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最大的风险,是没有意识到风险

中国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到风险之可怕,所以才能如此肆无忌惮。

“无知者无畏”,在一本财经2017年消费金融CRO峰会上,业内专家一语道破,点出了中国风控最大的软肋——中国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到风险之可怕,所以才能如此肆无忌惮。

“最大的风险,是没有意识到风险”,京东金融消费者金融事业部风险管理高级总监程建波称。

面对如此的风控现状,行业从业者如何破冰?

整理:薄珂 墨菲

张俊:“这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未来信贷增长可达万亿”

中国工商银行高级顾问、美国发现金融发现信用卡前首席信贷风险官张俊

01火红的年代

风控是我们经营信贷企业的命门。

这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但要注意把握火候。

如图所示,在短短6年时间内,我们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量从每年的6.8亿增长到近1400亿左右,每年是超过100%的增长。

这个增长量在世界上是根本不见的,只有我们国家才会发生。

如果把20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

我们可以注意到第二个十年,年负荷增长率超过第一个十年多达16%,这个增长非常惊人。

我认为在今后的十年间这个16%还会提升,将会接近到20%左右。

伴随着我们国家居民消费的增长,我们的居民消费信贷增长也是非常迅猛,我们的连负荷增长率多达25%以上。

这对行业来说是支强心剂。

02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可达万亿

那么,将来的增长空间,今后五年、今后十年又会怎么样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1、宏观层面。

中国经过20年的发展,我们的居民消费与GDP的占比已从30%以下达到50%,这个水平高吗?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拿美国举例来说,美国国家居民消费与GDP的占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达到60%左右。

近五年间他们主要的经济,发展GDP的提升是靠国民消费,现在已经占到了70%。

我们经常说如果美国经济低迷,一般来说就是老百姓不花钱了。

老百姓不花钱就不可能拉动经济,不可能拉动经济,GDP就不会增长。

所以我们国家的发展趋势一定是朝这个方面发展的。

而如果说居民消费是拉动GDP主要力量的话,那伴随它的必定是信贷的增长。

2、微观层面。如图所示,我们国家现在居民消费、信贷占可支配收入的杠杆率低于40%,这个还是很低的,所以成长空间非常大。

这个数字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方面是消费方式。

今天不花明天的钱,这对整个信贷产业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也不是个好消息。

今天花明天钱,必然有一个转变过程,这会刺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另一个方面是上网人数。

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们的网民人数位于全球第一,但我们互联网的普及率才50%左右。

从50%再提高20%达到70%,我们的客户人群扩大量会很可观。

保守估计,未来五年中国居民消费信贷将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从现在的23万要增长一倍,达到50万亿元人民币。

而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贷,从今年大概1400亿交易量会达到将近1万亿交易量。这种成长的速度,世界经济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只有在中国,只有在华夏大地才是创造奇迹的地方。

这些数字的增长,对在风控人员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是一个坏消息。它使我们压力更大,挑战更高。

而风控并不是完全控制风险,而是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要放的时候放,要收的时候收,不能放太多也不能收太多。

所以说风控是经营信贷的命门。

03历史总在重复

金融信贷风险它是一个不朽的话题。

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奖获得者—罗伯特说了上图这句话。

如果说金融风险是一个不朽的话题的话,那风控就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前美联储主席Alan,他说:“认为银行业成功的唯一途径是通过更大的规模和多样性,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而事实上更好的风险管理可能是银行业成功的唯一真正的必要要素。

”风险的发生不管是小范围的企业里,还是大层面国家层面,都是经常发生,所以风险的把控是一个经典的话题。

回顾近三十年世界上发生的金融风险失控的大事情,可以说风险的发生是前仆后继,一代人一代人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因为我们人性是贪婪的。

当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在市场上有一种理论,我们亚洲人是以储蓄为主的,我们不会发生像十五年前拉美国家发生的那种情况,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当资本追逐利益的时候,其他的任何文化和传统都会被抛弃的。

离我们最近的是2008年全球的金融危机,由美国次级房贷引起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所以在信贷飞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一定要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一定要把握和监测到隐藏的风险。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繁荣。

04风控现状:“扑朔迷离”

中国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到今天,我们的金融风控现状是什么样的?

我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扑朔迷离”。

中国信贷业风控特点,我用16个字总结是:

1、经验不足。

我们国家的信贷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史还很短,我们还没有经过一个时间的沉淀,从业人数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在这个行业积累的经验是不足的。

经验不足当然我们处理的手段和方式有待于欠缺。

2、量化不够。

我们还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分析体系,我们还没有一个整合各方数据的一个比较规范的行业数据企业。

在提供数据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分析)程度不深。

不管是客户的细分,维度的提升,我们的分析程度还远远不足,远远不够,特别是一些小的信贷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分析团队。

4、信贷风控体系不健全。

对于联系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我总结有三类风险:

1、违约损失风险。

一个是经营层面所说的违约损失风险,导致小范围企业层面如果撑不下去的话,肯定是违约风险过大。

2、监管法规风险。

当监管程序或者监管政策下来的时候,一些企业必须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监管,监管就是看经营层面有没有很好的信贷政策、信贷处理方式,这些都要有案可查有记录的,不可能等监管部门来了以后再进行一个记录的再造,是不可能的。

3、信息泄露风险。

对客户的资料保密、把控,会减少我们见到所谓的欺诈风险。在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充分把握这千载难逢的商机,进一步扩大我们的消费金融,消费信贷,在扩大的同时,千万不要把自己给消费掉。

程建波:“最大的风险,是没有意识到风险”

京东金融消费者金融事业部风险管理高级总监程建波

01风控实践

风险管理这个行业有很多的形容词,比如说“富贵险中求”,比如在钢丝上跳舞。风险不仅仅是控制,还是一个有效的管理和相应的平衡。

今天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呈现了很多方向和相应机会,但我认为风险的本质从来没有发生变化。

它既有不变,也有不同。

首先京东金融的发展相对是非常快速的。

当前京东集团形成了电商、金融和技术三大战略。金融是从2013年10月份独立运营,当前已经发展到了大概9个一级事业部门。

前有资产端、负债端还有基础支付业务,以及今年刚刚成立的金融科技部门和农村金融。

京东的消费金融发展非常快,从产品的推出到不断地迭代,推进的速度非常高效,这也意味着我们的风控迭代速度也得非常快。

早期,用户体验以及逆向选择,是我们早期推出产品时重要考虑点。

但金融产品,不可能只是很简单的把信贷给出去,钱出去很容易,回来怎么办?

紧接着底层抗风险工作都要进行相应的展开。要求有效、效率和速度非常快。

这一块有很多技术上的挑战,包括数据的整合,数据的打通,数据的计算。金融风控平台的搭建是非常有门槛的,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

但搭建好得平台,会有强劲的中后台能力保障,能支撑前台业务走向更多不同的场景,也推出更多相应的产品。

这是用户体验、欺诈风险、机器完善三者之间的关系。

02风控是高难度的平衡游戏

具体来说,第一个感受,“用户体验”这四个字就是非常大的约束条件,需要企业内部跨行业来做金融行业,不同的人理念的磨合问题。

但毫无疑问用户的体验要求是企业很高的一个宗旨,它给风险也带来很大的挑战和相应的压力。

第二,网贷欺诈的发生和传统金融的获客模式相比,它呈现更强的扩散性和发散性,而且在线、实时。

所以对细分领域的欺诈风险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挑战和要求,同时还要注意还要保证千万级用户整体的使用体验。

这个行业催生了很多的利益驱动,会导致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或者是群体长期专门从事这个行业,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它们还有分享精神,网上的信息交互非常廉价、便捷,等等这种的挑战,单一的机构没办法独善其身。

另外这个行业还面临机制的滞后问题。

张俊老师之前演讲提到的机制、法律、征信体制的建设,当前来讲都可能有一定程度相应的滞后。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高难度平衡的游戏,从实践,有问题,再总结,再进行相应各种机制的推进,这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当前的企业是等不起的,它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

是挑战也是动力。

03真正牛的风险管理不是踩刹车

结合京东得电商模式而言,有电商基础做支撑,我们的风控体系有自己的特色。

但我觉得它怎么做并不重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的过程和遇到的挑战,以及怎么形成今天这个局面的,我觉得才是有意义的。

在一个相对高频的电商购物模式下,我们的消费金融业务可以进行深度的耦合,但不管怎么耦合也摆脱不了几个风险管理的本质问题。

风险的几个直接因素都是围绕相应的因子,来展开风险管理的框架的。

在这个框架下还应该不停地进行细分。

这我们的商业模式里,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是场景,这代表我们的用户在哪里。

第二,需求,他可能有什么样的需求,有这样的需求怎么样给他设计相应的产品。

第三是体验,给他这个产品,我们的用户有什么样相应的判断和要求,包括在线的方式怎么样做到足够有好的体验。

最后把很多判断做得非常前置,而且最好能做到用户无感知,复杂的判断已经完成,他有一个体验上的影响。

买单侠的朱总讲过真正牛的风险管理不是踩刹车,而是车在踩刹车的时候你不知道。

风险管理的产品和用户的体验要深度的融为一体,要就地的分解,它不是一个关口的阻击战,而更多的是一个全局的战役,最终能做到用户的体验和风险管理之间保持一个很好的平衡。

04金融背后是对人性的洞察

我觉得我们消费场景的风险管理和传统金融呈现的逻辑没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提出的挑战是:如何面对这种新型的、数据的、相应的背景,要用什么样的方式驾驭它、处理它。

这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很多技术新的尝试,所有的创新我认为有一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可能都是被逼出来的。

所以风控本身的目标,我认为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无非是你手里拥有的资源发生了变化,所以你不得不为了驾驭这个资源而采取很多新的技术的探索。

最终,通过这些手段,我们能更加高效的进行,对弱数据和清洁数据的整合能力。

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风控能力提升之后,能覆盖更多的客群,进行相对有效的评价。

但光有对一个单个用户的评价还不够。

互联网模式下用户会呈现一个群体的效益,好用户之间也会有交际。

但更突出的是坏用户的集中。

对坏的用户的识别,是必须和关键的。

我们在自己的场景下对网络关系进行了一些刻画,从而补充了我们对单个个体的风险评价的理解。

我想说面对风控,一般没有最好的解决方案,你将永远面对一个现实的选择。如果你之前有进步,那你就应该去进行相应的尝试。

这会促使我们变得勤奋,高效进行相应迭代,不断让模型和业务结构之间进行相应匹配。

同样,风控系统建设也是由业务发展来催生的,这是很典型的自下而上扩展的过程。

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停下来进行相应的总结,推出一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系统的框架就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因为业务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没有办法轻易用非常成熟的系统解决方案,必须要结合。

要依赖独有的特色,去开发相应的符合我们特色的系统。

这个过程相对比较复杂的,就是我们对反欺诈的看法。

这是基于我们对新型用户设备和相应的一些相关弱数据的整合,而形成的风险管理反欺诈系统。

反欺诈管理,是永远不能停息的,因为人是一直在变化。

在黑名单和高风险名单库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相应的能力,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还能支撑内部其它业务的诉求,同时能支撑外部合作企业的需求。

经过科技金融1.0业务的沉淀,我们会在这个基础之上试图把我们的产品和能力标准化,来进行一个对外开放的服务平台。

我觉得这条路非常漫长。

这个行业可能要走之前没走过的道路,但也不是瞎走,有很多对过去的继承,也有对未来相应的展望,不变的是风险的本质。

金融行业的本质就是对风险有效的经营和管理,不是单纯的控制。金融的业务一定是因强而变得大。

金融行业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洞察,不管是从业人员、机构还是外部作案的分子,他本质都是人性贪婪的体现,所以要永远心怀敬畏之心。

虽然我们面对这么大的挑战,但我们依然要理智的面对这个火红的年代,我们要非常理智的悲观,但也要非常顽强的乐观,最后希望我们能穿越黑暗,迎来光明。

王晓婷:“中国催收怎么才能不low?”

捷越联合创始人、CRO王晓婷

01催收真的low吗?

今天,我选择了一个比较low的话题——催收。为什么说催收low呢?

因为它是整个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是做预测,预测有多少客户会掉落下来,之后才是催收。

但我坚持选择了这样一个话题,因为催收可能只是在目前中国比较low,存在媒体报道的用辱骂、肢体冲突等乱象。

而催收在美国,是一个完全颠覆性的行业。

我3月份去美国参加了朗迪的峰会,让主办方帮我邀请了几家在美国做催收的公司,其中有一家做互联网催收的公司true accord,一个数据修复加人工催收的企业。

我见了它的创始人,他介绍,公司现在估值大概几亿美金,融了几千万,服务全美二十多家大银行,每年平台上跑过的资产大概上百亿,但这么大的公司,只有15个催收员。

我非常震撼,我一直认为催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全流程管理。

我问他几个问题:面对客户失联,你怎么做?

他说,只要客户一开始授权,我便能获取客户公开的信息。

但在中国,什么叫授权,什么叫公开的信息,都存在法律障碍。

如果通过公开的信息还无法获取客户联系方式,你怎么做?

他说,我就放弃了,因为客户会回来找我。

在美国,征信体系非常健全,没有信用寸步难行;

当催收公司用尽力气都无法找到逾期客户时,客户终有一天会主动回来。

但中国征信体系才刚开始建立,催收公司会坚持用各种手段寻找失联客户。如果客户跟你有争议怎么办?

他说,发客户(还款)优惠券。

我特别不能理解,按照我们的观点,你欠我的钱,还款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还要给你优惠券?

他解释道,催收是重建客户关系,把已经丢了的客户重新找回来。

如果排除一个逾期客户不是欺诈类客户,只是信用有问题的客户,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我催收后的目的应该是跟他重建客户关系。

我要把一个坏客户变成好客户,把好客户变成黏度很高的忠诚的客户。

02科技催收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强大的人口红利,以及征信体系不发达的条件之下,其实科技化的催收非常有前景。

打电话,是用的最多的催收方式,这需要数据修复的能力。

催收,首先要判断对方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如何判断他的还款意愿?

如果能获取逾期客户的手机号,可以给他发一个短信,告知他逾期了,逾期会带来的什么后果,询问是否愿意履行还款协议。

客户点开这条短信后,一方面可以获取他的LBS位置;

另一方面,他在短信上停留了多长时间,是读完,还是直接随手就删掉,这也是客户意愿的判断之一。

获得这些数据后,催收策略就不一样了,匹配的催收员也不一样,整个催收效率会大大的提升。

所以,智能化催收领域,我们走的比较晚,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03合规催收

合规催收,也是一个大问题。

传统银行也有合规的困惑。

像传统的四大、AMC,和市场化运作的催收公司,都面临一个痛点,催收的时候,客户资料是全套给出的,因为尽可能多的获取客户贷前信息,对贷后催收越有利。

但这其中,不可避免要面临客户隐私泄露问题。

实际上,我们可以用脱敏的方式解决隐私问题。

一些银行就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它要求所有的催收机构必须用银行的催收系统,以避免客户资料的泄露。

这样,催收员看到的电话号码,是中间是打了引号的隐藏信息。就是脱敏技术。

催收过程中,双方难免会遇到情绪波动、语言激烈的问题,这时候怎么办?

捷越联合的做法是,在催收系统中做了声纹识别系统,一旦发现有人在骂人,电话自动断掉。

种种的合规措施,实际上都在试图与逾期的客户重建客户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众多催收公司,但并不知道哪一家是好的,哪一家是稍微弱一点的,哪一家是最适合我的。

捷越联合孵化了一个叫“快催收”的平台,我们通过以往的合作发现,P2P行业里逾期M12以上的,催收成功率大概在千五。

我们做了坏客户的画像,在自己的平台又测试了6个月,千五的回款率提升到了百一。

我用了捷越联合很少资产来做催收,在外界认为催收很low很暴力的时候,我们做了这样的事情。

催收作为风险管理最后一个闭环,每一个风险管理人都绕不过去的一个闭环。

我认为金融的美,就美在收益的当期性和风险的滞后性,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这种美。

科技催收的未来,是能重塑客户关系,这才是中国催收未来的路。

虽然催收行业的标准化,目前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但我们希望能建立起长期、粘性的客户关系,做好金融风险的最后一公里。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