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紧缩政策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失速

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刑自强指出,目前经济内外基本面比过去五年发生显著变化,紧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控。经济活动逐步放缓,但并不会上演硬着陆。

图片来源:东方IC

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刑自强近日发文表示,不必担心紧缩政策可能导致的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政策紧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将较为缓和,预计经济活动将在二季度见顶后逐步放缓,然而减速不等于失速。

刊登在“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说,当前中国经济自我动能恢复、外需改善,为更快的逆周期调整提供了空间,政策转向防控金融风险、控制杠杆,正当时。

刑自强指出,外需强劲和私人部门的制造业投资复苏,可部分抵消紧缩带来的基建和地产投资放慢;其次,通缩最坏的时期已过,企业实际借贷成本即便上升,仍将继续低于实际经济增速;第三,过去数年去库存使房地产市场供给有所改善,楼市深度下滑的压力减轻。

此外,受益于监管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央行流动性管理更具灵活性,类似2013年6月流动性冲击再度发生的可能性也较低。

刑自强表示,政策调整带来的紧缩效果将在三方面得到呈现,一是广义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将从2016年底的16%降至今年的13%;二是银行间市场利率可能还有40-50个基点的上升空间;三是央行将继续缓慢收缩资产负债表。

“尽管当前货币与金融监管政策收紧可能降低资本市场杠杆率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从而对某些金融资产价格产生短期影响,但目前经济内外基本面比过去五年发生显著变化,紧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控。笔者预计经济活动会逐步放缓,但并不会上演硬着陆。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我国债务率的快速上升趋势,有望由于货币金融的收紧而放缓,经济长期可持续性得到增强。”

刑自强指出,目前,全球经济正在多引擎带动下强劲复苏,受此影响,强劲的外部需求将提振中国出口增速,部分抵消内需增速放缓。

外需改善的同时,中国的内在动能在恢复。刑自强说,私人部门主导的制造业产能投资自去年末以来显著恢复,由于其杠杆率较低,因此受金融紧缩压力的冲击有限。此外,中国的债务边际效用改善和房地产市场最糟糕的周期已过等因素都限制了当前紧缩政策的不利影响。

刑自强说,政策层面,跨部门协调性、利率与流动性管理的渐进性是本轮政策调整的显著特点。“这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已经吸取2013年6月流动性紧缺和2015年金融市场波动的经验。”政策实施导致市场利率飙升、发生流动性冲击等风险较之前大幅降低。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