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货币市场利率是调控重点 降准概率较小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去杠杆、中性趋紧的政策基调下,央行会实行合理的调控,货币市场利率仍是调控重点。但未来降准概率仍较小。

图片来源:东方IC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指出,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松紧结合的操作,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相比于基准存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仍是调控重点。

5月11日,中国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800亿元逆回购操作,在12日又重启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投放规模4590亿元,一度引发市场遐想。但在15日,央行再次暂停了公开市场操作。

盛松成表示,这是松紧结合、不断探索、实践而不过度,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在去杠杆、中性趋紧的政策基调下,央行会实行合理的调控。

“把货币市场利率提高后,挤掉的是金融泡沫,而如果存贷款基准利率提高,则会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因此前者仍是调控重点。”他说。

近来有不少观点认为,中国应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市场流动性。盛松成认为,未来降准概率仍然较小,如果超额储备金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才可能降准。

“降准有两大顾虑,一是会给市场很强的宽松暗示,这与当前监管总基调不符;第二,降准后不可能再紧,因此央行仍然更乐于用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流动性。”

此外,盛松成强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新增贷款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因其涵盖了更广泛的融资渠道。但由于金融市场尚未全面形成市场决定的价格体系,因此,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可视为广义货币(M2)的有益对照和补充。

他指出,随着银行表外业务规模不断扩张,直接融资快速发展,企业并不完全依赖于银行贷款,信贷规模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会减弱。尤其是近两个月的M2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已经开始分化,M2存在失真或失灵的迹象。

盛松成还说,由于非信贷融资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若宏观调控只控制信贷规模,其他方式的融资就可能快速增长,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从而可能贻误调控时机,影响调控效果。监测指标只有兼顾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才能反映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近期有经济学家的测算显示,从2009年至今,社会融资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相关性高达0.97,呈高度相关性,且社会融资领先GDP指标一个季度。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