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十周年 对中国有什么教训和启示?

美国和西欧政府的救市措施从本质上造成了财富差距、收入差距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进一步恶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是美国次贷危机十周年,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和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在博鳌亚洲论坛官方杂志《博鳌观察》2017年年会特刊撰文指出,对比2007-2008年与1929-1933年两次大的金融危机,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由高杠杆推动的房产泡沬促成的,而眼下的中国越来越像那一时期的美国。

陈志武指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实际上在2007年就开始了,当时称为“次贷危机”。其背景是,美国金融机构之前给无偿还能力的家庭发放太多不负责任的住房按揭贷款,他们当时的心态就如这些年许多中国机构和个人一样,赌的是只要由杠杆推动的房地产泡沫不破、房价不跌,那些贷款就不会有问题。

“可是2007年房产价格开始逆转,首先触发的是次级贷款无法偿还,即次贷危机,后来偿还危机逐渐演变,并在金融体系内扩散。”他写道。到2008年9月,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导致恐慌遍及全球金融市场,成为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2007年次贷危机、特别是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带来全方位金融危机后,除了美国政府大力进行干预救市外,中国、西欧等多国政府都大举救市。

陈志武称,西欧和美国的救市措施基本相似,保“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以稳住市场信心,降息并推出一波波量化宽松,同时推出财政刺激。虽然美国等政府的救市让这次金融危机没有像1929-1933年那次危机那样伤及社会,但这些史无前例的救市措施也带来了后续隐患。

陈志武说,由于美联储通过降息到零和量化宽松把金融资产的价格抬高,以制造财富效应并以此带动消费需求,同时财政部则集中精力营救那些金融公司和银行,这两类救市措施都让那些持有金融资产、持有股票的群体受益。

但是,只有那些有钱的人才持有股票和其他金融资产,没有财富的老百姓则无法从中直接受益。也就是说,美国和西欧政府的救市措施从本质上造成了财富差距、收入差距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进一步恶化。

陈志武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进入高潮之时,中国政府的4万亿投资等一系列救市措施比美国、西欧政府的更激烈,这体现了中国制度的特点。

“通过强化基础设施投资、强化国企投资,中国的举措使那场危机反而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大跃进’。结果,不仅中国经济从危机冲击里第一个快速走了出来,大刀阔斧地增长,而且也给东南亚等国家的经济带来新一轮繁荣。”他说。

不过,他同时指出,这些强措施也带来了比美国和西欧更严重的后患,因为那些刺激措施造成了中国债务水平的大幅上升,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更加严重,房地产泡沫、基础设施泡沫等也都更加突出。

“美国的经历和教训应该让我们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决定的改革措施必须执行、做到,因为只有改革才能纠正那些结构性失衡问题,才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他写道。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