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界】《人民的名义》意外走红: 当主旋律正剧遭遇网络亚文化

本期『思想界』,我们关注正在热播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和上周离世的武侠作家黄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人民的名义》红了,不仅红了,还收获了一票90后粉丝,这恐怕是连制片方和主创团队都始料未及的。虽然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他们对剧本做出了一些调整,但《人民的名义》真正的“圈粉点”还是有些歪打正着。可以说,这是一部主旋律正剧与网络亚文化的一次神奇的化学反应,题材制造的陌生感给了年轻观众调侃解构的空间,粉丝文化“制造同盟也制造敌人”的基本逻辑也与官场中的权力斗争不谋而合,与其说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年轻观众的收编,不如说是粉丝文化对主旋律的重构。

香港著名作家、“新派武侠五大家”之一的黄易于4月5日因中风病逝,享年65岁。玄幻色彩和历史元素的巧妙融合是黄易小说的一大特点,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寻秦记》正是穿越小说的鼻祖,讲述了一个21世纪的香港精英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寻找秦始皇的故事。而与金庸、古龙为代表的传统武侠不同,黄易的武侠世界没有那么善恶分明,他试图消解世俗快乐与终极关怀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也反映了快速变动的社会条件下,当代人一边极度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一边对生命意义充满困惑的心理。 

1、《人民的名义》意外走红:当主旋律正剧遭遇网络亚文化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走红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部官方授意、肩负政治宣传任务的作品从剧名上看就十分缺乏吸引力,尤其是对于年轻观众而言,它以官场生态和权力斗争为主线的剧情,和由一众40岁以上老戏骨担纲的演员阵容,似乎都难以和网络小说改编、小鲜肉云集的IP剧抗衡。然而如今,剧中的京州市市委书记李达康已经成为了头号网红,视频网站上满屏的弹幕都在关心“达康书记的GDP”。

《人民的名义》海报

《三联生活周刊》的评论文章认为,对于大多数的90后观众而言,反腐剧是一个新鲜题材,年轻人追剧多是抱着猎奇的心态,先看看传说中的贪官嘴脸和官话官腔。剧中人物动辄摆出大道理、上纲上线,工作中“人民”、“党”、“国家”时刻挂在嘴边,回到家夫妻之间的话题也是国家大事和网络暴力,这种一本正经的画风并非虚构,而是这个系统之内的人固有的生活状态和语言体系。对于90后观众而言,这种表达方式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因为陌生而产生了槽点,他们的父辈因听了太多此类空话大话而产生了厌倦,而他们却可以把这些素材当成调侃和解构的对象,玩得不亦乐乎。

片方没有想到的,还有正剧与粉丝文化二者之间的神奇化学反应。中国的官场向来分派系,《人民的名义》也有两大派系——高育良的“汉大帮”和李达康的“秘书帮”,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构成了剧情的主线之一。年轻观众一边看剧,一边以弹幕和微博评论的形式结伙站队,形成了“达康书记唯饭”(即只喜欢达康书记的粉丝)、“育良书记唯饭”、“CP饭”等多个阵营,这种互联网特有的互动方式也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收视黏性。而对于这部缺乏幽默感的电视剧而言,网友也能从演员吴刚赋予角色李达康的略显憋屈的“背锅侠”形象中,发现一丝幽默可爱之处,他一味追求政绩、躲避牵连责任的行为甚至也变成了“萌点”。

达康书记表情包

资深媒体人孟静则从《人民的名义》的走红,谈到了作为通俗文学重要门类之一的官场小说。在她看来,中国的官场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派是反贪题材,代表作家有张平、周梅森、陆天明,代表作品有《大雪无痕》《省委书记》《人间正道》等,《人民的名义》就是周梅森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涉及的干部级别较高,可以高至省级甚至副国级,并且都是邪不压正的主旋律。另一派是狭义的“官场文学”,主要讲的是官场中说话和为人处事的艺术,他们对准的多是基层官场,人物的级别通常是处长、局长,最大不过是市长,作品整体基调是灰色的,善恶不甚分明,反而带有一丝茫然和无奈。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文章则指出,《人民的名义》走红的原因之一是它对官员——无论是清官还是贪官——形象的塑造,比以往同类影视作品更符合当下观众的价值观和对于官场的想象。上世纪90年代,官场小说开始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学门类,陆天明、周梅森和张平等作家的作品先后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1995-2004年间反腐剧呈现出一个十年的小高潮。那一时期反腐剧的叙事大多遵循这样一个路数,即以塑造一个清正的好官形象为核心,他始终被“主角光环”所包围,凭借自己人性的力量和崇高的道德水准赢得最终的胜利。

其中一个例外是由张平所著小说《抉择》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主人公海州市市长聊城虽然仍是一个楷模式的正面人物,但却没有了彻底的雷厉风行、杀伐决断,当发现一手提把自己的老领导可能是一系列犯罪行为的庇护者,以及自己的妻子已经有了受贿事实的时候,他虽然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却伴随着内心的痛苦与煎熬、无奈和舍弃。在这里,“清官”的形象不再是心中时刻悬着一柄正义的尚方宝剑,这一人物也成了有情感、有苦恼的血肉之躯。

电影《生死抉择》

反腐剧、官场剧作为一个特殊而敏感的影视剧类型,始终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严格规范,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观众的接受心理虽然有时相去甚远,但总的来说两者难以彻底分开,甚至一直处于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反腐剧中尺度的调整与人物形象的变迁,都是这一过程的体现。在《人民的名义》中,不仅“清官”的形象从高大全重回人间,而且作为第一主角的侯亮平不是市长或者省委书记,而是检察院的工作人员,这一人物代表的是他背后的机构与制度的立场和力量,个人的良知与道德则处于次要的位置。 

2、武侠作家黄易去世:他奠定了穿越小说的基本法

“新派武侠五大家”之一、香港著名作家黄易于4月5日因中风病逝,享年65岁。黄易1952年出生于香港,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他的武侠创作生涯始于《武侠世界》杂志,后来陆续出版了《月魔》《上帝之谜》等玄幻短篇。1986年,他正式辞去工作,隐居大屿山专心写作,在30年间,他先后创作了包括《寻秦记》《大唐双龙传》《覆雨翻云》在内的40多部作品,深受武侠迷的喜爱。2012年,辍笔5年的黄易带着新作《日月当空》回归,2014年他又开始连载《龙战在野》,这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

黄易

在《黄易武侠小说的三观:求利、进而窥天道》一文中,作者赵凯谈到了黄易有别于传统武侠的“另类三观”。黄易的作品被读者和评论家称为“玄幻武侠”,这一定义可以追溯到1988年,作家叶永烈曾谈到:“我所见到的最早的玄幻小说,是1988年香港聚贤馆出版的黄易的《月魔》,出版人赵善琪先生在序言中写道,一个集玄学、科学和文学于一身的崭新品种宣告诞生了,这个小说品种我们称之为‘玄幻小说’。”

黄易的武侠世界观完全迥异于前代作家。传统武侠作品传承了司马迁《游侠传》中的精神:“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侠义”乃是传统武侠作品的精髓和根基,它脱胎于传统儒家文化“家-国”、“孝-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符合这一准则的就是侠、是“好人”,而背离这个准则的就是贼、是“坏人”。

而黄易的作品模糊了正邪两道的界限。《大唐双龙传》中的寇仲、徐子陵可以根据不同势力间的利益关系而分分钟改变立场,充分证明了什么叫“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跋锋寒在大漠杀人无数,最终也安得善果;最极端的如《翻云覆雨》中的韩柏,一身武功全都得益于睡过的姑娘。黄易笔下的人物并不关注“宏大历史叙事”,反而更注重个人生命体认,崇尚个性,追求自由,甚至具有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在黄易构筑的世界里,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是一窥生命奥义的路径,“取利,进而窥天道”是他武侠世界观的核心,从而消解了世俗快乐与终极关怀之间的矛盾。

腾讯大家作者张明扬则撰文探讨了黄易《寻秦记》对后世穿越小说的影响,在他看来,《寻秦记》作为穿越小说的开山之作,为这一题材创立了一系列泽被后世的穿越基本法。从现代穿越而来的项少龙成了战国最受欢迎的男人,无论去到哪个国家,上至公主下至寡妇,全都对他投怀送抱,他还凭借这些桃花运编制了一张无人企及的关系网,迅速上位。项少龙模式隐含的一个设定是:21世纪的人穿越到古代,不仅在科学知识上完爆古人,在撩妹技巧上也如同机关枪完爆青铜剑。在《寻秦记》之后的“男向”穿越小说中,这一模式被不断复制和升级,“女向”穿越小说的“玛丽苏”模式也由此演变而来,比如在清穿小说《步步惊心》中,女主角若曦就横扫爱新觉罗家族。

电视剧《寻秦记》海报

《寻秦记》一边意淫,一边在历史设定和人物考证上一丝不苟,这对后世的穿越小说也影响极大,历史设定的真实性对于穿越小说的成败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对于一个穿越者而言,最厉害的武器无非是“懂历史”。黄易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的“克制”,他甚至没有试图去“改变历史”,这大概是《寻秦记》和时下穿越小说之间最大的区别了。在《寻秦记》中,项少龙成为了“历史的失踪者”,而秦始皇还是那个我们知道的秦始皇,秦始皇将史书中关于项少龙的记载全部删掉了,于是有了所谓的“焚书坑儒”。这一天才的安排,不仅使小说本身可以逻辑自洽,还提供了一种无法被否定的可能性:毕竟,谁又能保证历史上真的没有“项少龙”呢?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