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官员:提高“可自由使用”程度巩固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认为,储备货币地位的关键在于“可自由使用”性质,这是市场对其保有信心的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指出,应抓住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的契机,夯实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提高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巩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提高各界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灵活性的容忍度,降低由信心引发资本外流的可能。

她说,储备货币地位的关键在于“可自由使用”性质,这是市场对其保有信心的重要原因。国际清算银行研究表明,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贬值尽管可能会对其出口带来一定影响,但是更大程度上会导致市场信心的削弱,进而引发资本外流,其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远远超过出口的增加;而对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市场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信心充足,货币贬值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有限,其影响反而更多地体现在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朱隽指出,“对中国来说,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证券报》周四刊登了她的评论文章。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获得储备货币地位。储备货币发行国均有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作支撑,储备货币本身即具有国际清偿能力。

3月31日,IMF首次对外发布单独列示人民币的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调查(COFER)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COFER报送国持有人民币储备规模为845.1亿美元,占COFER报送国外汇储备总量的1.1%。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

朱隽表示,人民币加入SDR后,随着“可自由使用”程度的提高,外界对中国的影响也将不断加深,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的发挥需要稳健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宏观政策框架作支撑。一方面,需要完善与储备货币发行国地位相适应的宏观政策框架;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金融监管和协调,从宏观、逆周期和跨市场的视角评估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增强中国金融管理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效维护金融稳定。

她说,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时间不长,尚处于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和储备货币的起步阶段,需要通过若干年努力,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优势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