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与北京同时发布高温预警,预警标准却相差9度

同样是夏天,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

5月28日是端午小长假第一天,北京迎来了36℃高温天气,部分地区甚至直逼40度。高温蓝色预警生效中政府提示市民需注意防暑。同一时间,温哥华也发布了高温预警,部分内陆地区如本拿比高桂林,萨里将达到26度的“高温”。同样是夏天,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

在端午前后,北京气温节节升高,北京市气象台此前就有预计,端午当天白天晴转多云,午后山区有阵雨或雷阵雨,北转南风3、4级,最高气温将达36℃。这并不是北京最热的时候。许多人一定会问:为什么北京的夏天这么热?

首先我们要明白高温的定义。在中国,高温的界限为35度。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就可被称为“高温热浪”,即一段持续性的高温过程。如果我们以这个标准来看,事实上北京在2010年之前的天气并不算高温。根据资料显示,1981年至2010年,在北京常年平均高温天数中,出现35℃以上气温的天数约为5.83天,37℃以上仅1.53天。

而到了2010年,北京高温日数为15天,2011年为7天,2012年为8天,2013年为10天,2014年为10天。2015年更是仅7月12、13两日的气温就超过了37℃,而这高温一直伴随到15号仍然没有下降的趋势。

相反,温哥华的高温预警为26度。由于沿海的地理特殊性,往往监测站显示的温度会比内陆地区低2-4度。因此一旦环境部显示的数据达到26度,内陆地区很有可能就逼近30度。但是相比于国内的36度高温设定,显然还是有差距。

那么回到前面的问题:北京为什么这么热?

首先便是地理因素:上过高中地理的人都知道,北京的气候类型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这种典型性甚至是世界范围的。其特征为十二个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相反,温哥华位于北美大陆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气候常年温和。形成我们常说的“夏季不热冬季不冷”的适宜情况。最冷月的温度也会在0度以上。

与此同时城市的建设也带来的温度的变化,其中城市热岛效应是最主要的区别。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无论从早上到日落以后,城市部份的气温都比周边地区异常的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即城市整体地基类型的变化。以北京和温哥华为例,在别经,水、土、植被组成的自然表面在这些年的建设中,逐渐被混凝土、沥青等构成的建筑物和道路所代替,人造表面的反照率小、热容性高,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从而能够积蓄大量由太阳辐射转换的热量,最终带来城市的温度上升。而温哥华的绿化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一直坚持很高的水准。大面积的植被很好的吸收了太阳光的辐射,同时伴随着光合作用的发生很好得调节了城市的问题。

当然,温度的数字并不能代表完全的体验。相比于温哥华,北京有更多的高楼大厦,高耸入云的建筑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阴影,在阴影中的行人可以很有效的避免太阳的直射。接触到身上的阳光减少,温度相对也会降低。而相反,温哥华的楼宇多为5-10楼,太阳光长期直射,体感温度实则比我们看到的26-28度要高。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