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撕了名牌 用英文名真的有错么?

名字代表着各国多样的文化,“撕名牌”这种行为已经成了歧视。

几天前,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发生的“撕名牌”事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多名中国留学生贴于宿舍门上的中文名牌不翼而飞,相反标明英文名字的学生名牌“幸免于撕”。事情一出,虽哥大有关部门作出回应并承诺调查,但仍群怒难消。

传说中的名牌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光是留学生群体,国内各族同胞也纷纷群起而攻之,一篇《从哥大撕门牌名事件说起,我们为何要掩饰自己的中文名字》刷爆了朋友圈。文章中“使用英文名”和“隐藏中文名”直接画上了等号,一时之间好像有英文名或使用英文名,就是文化的摒弃与不自信。

然而,另起英文名的做法是只在中国学生之间流行吗?我们真的有必要在母语名和英文名之间二选一吗?美国人会因为国际生使用不同的名字产生不同态度吗?事件冷却之后,精英说带着疑问再次走上街头,听听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在“名字”这件事情上真实的想法。

Q1:你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名字的含义,这好像是小学课堂上老师爱问的问题。时至今日再度谈起,似乎更能体会起名之时父母的用心良苦。

但不光是汉字博大精深,其他国家语言之美同样令人动容。其实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着一样美丽的故事,这不只是中文名字的特权而已。

如今,几乎人人都会给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就算在国内,很多外企的职员也都是用英文名进行交流。然而,英文名就只是方便日常沟通的工具么?回想起当初取名时的反复斟酌,谁能说这个新名字不包含着任何故事和寓意。

Q2: 你会在什么时候使用英文名?

在调查中发现,大家对母语名和英文名并没有那么明确的切换界限。有人会选择在正式场合用英文名,也有人会觉得正式场合应该使用母语名。这似乎成为了一个看心情决定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发现,更多人会直接选择使用母语名字,即使名字比较难读,也不过是做一些简单的变换。所以,真的所有国际生都在使用英文名么?或者说是被迫使用其他名字?

不论是选择使用母语名还是英文名,其主动权都在我们每一个人手上,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社会的确是一个大熔炉,里面包含着形形色色的人,其中不乏行为极端的人存在。学会为自己发声,坚守住自己的原则与底线,这才是真正自信从容的源泉。

Q3: 怎么看其他国际生另起英文名?

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意见声更多。有人认为这是出于尊重,让日常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也有人反对,认为不应该因为外界改变自己,特别是像名字这样意蕴深厚的东西

但更多的人认为,另起英文名起源于文化的差异。有些人希望通过改变名字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对另一种文化的深入体验

的确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可能让我们的名字变成了沟通的障碍。不过,选择化繁为简,还是坚持到底,这都无可厚非。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大家对于这个问题基本都持中和的态度,都会选择尊重每个人主动做出的不同选择。

但更让我们惊喜发现的事情是,其实很多人是愿意去学习其他语言的名字,并不觉得发音是不可解决的问题

当然在镜头面前,我们无从确认这是否是受访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无法从较小的样本人群中得出确切的结论。但通过发起即兴的谈话,我们获得的是这些学生们对“名字”这个话题的第一反应,且被采访的同学们都是对“名字更换”抱着包容的心态的。

即使是文化背景相同的人,也会因为不同原因产生不同的选择。文化差异的确存在,更多时候这只是君子的和而不同。哥大撕名牌事件引发的风波,让我们关注到了更细节的差异所在。其实在事件之后不久哥大学生Huhe Yan拍摄的 “Say My Name”的短片才是整件事情最好的解决,不是挑衅,也不是激化矛盾,而是呼吁更多人理解。

使用中文名,的确是中国文化变得国际化的一步。但是这一改变的目的不是为了“不让外国人轻视我们”,而是我们真的意识到中文名的来之不易,并且乐于展现它们的美好。

来源:精英说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