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私人银行管理客户资产近八万亿 高净值人群追逐高收益

十年间中国私人银行业规模迅速增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月27日,兴业银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共同发布的《中国私人银行2017》报告显示,十年间中国私人银行业规模迅速增长,中资商业银行私行总客户数已超50万,管理客户资产(AUM)近8万亿元,但同时也面临专业能力不均衡、业务模式同质化等挑战。

报告披露,中国已形成了规模超人民币120万亿元的个人财富管理市场,其中高净值家庭达到210万户,所拥有资产占全部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43%。

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金融与保险行业负责人何大勇表示:“过去10年,中国的个人和高净值人士财富以约20%的年化增长迅速积累,增速傲视全球。预计到2021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将继续稳步增长,规模达到220万亿元,持续令全球瞩目。”

同时,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私人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竞争格局正在发生诸多变化,如财富多资产荒、客户分化、跨界竞争加剧等。站在十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展望未来,中资私人银行应进一步明确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地位,并积极思考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报告调研发现,中国高净值人群有着“自主性强、追逐高收益”的共性特征。

在结构组成方面,财富来源类似,多为创办企业或投资收益所得,年龄集中度高、多为1950-1960年代出生;投资偏好方面,大多处于财富快速积累期,加之优质投资机会涌现,因此对投资收益普遍拥有较高的要求;财富打理方式上,受到企业家创富精神引领,自主性较强,在投资及资产配置建议上对专业金融机构的依赖性较弱。

报告分析认为,在巨大发展机遇的驱使下,中国各类机构已经纷纷布局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商业银行旗下的私人银行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最大,但各类非银行机构也在快速发展,竞争格局仍在变化当中。

同时,中资私人银行机构往往选择以零售升级、产品驱动为代表的同质化业务模式,私行的价值主张与零售业务差异不大,局限为零售业务的“升级版”,整体市场呈现“重固收、轻权益“的特征。

报告揭示了当前中国私人银行所属环境的本质变化:市场、客户和格局。市场方面,资产端收益率承压,财富端仍在快速积累并渴求优质投资机会,财富多资产荒的矛盾将成为新常态;客户方面,客户结构日益多元,需求日渐成熟分化,守富、传承的需求上升,对风险收益的概念认识加深,对专业财富机构的需求度和能力要求提高;格局方面,在跨界竞争与合作加强的同时,中国金融体系的成熟和监管的逐步完善将有助于私行机构打破经营壁垒,探索专业发展的经营道路。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