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中等收入陷阱”是伪命题 跟中国无关

“中等收入陷阱”包含的三个陷阱--制度、社会危机和技术,中国都不会发生。中国的改革一直在进行,而且变化会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东方IC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近日指出,中国很可能已经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而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则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其包含的三个陷阱--制度、社会危机和技术,中国都不会发生。

周五,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和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厉以宁教授供给侧改革专题报告会”上,他说,中等收入陷阱不具有普遍性。2007年世界银行报告提出,有一些国家到了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就停滞在那个水平上。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但世界银行的报告没有提出怎么解决,也没有说清楚原因。

厉以宁说,实际包含三个方面的陷阱。第一个陷阱是发展的制度陷阱。发展中国家原来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当地的土族势力很强。虽然这些国家独立了,但改革不彻底,比如土地没有进行重分,所以就变成制度性问题。

第二个陷阱是社会危机陷阱。“既然土地制度没改,传统的统治方式也没改,老百姓就有意见了,一部分人成为了激进派、左派,这部分人要重新起来斗争,结果内战就发生了。这个时候,西方国家趁机就帮助原来的那些人,结果形成了长期的社会不和。”

第三个是技术陷阱。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资本市场,国内没有人才。他们也会派人到国外去,但是大部分人毕业以后选择在国外就业,不愿意回去,国内无法实现技术突破。必须有技术上的创新才能走向成功。

“中国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厉以宁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提出了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力增长和经济特区建设等重大突破。十八大后各方面的改革还在进行,而且变化会越来越多,所以中国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不可能的。

厉以宁说,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比总量更重要。结构性改革不仅是调结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只有站在全局角度,改变传统的只重数量和速度的发展方式,转为注重质量和效率,改革才算进了一大步。

他指出,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不容易,面临着利益集团阻挠和路径依赖两大问题。因此,虽然结构性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力度不够、进度缓慢。

厉以宁说,熊彼特在创新理论中提出“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者必然拥有的一种魅力”,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同样需要。无论是国有巨头还是民间小微企业,都需要靠企业家精神去拼搏,其中,国有企业领导者率先发挥开拓精神尤为关键。

他说,培育企业家精神首要的就是保护产权,产权保护需要涵盖有形与无形、公有与私有的所有产权类别,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对于在产权保护中面临的一些历史问题,比如民间信贷不敢公开、银行信贷中不符合市场竞争原则的“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等,我们需要正视它们并用历史的眼光去处理。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