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商飞上海“落地” 第二代“大飞机”研制起航

中国商用飞机与俄联航的合资企业——中俄商飞在上海正式成立。继C919首飞之后,我国在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制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5月22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与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下称俄联航)的合资企业——中俄国际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俄商飞)在上海正式成立。

该公司是中俄联合研制新一代远程宽体飞机项目的承担方。这意味着,继C919首飞之后,我国在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制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国际大型客机研发也出现了新模式。

与C919相比,中俄远程宽体客机采用双通道客舱布局,基本型航程为1.2万公里,座级280座。也正因此,该宽体机也被人们代称为“C929”。

作为远程宽体客机项目的主制造商,中俄商飞主要负责宽体客机的研制和技术开发、制造、市场营销、销售、售后支持等相关业务,主要研发中心将设于莫斯科,而总装仍将在上海完成。

成立当天,合资公司董事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任命了经营管理人员,审议通过了董事会会议等重要规则。据悉,目前合资公司办公场所等软硬件设备已全部到位,具备了基本运营条件。

中国商飞方面也表示,项目即将转入初步设计阶段,对系统和设备供应商的问询也将逐步推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俄联航处了解到,整个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达120亿美元,目前正在与英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罗尔斯·罗伊斯洽谈供应商合作事项。

“强强联合”

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成立于2006年,由俄罗斯最主要的航空设计局和飞机制造工厂整合而成,目前,集团85%的股份由俄罗斯政府持有。

2016年6月25日,中国商飞与俄联航签署了中俄远程宽体飞机项目合资合同,约定按照对等原则开展研制工作,在上海组建合资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

上周五,中国商飞旗下媒体平台“大飞机”首次公布了该项目承担方的名称:中俄国际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工商信息资料显示,中俄商飞注册地址位于上海自贸区内,为中外合资企业,注册资本200万美元。

在管理架构上,中俄商飞将按照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组建,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其中,董事会共八人,四名来自中方,四名来自俄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获悉,首任董事长由俄联航委派,为俄联航副总裁、苏霍伊民用飞机公司(俄联航旗下公司之一)总裁乌拉基斯拉夫·马萨诺夫;总经理则由中国商飞公司委派,为中国商飞总经理助理、宽体客机项目总经理郭博智。

在项目具体实施中,双方均表示将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开展研制工作。

俄联航总裁尤里·斯柳萨里介绍,合作主要基于设计研发、财务以及市场三个方面。

如何实现优势互补?他举了个例子,俄方在复合材料研究上具有丰富经验,可以提高项目的研发效率;而在生产制造方面,上海则有良好的资源可以对接。

尽管合资公司注册资金仅有200万美元,但是尤里·斯柳萨里表示,资金的投入量级在数十亿美元左右;而乌拉基斯拉夫·马萨诺夫则透露,项目总投资约为120亿美元。按照“对等合作”原则,中俄双方将各自承担一半。

在供应商方面,郭博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将按照市场化、规范化原则,在全球招标,优先选择经验丰富、产品具备足够市场竞争力、愿意共担风险的供应商参与研制,欢迎并鼓励更多的供应商在本土投资或合资进行配套生产。

目前,项目即将转入初步设计阶段,系统及设备供应商也处于洽谈阶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俄联航处了解到,飞机制造最核心的部件发动机目前正在与英国制造商罗尔斯·罗伊斯洽谈商议,其他各项工作也在逐渐展开。

真正的“大飞机”

2016年11月2日,在第十一届珠海国际航展上,中国商飞首次展示了1:10比例的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模型。

中俄远程宽体客机采用双通道客舱布局,基本型航程为1.2万公里,座级280座,在基本型的基础上,可通过加长型、缩短型等系列化发展,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此前首飞的C919被简称为“国产大飞机”,但实际上其全名为“中短程双发窄体民用运输机”,基本座级为155座,最大航程5555公里,且客舱中间只有一条通道。

一般认为,双通道、载客量300人左右的宽体客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大飞机”。从这个标准上看,这次合资公司要造的,就是这种比C919大一个级别、名副其实的“大飞机”。

中国商飞表示,将采用先进气动设计,应用大量复合材料,装配新一代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全方位提高飞机综合性能指标。与同类机型相比,该“大飞机”直接运营成本能够下降10%~15%。

乌拉基斯拉夫·马萨诺夫特别介绍,新研制的飞机在发动机性能、油耗等方面将体现最新的科技水平,预计比同类竞争机型能耗少17%左右,这也正是这款新机的最大优势。

他还介绍,宽体客机将按照国际主流适航标准开展研制,前期也在中国航空公司进行了广泛调研,保证其适应市场需求。

民航分析人士认为,波音和空客两大航空制造公司在座级的分歧只是市场竞争中的差异性而已,相对于200座级和500座级而言,航空公司认为300座级的宽体飞机可以既满足头等舱、公务舱的高端市场,又能兼顾经济舱的大众市场需求,具有更好市场的灵活性。

尽管目前窄体客机仍然是国内民航业的主要机型,但近几年来,随着长航线开通增加,宽体客机执飞航班量逐年增长。由于宽体空间大且受气流影响较小,宽体客机也深受乘客的喜欢。

据俄联航方面介绍,宽体客机在全球飞机市场具有特殊地位。尽管其数量低于20%,然而,总市值却占50%以上。言外之意,对于航空制造企业而言,宽体客机有望为其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俄联航表示,宽体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据预计,2023~2045年,宽体客机的全球需求总量将超过7000架,其中10%的需求来自中国,28%来自其他亚太区国家,5%来自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

不过,一架新型客机从研制到交付,“道阻且长”。中国商飞的支线航空飞机ARJ21从立项到首飞,用了6年;C919从立项到首飞,则用了10年时间。ARJ21交付用户正式商用,又经历了8年。

这次的宽体客机,从项目启动到实现首飞要花多久?双方都坦言不会很快。中国商飞预计需要7年左右时间,再实现产品交付预计需要10年左右时间;俄联航方面则称,预计2025年首飞,首架交付将在2~3年后。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