师,并根据本人的意愿,通过法律援助,为他安排了律师。

我们多次强调,李明哲的案件是一起涉嫌犯罪的事件,不是所谓的“人权事件”。打着“人权”的幌子,对大陆依法办案横加干涉,甚至去到外国告“洋状”,这都是无济于事的,也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来源:中国台湾网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