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纪元——地球文明的诞生与毁灭

整个地球文明就是一个碳基文明。然而,这造就我们文明的元素,却也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地球经过40亿年才形成的碳循环方式和速度,被几百年来的人类工业化进程所破坏,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欢迎来到碳纪元。

这年头我们常在报纸头条标题里看到“碳”这个字眼,却几乎不太了解碳是什么。碳是制造一波波危机的罪犯,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气候变暖,情势一触即发的中东炸掉了他们储存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又名石油。碳水化合物受欢迎的程度,随着节食热潮时起时落。经常要靠以石油为基础的原料来制作的药物,索价越来越高昂。美国军队需要碳纤维来做防弹衣和运输工具防护用品,这让航天工业与运动用品制造商提高了商品售价,因为他们也要用同样的材料,制作从机翼到网球拍在内的一切产品。少有人谈到那个联结一切的“结缔组织”:碳把这些次要情节联结成一个大架构的故事,一首动态的史诗,内容包括这个元素如何流过生命与工业,把演化和地球的无生命力量、空气、海洋、岩石,以及人类的基础结构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每年都有许多书籍和文章在警告我们,碳循环(碳的全球性流动)已遭破坏。这些危机有时候牵涉到生死攸关的议题,需要大众的持续监督。而这种循环应当怎么运作,就是较少被人谈论的问题了。

我们可能会抱持这种合理的期待:92种自然元素平均地混合与搭配,创造出丰富的生命以及让这些生命得以成长的地球。但事实不然。宇宙是合理的,但不是“那么”合理。碳是宇宙中第四多的元素,却不是地球上第四多的元素;这个星球大体上是由氧与硅构成的球体。地球上的碳,甚至还排不上地球上丰富元素的前十名;然而碳构成了所有生命的结构和燃料。碳是元素中的平民国王,在自然界中扮演从琐碎到超凡的各种角色,在这么做的同时,也控制了我们以及生命的样貌。彼得·阿特金斯(Peter Atkins)就写道:“碳这种元素的王者性质,乃是源于其平凡:碳做了大部分的事情,又不走极端,借助这种节制的本质,碳主宰了自然。”为什么会是这样?

碳是生命中无所不在的建筑设计师、工人兼最基本的建筑原料。每种生物都是以碳作为分子鹰架。碳是生命的舵手,把储存的能量传递到各个细胞。每种生物都以同一种语言储存自身的基因信息:一种用碳字体写下的化学字母。就质量而言,碳在精致的DNA中,是最大的组成成分。大约20种元素就创造出所有的生物,然而有96%的生物躯体,却只用四种元素(碳、氧、氢与氮)构成,而且大多数的氧与氢是以水的形式存在的。碳就是黏合、释放和重造生命分子的魔术贴。我们毛发中的油脂,还有内脏、皮肤和其他组织中的脂肪,本质上是碳氢化合物,也就是插入氢的碳结构。糖中则含有碳、氢和氧,而且包括了从蔗糖(饼干的甜味由此而来)到脱氧核糖(束缚住DNA双螺旋的物质)在内的每样东西。氨基酸都是围绕着单一碳原子建造起来的,其中至少包括生命中最丰富的那四种元素。各种氨基酸是“自然界的机器人”蛋白质的基础建材,蛋白质则建造细胞,并且执行它们的工作。

碳不只是生命的总建筑师。文明建筑在碳的基础之上,这种基础远比全球燃烧化石燃料要更宽广得多。生物跟无生物之间的相似性,比外表乍看之下要高。举例来说,塑胶不只是汽水瓶的原料而已。塑胶属于聚合物,也就是重复单位构成的链状物——不管是在龟壳里还是在玳瑁的太阳镜框里,在活鸡或者塑胶小鸡身上,发现的都是这种链状物。化学家指出,尼龙是一种聚酰胺,就像蛋白质一样,却是由单一重复的合成氨基酸组成。某位研究塑性破坏的专家,有一次这么写道:“所有人都是天然塑胶工厂。”他妻子罹患的癌症,迫使他看出化学性劣化与疾病之间悲剧性的相似点。

如果碳对生命有这么强的工具性(而且一向如此),我们很想这么说:从混沌太初开始,每个年代都是碳纪元。然而只有一个年代真正挂上了这个名号。涵盖范围从3.59亿年前到2.99亿年前的石炭纪,因掩埋了大量能形成煤炭的有机碳而得名。在那段时期,大气中的氧大量积聚。在石炭纪,茂密多叶的树木生长得欣欣向荣;树木的根部改变了土地,也加速了岩石被侵蚀,把碳跟矿物质扫进大海,让海洋生物吸收了一部分。某些碳最后固定在海床上。当侵蚀作用把陆地的某些碳抽走以后,植物和树木继续换取从水中来的氧(O2),然后以空气中传播的二氧化碳(CO2)作为回报。叶片呈鳞片状的高大树木渐渐变老以后倒在沼泽里,把体内的碳埋藏到地下,然后就留在那里,直到距今约300年前,煤炭工业才开始把碳挖出来。从地质学的时间尺度来看,300年就像几秒钟。

碳建立生命架构,氧则点燃生命。演化在石炭纪进入了一段实验期,造就出高达53.3米、垂着长长叶片的蕨类植物,还有两翼宽达76厘米的蜻蜓,我们可能只会把这样的世界当成科幻小说来看待。现在的碳纪元则是倒过来的石炭纪——煤炭火力发电厂把长期埋藏的碳又烧回大气之中,把碳跟氧重新结合成二氧化碳。你的车也在做同样的事。汽油是从石油中炼制出来的,石油则是从比石炭纪更“晚近”的生油岩中过滤出来的。大多数的石油,在距今9000万年才被困在地下洞穴里。跟全球暖化有关的二氧化碳上升现象,也伴随着(没有威胁性的)大气氧含量下降,这点毫不令人意外。

我们人类最近变得特别在意碳,试图测量出我们的“碳脚印”,就好像那是鞋子尺寸似的。时机正好,因为我们现在正打算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管理碳——这正是过去管理不当的直接后果。我们的碳纪元最明显的标记,就是在工业界连续两世纪燃烧碳氢化合矿物之后,人类出于理性,付出种种努力,要把地球的地质化学周期从垂危边缘扭转回来。

……

人类让全球碳循环加速到正常状况的100倍以上,把这个世界改造成另一个样子,到最后我们自己可能都认不出。突然的气候变化以前也出现过,最近一次是距今1.2万年前,但科学家在记录中找不到类似的状况,能够显示未来将产生什么样的巨变,或者这样的变化可能有多“突然”。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是一种地质学上的脱轨现象,速度快得惊人。

智人不是所有生物中蹒跚跋涉过一段稳定时期的第一个物种。但是看一眼地球如何运作,就会导向这个结论:我们改变地球的速度比过去更快,这种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科学家在短期与长期的碳循环之间做出区别。短期循环延续几小时、几年或者几百万年,并且描述了碳穿越生命、水域、土壤和空气的路径。长期碳循环则补充了这条路径的另一段:地壳。当原料沉淀在地面或海床上,然后留在那里的时候,碳的旅程可能暂停个千百万年。碳可以一直待在地下,时间长达两三亿年或更久,直到陆地或海中的火山再把碳喷回地表系统(大部分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出现)。作为一种地质现象,人类文明让长期与短期的碳循环短路了。

地球上的水域、岩石和大气,就是大规模“洗碳”行动的场所。就像碳原子流经活体细胞中的正常化学循环,这些碳也在自然界大规模的地质化学循环中流动。地质学家一再估算后得知,地球的碳存量多达75京吨(京是兆的一万倍),大多数埋藏在石灰岩、白云石以及称为油母质的钙化油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中。这是碳从地球初始到现在的估计总量。地球上保持能量守恒,没有创造也没有毁灭,只是循环。大气中夹带了9000亿吨的碳,比地面上的植物中所含的6000亿吨碳更多。土壤中则吸收了自身三倍的量。虽然大气中的碳含量对地球的可居住性质有不成比例的重大影响,这些碳或许只是地球总储存量的十万分之一。可开采的化石燃料中,可能含有5.5兆~11兆吨的碳。大多数的短期循环碳跟着海洋流动,海中约带有42兆吨的碳——可能多达大气含量的50倍,这些碳大多数埋藏在中间地带或者深海里。海洋中吸收了大约一半由人类排放的化石燃料,但这种趋势并不会永远维持,目前已经出现减缓的迹象。

在碳循环中,风与水、细菌、植物和动物永恒地彼此缠绕着。碳原子悬浮在大气中达一世纪或更久,两旁伴随着氧原子,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出现。二氧化碳分子弹开其他的空气分子,碰撞、振动,然后翻转着穿越大气。植物从空气中吸进这种“原子三人组”,然后暂时储存在叶片中。一只长颈龙经过,吃掉那些树叶。一只暴龙跳出来吃掉了长颈龙。这只暴龙活到大约28岁,然后吐出肺里最后一口二氧化碳。食腐动物跟细菌分解了它的尸身,变成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氮以及其他元素,先前这只暴龙在不知不觉中带着这些元素到处跑。雨把尸体上的某些腐化物质洗刷掉,流入大海,暴龙身上的碳,在那里可以花上10万年的时间循环。在碳循环中,万物各有其位,直到找到下一个位置为止。

这不只是东方神秘主义者和西方心灵大师在传道,万事万物都处在即将变成其他东西的准备状态下。就化学和生物学上来说,这是真的。生命、大气、海洋与陆地在一支有数十亿年历史的舞蹈之中紧紧相连,这支舞会一直跳下去,直到地球的内部熔岩熄灭,或者太阳烧尽(不管哪个先发生)。在此之前,能量在地球系统之中的流动,会驱使原子跟分子进入越来越复杂的状态。

在我们的碳纪元里,经济活动让地质时间崩解成只有人的一生的长度。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会探索碳和生命的源头,还有演化上的新事物在某些情况下如何重新引导碳循环流经大气、海洋与陆地。后半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只涉及最近这150年,并且解释科学家、工业家跟消费者如何制造出整体的工业性碳循环——把百万年的地质沉积物冲回大气中。第二篇的章节跟第一篇的章节互相对应,用来比较演化与人类科技是如何解决相同的问题,还有科技在演化中的地位,同时也展现这个碳世界的基本运作方式。

(以上文字节选自由三联书店出版的《碳时代:文明与毁灭》一书前言部分,经公众号三联书店三联书情授权刊载)

[美]埃里克·罗斯顿 / 吴妍仪 / 三联书店 / 2017-1 /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