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么多的互联网品牌 越来越爱用“大字报”一样的广告?

因为这种广告“很互联网”

图片来源:美团外卖官方微博

先来看看这几家的广告

是不是觉得风格都谜之相似?最近这种“大字报广告”似乎成为了不少品牌的心头好。最近,美团也紧跟潮流,推出了一波“与天怼其乐无穷”为主题的户外广告。

图片来源:美团外卖官方微博
图片来源:美团外卖官方微博

和去年百度外卖的魔性H5相似,这组户外广告也用了天气梗,无论是大雨瓢泼还是烈日炎炎,夏天就别出门找不愉快了,上美团点个外卖。配合这组广告,美团还请来《人民的名义》的演员冯雷,拍了一支搞笑视频。

这种文案唱主角的大字报广告进入人们的视野,可能是从去年今日头条的户外广告开始的。稍微总结一下,不难发现这一类型广告的忠实拥趸,往往都是互联网公司。最近知乎、陌陌的“撞脸”广告就是类似的套路。如果把范畴扩大一点,网易云音乐的乐评广告及其跟风者们,也属于同一类型。

网易乐评地铁
深圳表白专列

那为什么互联网品牌会如此中意这样的户外广告形式呢?是因为“这很互联网”。

除了简洁的设计和短平快的文案,“量产”是这一类型的广告最主要的特征,只要定下了设计风格和文案格式(或者内容来源),稍稍改动内容,就可以生产出大量不同的海报用于投放。“决定模式+快速大量复制”本身就是许多互联网企业的战略思路,自然会对广告创意的产生有所影响。

其次,这样的大字报广告还是一种非常适合UGC与自传播的模式。最为大众所熟知的的莫过于二战时用于鼓舞英国人民的Keep Calm and Carry On,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这张经典海报被不断地再创作,俨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而当年红极一时的“凡客体”、“陈欧体”也同样是早期大字报广告实现自传播的成功案例。

KEEP CALM AND XXX已经成为了一种海报格式

现代人的“信息成瘾”心理,使得人们对大量的、充斥感官的信息有一种近乎病态的偏好。与之相近的,还有2013年牛津词典收录的新词FOMO(Fear of Missing Out,意指人们在社交媒体的情境下会非常畏惧错过信息)。量产的“大字报”广告则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心理渴求。

所以当2012年在线音乐平台Soliton在香港街头巷尾投放一轮歌词海报广告的时候,引起了全城找歌词的热潮。去年今日头条广告铺满北京地铁时,人们同样热衷于在朋友圈晒自己找到的文案。谁说这里面没有FOMO的心态在作祟呢?

在线音乐分享平台Soliton广告I Know This Song

大字报类型的广告虽然简单粗暴,但相比传达品牌调性的广告来说,这一类型的广告需要承载更多的实际转化。无论是陌陌的短视频,还是知乎的问答,或者是网易主推的乐评,都是希望通过广告为用户制造使用场景和动机,希望用户回到产品当中。毕竟中国互联网中空白领域越来越少,用户争夺战之中很难再用更有创意的,更隐晦有趣的方式与受众对话了。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界面营销频道微信公众号“看你卖”(kannimai)。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