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肠道健康日这天 记得认真查收你的体内来信

现代人正远离便便,便利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无便”的社会,这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对现代人来说,便便不算是身边之物了。我们使用冲水马桶,便便一经“问世”很快便被水冲走;随着化肥的普及,农民越来越少使用粪肥;智能马桶的出现甚至消灭了手指不小心与便便的亲密接触。现代人正远离便便,便利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无便”的社会。然而无论生活正变得多么洁净、高档或精致,便便永远不会从世界上消失。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进食,只要进食,每个人的体内都会形成便便。

无需在谈起便便的时候皱起眉头来,研究表明,每个日本人在80年的寿命内平均排泄的大便重量约为8.8吨,我们实在不该轻视或漠视这日常且正常的身体排泄物,认为便便除了脏臭之外一无是处。便便如同一封来自身体内部的书信,包含的信息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今天是世界肠道健康日,或许正是时候读一本跟肠道与便便有关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自称“大便通”。他本来立志要当兽医,在大学本科阶段研究了乳牛的乳房炎,研究生阶段的方向是“影响公鸡呼吸器官内常驻菌的饲养环境”,而后便鬼使神差被一位知名科学家带入了人类便便研究领域,至今已研究便便40余年,收集研究了世界各地超过6000人的便便。巧合的是,他的名字是辨野义己,日语读音与“便之缘分”相同。一个如假包换的真名,恰好名如其职、朗朗上口。辨野义己主要致力于研究肠道环境、微生物分类学,已运用DNA解析法发现了多种肠道细菌,被人们亲切称为“大便博士”。

在《大便通》一书中,“大便博士”以丰富的学识和诙谐的表达将便便、肠道菌群和肠道健康三者联系起来,揭开了肠道细菌与便秘、肥胖、衰老之间的奇妙关联,同时也鼓励我们正视便便,从这封有点点臭的体内来信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健康的信息。

在世界肠道健康日这一天,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这本便便之书中节选了部分内容,让我们一窥人体肠道的秘密。

“大便博士”辨野义己

80年的寿命平均排泄8.8吨大便

在日本,过去清纯派的偶像歌手会说自己从不大便。当然没人会真的相信这句话,但是这些偶像们为了保持形象确实不在粉丝和媒体面前去厕所。

但是不论多么想维护形象,人都会大便。不论国王或偶像,所有人都由相同的物质构成。将排泄这种理所当然的行为视为破坏形象反而不正常。就是因为有这种想法,很多中小学生在学校里拒绝上厕所而导致便秘,所以我们必须摒弃这种偏见。

每个日本人在80年的寿命内平均排泄的大便重量约为8.8吨。在这个数字面前,大家难道不觉得对排便遮遮掩掩的行为很愚蠢吗?

因为我们要生存就必须进食,所以每个人都要排便。所有动物都必须通过食用其他动物或植物来摄取营养。吃下的食物在消化器官内分解、吸收,成为维持生命的能量来源。如果人体能吸收吃进去的所有食物,那就不会产生大便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如何都会产生食物残渣。

那么从口腔进入身体的食物,在身体内要经过怎样的过程才会成为大便呢?

连接口腔和肛门的消化道全长约8~9米。这么说好像会让人感觉食物在经过食道和胃之后就会被径直排出,但实际上从胃延伸出的肠道“蜿蜒绵亘”,所以食物从口腔到肛门是一次相当漫长的旅程。

在口腔内经过咀嚼后的食物与分解淀粉的消化液(也就是唾液)混合后经过食道到达胃。食物在胃部被胃液中的酶分解出蛋白质,被视为传染病罪魁祸首的细菌和病毒也在此处被杀死。

所以能通过胃这道“关卡”的都是不怕胃酸的细菌。而这些细菌在每毫升胃液中平均只有100~1000个。但是细菌会在短时间内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成倍繁殖,所以这些细菌在离开胃到达肠道的第一部分时数量就已经非常庞大。

进入胃部的食物大约要经过4个小时进入小肠。消化道中最长的就是小肠,大约有6~7米,按离胃部的远近依次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小肠的作用是分泌消化酶,分解食物并将营养吸收进体内。

为了加快吸收速度,小肠内壁有大量的环形皱襞,其表面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所以小肠的表面积很大,如果将小肠的皱襞和突起铺平,大约相当于一个网球场的面积。小肠的功能不只消化和吸收。小肠会最先对外界侵入的异物产生反应,所以它还是提高免疫力的器官。如果小肠功能减弱,就会易感冒、易疲劳。一旦小肠生病了,不论何种动物都难以长久生存。

大肠内的“发酵”或“腐败”

接下来在小肠中没有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就会进入大肠。大肠的长度约为小肠的四分之一,只有1.5米。从大肠入口开始依次分为升结肠(15厘米)、横结肠(40厘米)、降结肠(30厘米)、乙状结肠(40 厘米)和直肠(20厘米)。大肠一端先向上再横向转弯,接着向下,通过S弯道后就变成向下的直线走向。大便在经过如同F1赛道一样的大肠后被排泄出来。大肠所有部分的主要功能都是产生并储存大便,所以与小肠相比其功能要单一得多。

从小肠传送到大肠的物质每天大约有600毫升。大肠吸收这些物质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排泄出多余的镁、钙和铁等物质。

这些物质成为大便并被排泄出体内大约需要12~48小时。这些物质在大肠入口是液体状态,但是在进入到升结肠的过程中水分被逐渐吸收成为半泥状,接着在横结肠内像面包坯子一样进行各种“处理”后成为泥状。而在进入降结肠后水分被进一步吸收,成为半固体状态。在乙状结肠中成为固体,最后经由直肠通过肛门排泄出体外。

因为这一系列过程并不复杂,所以过去人们认为大肠并不重要(与小肠相比)。如果把动物体内关系着消化、吸收、免疫的小肠拿掉,动物就无法生存。但是拿掉大肠后动物仍能存活,因为把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人工肛门完成。

但是这种观点大大低估了大肠的作用。

大肠的功能不仅仅是排出食物残渣,它还承担着更重要的工作。从食物残渣到大便的转化过程中,大肠的蠕动影响着人体健康。

通过大肠的物质会出现“发酵”或者“腐败”的变化。这两种变化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分解作用。味噌、奶酪、纳豆这些食品都是发酵而来,不过腐败的东西就不能食用了。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大肠内发生的变化中,对人体有益的是发酵,有害的就是腐败。即使是同种物质,如果大肠蠕动功能良好就会发酵,但若蠕动功能不好就会腐败。发生腐败后,腐败物质经过肠壁会被人体再次吸收,成为多种疾病的诱因。在人体脏器中,与疾病相关最多的就是大肠,可以说大肠是“万病之源”。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具体介绍与大肠有关的疾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大肠与小肠一样,其作用不可忽视。

“无菌人”无法长期生存

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大肠内发生的是“发酵”还是“腐败”呢?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我研究的肠道细菌了。大肠内的细菌多种多样,即使同一个人,根据饮食结构和身体状况的不同细菌种类也会不同。不同的肠道细菌构成决定了大肠内的环境更容易发酵还是腐败。在“万病之源”大肠中大量存在的肠道细菌左右着我们的健康。

序章中曾提到,大便的一大半是水分,剩下的是食物残渣、脱落的肠黏膜和肠道细菌。排泄出体外的大便中所含细菌的种类与肠道细菌的构成大致相同。所以通过研究大便中的细菌,就可以了解人体大肠的健康情况。

为何会有如此多的细菌居住在人体内呢?也许有人听到有生物生活在自己体内会觉得不舒服。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实验室曾培育出体内没有微生物的“无菌小白鼠”,这只小白鼠的寿命是普通小白鼠的1.5倍。这么看,似乎人体内没有细菌才对人类更有益。

但实际并非如此。无菌小白鼠没有构建免疫机能的机会,所以抵抗力非常差。它没有携带肠道细菌产生的维生素K,所以受伤后血液难以凝固,伤口不易愈合。虽然这只小白鼠在实验室中存活了很久,但若在自然界中恐怕非常短命。

所以即使有“无菌人”,他们也会立刻感染病毒或细菌并会陷入生命危险。其实出生前的胎儿就是无菌状态,但是他们在分娩出来后就不是无菌的了。

人类在出生前经过产道时,会接受来自母体内的细菌。自然分娩的情况下,胎儿在产道内接受来自母体的细菌数量会在24 小时内增加到1000 亿个以上。这帮助我们在出生后立即就拥有了抵抗力。

当然,细菌对人类来说是把双刃剑。有很多细菌会引发疾病。但是正是这些细菌的存在帮助人体免疫机能了解“外敌的性质”,从而能够抵抗疾病侵袭,促进伤口愈合。而且人体内还有抑制有害细菌繁殖的细菌。总而言之,人类必须和细菌共生存。

有益菌促进发酵,有害菌引起腐败大肠中既存在有益菌也存在有害菌。也许有人认为大肠中的细菌都是“大肠菌”,但并非如此。最先被发现的肠道细菌被科学家命名为“大肠菌”,但正如前文所说,现在大肠内约存在1000种以上的细菌。

这其中既有分解食物糖分后产生乳酸和酒精(发酵)的细菌,也有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后产生硫化氢和氨(腐败)的细菌。前者是有益菌,后者就是有害菌。

但是我们并不能将肠道细菌简单地划分为“有益”或“有害”。就像选举时有一部分无党派人士会在关键时刻将选票投给即将获胜的候选人一样,大肠内还有一部分“机会致病菌”,它们会根据肠内环境的变化随时倒戈到势力强的那方细菌。

而且即使被划分为有益菌,这些细菌也未必会做对人体有益的“工作”。有时根据条件的变化,这些有益菌也可能会做出有害的“举动”。相反,被称为有害菌的细菌也有可能“从事”有用的“工作”。所以请千万不要将“有益菌/ 有害菌”的分类绝对化,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下面来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肠道细菌。

肠道中细菌环境复杂

首先是有益菌代表——乳酸菌。乳酸菌以乳糖和葡萄糖为营养进行繁殖,通过发酵产生乳酸,可以保持肠道内的酸性环境。“乳酸菌”是这类细菌的总称,有乳杆菌(Lactobacillus)、乳球菌(Lactococcus)、肠球菌(Enterococcus)等各种乳酸菌。现在已经发现了26 属400 种以上的乳酸菌。

还有一种广为人知的有益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的特点是从葡萄糖中产生乙酸和乳酸。目前已经发现了40 种双歧杆菌。人类的肠道中栖息着包括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长双歧杆菌(B.longum)、短双歧杆菌(B.breve)在内的6 种双歧杆菌。

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腹泻,所以被称为有益菌。这两种细菌还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细胞活力。

另一方面,有害菌的代表则是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它属于梭菌属,普通人不太熟悉这个名字。这种细菌会使蛋白质变质产生毒素。它不仅会造成食物中毒,还会产生致癌物,对人类来说当然是有害的。除产气荚膜梭菌外,还有同属于梭菌属的艰难梭菌(C. difficile)、属于拟杆菌属的脆弱拟杆菌(B.fragilis),这些细菌都是病原性细菌。

吃肉较多的人的大便中经常能看到这些细菌,而肉食较多的人,大便也多具有“恶臭”,所以有“恶臭”味也是有害菌的特点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太关注大便的人可能认为“所有大便都臭”,其实仔细闻会发现臭味也有很大差别。如果前一天吃了肉,第二天的大便就会尤其臭。这股强烈的臭味就是有害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引起的。

有害菌也是屁臭的罪魁祸首

有害菌不仅会使大便变臭,屁的臭味也受其影响。

屁是从嘴进入体内的空气和肠内气体混合后产生的物质。细菌的活动每天会给肠道带来1 升左右的气体。

大便和屁都是肠道细菌作用的结果,所以大便臭,屁自然也臭。前面说过大便是通知我们身体状况的“书信”,所以在“阅读书信”之前闻一闻屁就能大致知道“信”的内容。如果说大便是记录肠内观察结果的“论文”,那么屁就相当于论文的“前言”和“摘要”。

屁中所含气体成分因人而异,肠道有害菌较少的情况下,气体中大半是氮、二氧化碳、氢和甲烷。这些气体几乎没有臭味。但有害菌多的肠道里则多是氨、硫化氢、粪臭素、吲哚、苯酚、甲基硫醇等一些释放恶臭的物质。比如硫化氢的气味像变质的温泉鸡蛋,苯酚的气味类似于消毒液,甲基硫醇的气味像腐烂的洋葱。这些物质都散发出令人讨厌的臭味,就是这些物质让大便和屁具有了臭味。谁都不愿意闻这股臭味(我要是能不闻的话自然也不愿意闻),但是如果仅仅是臭味的话倒可以忍受,毕竟使用除臭剂就可以缓解卫生间里的异味。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臭味。屁和大便的臭味传递出肠道环境变差的信号,所以掩鼻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为了平衡有益菌和有害菌的关系,我们必须直面“臭味”。

顺便说个题外话,大家知道憋屁会有什么后果吗?特别是很多女性在外都会憋住屁吧,但憋住屁并不意味着肠内气体就此消失。当然,如果只是暂时憋住,稍后再去厕所的话,屁可能会和大便一起排泄出来。但是对于便秘患者来说就未必可行。没有排泄出的肠道气体物质会被大肠的毛细血管吸收后进入血液,最后会经过肺部呼出体外。(编者注:小分子气体可以通过毛细血管溶解到血液中,进而被血液搬运到肺泡,通过呼吸排除体外。)

也就是说屁从嘴巴排出来。

当然从嘴里出来的屁不会发出声音,而且由于血液的搬运,也不会散发出臭味。但是一想到屁从嘴里出来,以后憋不憋还真成了一个难题。不过,不好的气体在肠内堆积后肠道环境会逐渐恶化,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听到别人放屁的声音我们忍不住笑,但和大便一样,所有人都会放屁,如果总是憋着不放屁就会影响健康。当然听音乐会、参加葬礼时最好憋住,但是我还是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像咳嗽、打喷嚏一样自然地放屁。

(本文节选自《大便通》第一章内容,较原文有删节,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大便通:便秘、肥胖、衰老与肠道菌》
辨野义己 著  甘菁菁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06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