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知识付费非粉丝经济

很多不严谨的知识来自于人们所见所思而整理出来、未经历时间考验、不具备普遍性的总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付费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消费者对此心甘情愿。

知识虽然无影无形,但知识的形成凝聚了很多人的劳动,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成本。因此,知识作为一种商品对特定对象出售也是理所当然的。

传统的知识付费方式大家基本上都见过,支付学费上学并获得找工作必要的文凭,支付培训费用,以期通过特定的考试来获得各种证书,这都是最为传统的知识付费方式。继续延伸,购买书籍、付费邀请咨询公司提供解决方案,都是知识付费。简单总结,传统的知识付费就是以获得某种资格或能力为目的,不得不花钱参与的一种社会活动。

从当前互联网知识付费的市场来看,所谓的知识付费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问答付费,一种是内容购买付费。问答付费可以视为一种定制化的服务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上常见的咨询服务,不同的是场景从线下改变到了线上。具体方式就是用户在相关的平台上向指定对象或群体提出问题,并提前支付相应的费用,被指定回答的对象可以选择回答并收取费用,也可以不回答放弃费用。

内容购买就如同买封装的书一样,只有购买之后才能拆开阅读。例如有一些机构会出具某些行业的研究报告,并会为研究报告的重要或适用程度标上相应的价格,用户感觉有价值或相信这个机构,就可以购买阅读这些研究报告;用户要是觉得价值不大,可以不选择购买。大概也是因为这种性质出现一些相象,网络上也不乏各种盗版、假冒的内容出现,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什么样内容才属于知识,就当前情况而言暂时还无法区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诉求:学摄影的希望学好构图、取景;做服饰的希望学好搭配、款式;编程序的希望精通计算机语言。人们所希望学到的知识都能对自己起到帮助,或是能够成绩上多点分,或是能够解决工作上的难题,或是能用出色的表现令老板增加薪酬。

很少人会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忽略一个问题,即我们所接触到的这些知识到底是怎样来的。严谨的知识来自于前人反复的论证和推演,例如绝大多数的理工学科知识都经过了大量的实验验证,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各产业的检验,成为一种不得不遵从的套路,例如纯净水通上交流电后会电解为氧气和氢气,在氧气中点燃氢气会形成水一样。

还有很多知识是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和逻辑判断总结出来的规律,有些知识则是人们设置的前提定义,例如同一平面上的平行线永不相交,十进制运算中的九九乘法表,一般句式中动词需要放在主语后面等等。

很多不严谨的知识来自于人们所见所思而整理出来、未经历时间考验、不具备普遍性的总结。有些所谓的知识更是道听途说,以及别有用心之人编撰而出的谣言,当然他们也不忘通过标题把内容洗白,例如“长知识了”、“学到这些真是太实用了”等等。

还有一些所谓的知识,其本身是人的见识。例如曾有网友在平台上支付了5000元问王思聪问题,他以“熟能生巧”这四个字的回答让他将这5000元轻松收入囊中。王思聪的回答更多地是在于他的人生见识,而非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或是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因此对收获此答案的人,得到的并不是知识而是见识,满足的只是自己的好奇心。将见识作为知识而分享的,其实不在少数。

在当前的互联网社会中,知识付费开始向畸形化发展,这是因为各种分享平台目的是以盈利为主,并没有将有偿分享放在首位。另外,人们对自己所需知识定位不清。最后,有些知识分享者的“知识”本身就存在错误,他们的分享不一定能够帮助到人们。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