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了ofo和小电的投资人说:别提共享了 租赁才更接近商业的本质

共享背后的本质是租赁。

作为一家2015年成立的投资机构,元璟资本抓住了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这两波风口。

2016年10月,元璟资本以1.3亿美元进入ofo的C轮,2017年4月,元璟资本向共享充电宝企业小电科技投资了1亿人民币。

被很多人视作“谜之共享经济”的共享充电宝,为什么在短时间内成为资本新的追逐对象?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解释了背后的投资逻辑。

“共享经济不一定是终局的商业模式,我更倾向于用租赁这个词。”陈洪亮认为,Airbnb最初是共享经济,但现在也有人专门去购置房屋改造成有主人文化或属地文化的民宿。最早的滴滴司机是利用上下班时间搭载乘客,后来就有专职开滴滴的司机。

投资了ofo之后,陈洪亮就在想,共享单车能起来到底是因为什么。“共享背后的本质是租赁。”陈洪亮说,租赁生意有起来的趋势,是因为人们的消费习惯从购买产品到购买服务。

“有人算过,如果一直租用自行车,花的钱还不如自己买一辆,但我们仍然会去使用,是因为它提供了便利性。有人把租赁叫消费升级,有一定道理。原来用户是买产品,现在是买服务,而且用户愿意因为享受到便利性而接受一定的溢价。”

与共享出行相比,共享充电宝伴随着更多的争议,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充电是不是一个伪需求?

陈洪亮认为,视频、直播、游戏等娱乐方式,导致大家对电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充电相对来说是刚需。

有人质疑说真正有刚需的人早就购买了充电宝,为什么还要租?针对这个问题,陈洪亮说:“一两年前,你要想骑自行车就得自己买,但现在消费观念改变了。今天大家觉得充电宝是需要随身携带的,等充电宝全面铺开之后,可能会有变化出现。”

“用户本身有这样的需求在,通过切入这样的服务可以把这个需求的痛点更加明确地暴露出来。”陈洪亮说, 一旦提供了这种便利性之后,用户会有新的消费习惯出来。

除了刚需本身,充电租赁背后线下流量的想象空间也是资本布局的动力。“移动支付的普及带来了线下流量的价值被重新评估的机会。迷你KTV、共享雨伞这些都是对线下流量的重塑,但从刚需程度和频次上看,还是出行和充电更高。”陈洪亮说。

需求频次和成本回收周期是投资人关注的另一指标。针对目前业内融资过亿的三家充电企业来说,陈洪亮认为,来电和街电的柜机成本更高,小电在初期扩张更迅速;与小电固定共享的方式相比,来电以及街电的移动共享方式,要求布点更多;另外,陈洪亮认为,与来电和街电相比,小电没有押金,也没有借和还的动作,小电的使用门槛和教育成本更低。

来电
街电
小电

陈洪亮表示,充电租赁更多是从小B场景切入,团队需要有To B的经验,也要有To C的经验。“如果当做纯粹的To C项目看,运营上可能会出现问题。”他还强调,充电行业的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比如断线率、充电的稳定性、背后运营布点的科学设计、快速迭代,这些都很考验团队。

“对于充电这样的项目,我希望第一天就朝着盈利的方向去走,并不是我补贴钱让你充电。充电本来是用户的刚需,如果用户都不愿意付钱来充电,说明需求切入的有问题。”陈洪亮认为,先烧钱再赚钱有成功的案例,但不是说所有消费互联网模式都必须经历的。“要看烧钱到底是为了什么,钱投下去怎么促进业务发展,而不是追求数字目标。如果砸钱太多,你会搞不清用户是冲着补贴来的,还是冲着解决需求来的。”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