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提壶方大厨》何以引领“美食题材网络剧”的“逆袭”?

4月中下旬以来,《花间提壶方大厨》这部片名无趣、小制作、无大咖、画风略显粗糙的古装美食剧迅速点燃网络剧市场,《方大厨》第一季的总点击量已突破2亿。

文|水诺

《方大厨》的成功是“美食”题材在“网络剧”领域爆发的开端。事实上,不同的影视体裁能够为“美食”提供不同的表现空间。纪录片最适于展现“美食”制作的过程,影视剧最适于展现“美食”背后的情感,综艺节目则善于通过与其他文娱元素的搭配挖掘“美食”的特定“横断面”。

2017年的影视圈中,“美食”是不可不提的热门关键词。两个季度以来,热门的电视综艺、网络综艺、网络剧、网络电影、电影、电视剧中都不乏“美食”的倩影。

除了热门美食综艺之外,“美食”在影视剧中的活跃度也十分可观。周冬雨、金城武主演的美食题材电影《喜欢你》自上映以来票房已破2亿,豆瓣评分达到7.3分。由蔡康永编剧、导演的电影《“吃吃”的爱》即将上映。翻拍自经典日剧的中国版《深夜食堂》由黄磊主演,将于6月12日在北京卫视、浙江卫视首播。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上半年的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几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美食题材网络剧:新圣堂出品的古装美食剧《花间提壶方大厨》,新世相出品网络迷你剧《你的味道》以及江苏华红影视出品的都市爱情美食剧《懒人美食日记》。《你的味道》和《懒人美食日记》都启用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明星演员,前者由王千源、何冰、万茜等实力演员出演,后者由吴映洁和郭品超主演。然而,这两部最终的火爆程度却远远不敌《方大厨》。

4月中下旬以来,《花间提壶方大厨》这部片名无趣、小制作、无大咖、画风略显粗糙的古装美食剧迅速点燃网络剧市场,《方大厨》第一季的总点击量已突破2亿。不负网友的期待,《花间提壶方大厨第二季》已于5月25日在爱奇艺开播,掀起新一轮的“追剧”热潮。

这部小成本网络剧何以走红?“美食”与“网络剧”的碰撞何以产生如此激烈的火花呢?

1

网络剧之于美食:“美食”题材的两大转向

《方大厨》的成功是“美食”题材在“网络剧”领域爆发的开端。事实上,不同的影视体裁能够为“美食”提供不同的表现空间。纪录片最适于展现“美食”制作的过程,影视剧最适于展现“美食”背后的情感,综艺节目则善于通过与其他文娱元素的搭配挖掘“美食”的特定“横断面”。

在综艺节目中,“美食”题材的经典搭档有:“竞赛”、“访谈”(“脱口秀”)、“服务”、“旅行”、“文化”(“情怀”)。“美食”题材本身就是一个“百搭食材”,辅以不同的配菜即可得到不同的效果——“竞赛”突显“美食”的精致感;“访谈”赋予“美食”以亲切感;“服务”展示“美食”的日常感;“旅行”体现“美食”的区域感;“文化”则给予“美食”以温厚感。

2012年以来,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带动下,“美食”题材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这种高热度集中体现在电视综艺领域。近年来,“美食”题材在影视领域中的“活动”则呈现出两大变动趋势:一是从电视平台向网络平台转移;二是初步开始从综艺领域向影视剧领域转移。

“从电视平台向网络平台的转移”集中体现为热门网络美食综艺的崛起。数据显示,《你看起来很好吃》《拜托了冰箱》《姐姐好饿》等网络美食综艺的播放量达到4亿以上,赶超《熟悉的味道2》《透鲜滴星期天》《星厨驾到》等热门电视美食综艺的播放量。《姐姐好饿》和《拜托了冰箱》的微博话题阅读量更是分别高达16亿、24亿。

“美食”从“电视转移到网络”的轨迹有源可寻。首先,“美食”题材本的“爆红”本就源于网络。“美食”题材的经典之作“《舌尖》”虽是在电视上首播,但其爆红却更多地依赖于新浪微博、视频网站的宣传和传播。追求时尚,讲求品质的年轻网友是“美食”题材的主要受众群体。其次,“美食”是具有较强互动性的题材,网络平台能够满足“美食类综艺”与观众互动的需要。

“美食”题材向影视剧领域的转移也有一定的必然性。一则影视剧需要“美食”为之注入新的活力;二则“美食”也需要借助多元题材为自身段位的提高创造更多的契机。毕竟,在《舌尖》之后,虽然“美食”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尤其是美食类综艺频出,却少有真正的“现象级”作品。由综艺转战影视剧或许是“美食”重新燃爆的一个契机。

网络剧这一“体裁”处在网络平台和戏剧作品的交汇处,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美食”题材一个全新发力点。首先,《花间提壶方大厨》的观众戏称,这部剧的女主“一言不合就做菜”,所谓“一言不合”的背后暗含着网络剧的“碎片化”特征。相较于情节更充实、逻辑更紧凑的电视剧,碎片化的网络剧能为“美食”提供更为充分的表现空间。“美食”是一种较为平面化的元素,创作者很难在“美食”中找到某种内在的逻辑,因而碎片化的叙事逻辑更容易安置“美食”。

其次,较之网络综艺,网络剧更突显“美食”带来的“戏剧感”而非“过程感”。《姐姐好饿》《拜托了冰箱》等网络综艺中,“美食”看似“主角”实为“配角”,其呈现空间受到“访谈”、“游戏”等其它元素的挤压。这些网综更注重借助美食的制作过程展现娱乐性元素。而在《方大厨》这部网络剧中,菜肴可是说是男主、女主之外的“第三主角”,菜肴本身与情节推进紧密相关。一道菜引出一个故事,每一道“美食”都是事情缘起或情节转折的原动力。

2

美食之于网络剧:提供卖点、柔化画风、打造CP

无疑,“美食”题材是优质的影视题材,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电影中始终不乏美食题材的佳作。即便是在非美食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美食”也常常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焦点之一。《人民的名义》曾被网友戏称“竟然是部美食剧”。“赵处长的炸酱面”,“吴法官的芹菜肉馅饺子”,“侯局长最爱的清蒸螃蟹”,这些“惊鸿一瞥”的美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鹿原》中的臊子面、羊肉泡馍、肉夹馍等陕西美食却惹得观众垂涎欲滴。

“美食”提供精准卖点

毫无疑问,“美食”是《花间提壶方大厨》的最大“卖点”。在投资及制作水准都不及电视剧的情况下,当前国产网络剧普遍倾向于主打“某一卖点”而弱化对于其他方面的要求。较之电视剧,网络剧的门槛相对较低,这为网络剧集中力量将某一“卖点”做到极致的做法提供了可能性。“好钢用在刀刃上”,“美食”就是可以成就一把好刀的“刀刃”。

《方大厨》的服装、道具、景致、主角的颜值等都曾遭到过网友的“吐槽”。虽然《方大厨》的制景粗糙、服饰粗糙,但其菜肴却很是精致。女主每次介绍菜时,都要报一长串菜名,“麻辣豆腐、蛋包饭、麻油三鲜饭、香菇土鸡煲、老鸭炖芋头……”镜头扫过,对一道道精美的小菜“如数家珍”。网友称,“看得出来剧组差钱,但胜在食材都实打实的,以至于看剧好下饭。”

“美食”柔化网剧画风

作为网络剧中的“小清新”,《方大厨》风格明快、画风和煦,在《暗黑者》《心理罪》《余罪》等“悬疑”、“探案”风格网络剧一度遥遥领先的网络剧点击量排行榜中“独树一帜”。

“炒混沌”、“腊肠煲茄汁饭”、“红薯鸡翅”,色泽鲜艳的“菜肴”不仅引得观众食欲大开,也点亮了网剧画风,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

悬疑、盗墓等暗黑系题材在网络剧领域几乎已成燎原之势,这些长期“独领风骚”的“硬”题材网络剧难免带来审美疲劳。“美食”为“轻”题材注入了新的活力,“柔化”了网络剧的整体画风,为网络剧中人物情感的挖掘提供了一个精巧的切入点。《方大厨》《懒人美食日记》等美食题材网络剧大都娓娓道来、温情脉脉,与喜剧题材、青春题材共同汇成网络剧中的一股“清流”。

“美食”打造网感CP

所谓“食色,性也”,“饮食男女,食之大欲”。“饮食”方式和“饮食”习惯寓意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阶层身份、也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公民凯恩》中经典早餐镜头“记录”了凯恩夫妇之间“从新婚到关系破裂”的过程。在诸多爱情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在“路边摊”上“尽情吃喝”都意味着二者逐渐走进彼此的“微妙变化”。

“美食”是一把能够迅速打开“人物关系”的万能钥匙。在《方大厨》的开篇,洞房里初次见面时方一勺就用酸豆角、蜜汁藕、米饭、小酒“俘获”了沈勇,用“美食”“锁定”了自己与沈勇之间的感情趋势。有一技之长的屌丝女主和面恶心善的地主家的傻儿子就这样凑成了一对“蠢萌”的美食CP。

不同于电影《喜欢你》中的周冬雨X金城武CP,《方大厨》中男女主人公的美食品味有一定差距。周冬雨X金城武的CP关系与二人的美食品味相和,二者在感情中“斗智斗勇”、“势均力敌”;而《方大厨》中拥有“美食技能”的“方一勺”在CP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驭夫小达人”,因而这对CP有了几分“欢喜冤家”的色彩,符合网络剧中人物关系“轻快”的特质,颇具网感。

3

美食网络剧契合“吃货”诉求

“美食”的流行离不开“吃货”群体的推动,而美食题材网络剧能够真正契合“吃货”文化。“吃货”不仅仅是“热爱美食”的人群的松散集合,事实上,“吃货群体”有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吃货”们普遍向往“温暖”、渴望“被治愈”、“被陪伴”,吃货不仅喜欢“吃”还“乐于”分享“吃”的乐趣。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吃货”还包含着一种底层文化心理。以《欢乐颂》为例,《欢乐颂》里典型的“吃货”是邱莹莹,“吃货”这一标签不仅符合邱莹莹的性格特征,还符合她的阶层身份。对“安迪”、“曲筱绡”而言,美食是她们所乐于享受的,但绝不是她们的最高追求。而关关和樊胜美也都不如家境一般的“邱莹莹”更适合“吃货”这个标签。

“吃货”是“美食”题材影视作品的主要受众群体,因而“美食”类作品应该充分关注“吃货”文化。然而,能够契合“吃货”心理的轻巧、温情的作品风格并非是所有美食题材影视作品都能达到的。

《舌尖上的中国》等美食题材纪录片可以细致地勾画食物的“色香味”,挖掘“食物”背后的情感,这种全面的描摹固然带给观众更深度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却未免显得过于厚重而失掉了些许“美食”本身的轻巧的意味。在《鲜厨当道》《姐姐好饿》等电视美食综艺和网络美食综艺中,其“竞技”、“访谈”的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紧张感”、“喧闹感”难免会削弱“美食”本身带给人的“轻松感”和“愉悦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体裁”很难尊重“美食”本身。

而网络剧则为“美食”的呈现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戏剧情境,真正契合了“吃货”心理。“吃货”是向往“温暖”的,他们反感于快节奏的生活及“快餐文化”带来的精神冲击。《花间提壶方大厨》以舒缓的节奏、温情的画风呈现“美食”,恰恰是尊重了原汁原味的“美食文化”。它营造一种既诗意又日常的生活氛围,美食中既可以见出“花间一壶酒”的诗意,也可以见出琐碎的日常生活的真谛。

“吃货”往往对美食充满“好奇心”而有“不求甚解”的。他们对待美食的态度(享受美食而并不一定要学习制作美食)的态度恰恰也体现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花间提壶方大厨》中有很多“原创”的菜肴,如蟹黄生煎鸡、红薯鸡翅、蟹肉肚片煮丝瓜等,充满新鲜感。在剧情进展过程中,方一勺对菜品的制作方法进行简单的概述,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又不至于过于“繁琐”、“枯燥”。

“吃货”渴望被“美食”治愈,他们需要“下饭剧”,他们渴望看到情节相对简单,情境相对轻松的作品。《花间提壶方大厨》一反俗套的情节,没有婆媳矛盾、没有小三上位,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谐温暖,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达到“陪伴”功能。

以《方大厨》为代表的美食网络剧以其轻巧、温情的特质从诸多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固然让人“眼前一亮”。但整体而言,美食网络剧数量较少、质量不高,尚未形成一定规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此后,如何在保持“轻”风格的基础上做出“新意”是值得美食网络剧创作者们深思的问题。

出品 |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

主 编 | 维 夏 责 编 | 塞 温

视 觉 | 成 辰 校 对 | 若 拙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