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农业供给侧改革压低通胀 但明年货币政策会加快收紧

农业供给侧改革,特别是玉米去库存政策将在年内压低食品价格水平,从而抑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行势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日前表示,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市场定价机制可能会导致国内食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下跌。这一因素可能使中国央行今年在货币政策调整方面会保持谨慎、温和,但随着食品价格下跌基数效应的减弱,明年货币政策会加快收紧。

国家统计局本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国内CPI同比增速仅为0.8%,增幅比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并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1.7%。主要原因在于食品价格由涨转降,具体来说,2月猪肉和鲜菜价格分别同比下降0.9%和26%。国家统计局认为,食品价格下降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较高。

梁红则认为,食品价格下降也与农业供给侧改革措施有关。她指出,自2016年3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取消后,国内玉米价格已下跌了20.6%;今年1月至2月均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21.3%。由于中国近70%的玉米是饲料用粮,因此玉米价格下跌对猪肉和其他禽肉价格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由于进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玉米供给近年来出现了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异常局面。去年,中国政府决定取消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今年两会期间曾介绍,改革推进一年以来,全国籽粒玉米已调减3000万亩左右,累计调减总量要争取在2017年达到4000万亩。

“……考虑到目前有大量玉米库存需要消化,而且政府将逐步向市场释放这些库存,我们预计今年余下时间内食品价格仍将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梁红在报告中说。

不过,除食品价格以外,其他分类价格近期仍然保持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除食品烟酒以外,2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其中,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以及居住类价格涨幅最大,分别为5.1%、3.1%和2.5%。梁红指出,非食品CPI通胀率自2016年12月以来已经上升至2%以上,并且强劲内需可能支撑非食品价格继续走高。

这就意味着,一旦食品价格下行压力减退,国内CPI涨幅将明显高于目前水平。梁红预计,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基数效应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后明显减弱。由此,食品价格同比增速将在2018年一季度左右开始转正,这可能使得2018年下半年CPI增幅接近3%或更高水平。

另一方面,2月CPI增幅回落的同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却明显扩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PPI上涨7.8%,涨幅比1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

梁红团队在报告中说,去年以来的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减少了政府对低效率企业的扶持,提高了中国的PPI,进而推动全球制造业价格上涨。她认为,未来2-3个季度PPI和CPI之间的“剪刀差”还将继续扩大。

同时,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压力仍然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梁红预计中国央行可能会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继续退出宽松。不过,考虑到经济复苏仍处于早期阶段,以及金融业去杠杆下的潜在风险,“政策调整可能会相当的谨慎和温和”。

“我们预计今年央行将进一步上调7天逆回购利率20个基点至2.65%,并继续对商业银行信贷进行窗口指导,但不大可能调整基准贷款和存款利率。”梁红说,“但是,明年食品价格下跌的基数效应减弱后,货币政策可能会加快收紧,以将CPI通胀保持在3%以下。”

上周四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当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将7天逆回购利率上调10个基点至2.45%,此举被广泛认为中国央行意在稳定汇率,减少资金外流。

正在德国出席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上周五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强调“稳健中性”。他还表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