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北美首日收入590万,王健林全球4亿美金的票房小目标还有戏吗

没有人愿意看到《长城》失败,但事实上《长城》的成功与否并不会因为电影本身具有的特殊意义而发生丝毫改变。

作者:庞宏波

2月17日,《长城》终于在北美市场开画,这也意味着这部影片迎来了最后的“大考”。据悉,《长城》首日粗报590万美元的票房,排片单日第三位,首周末票房预估1700万美元,情况并不乐观。此前王健林曾公开表示:“这个片子如果在全球能够收到4~5亿美金就非常成功了,现在是2亿美金左右。”并且总票房中绝大多数来自于内地票仓,想要在剩下的地区实现近2亿美金的票房收入也几乎无望。

《长城》的制作成本是1.5亿美元,按照行业一般规律,票房需要达到4.5亿美元左右才能回本。

对于张艺谋而言,《长城》是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对于乐视而言,《长城》是与好莱坞“握手”的不二选择;对于中国电影而言,《长城》是与全球电影接轨的重要节点。没有人愿意看到《长城》失败,但事实上《长城》的成功与否并不会因为电影本身具有的特殊意义而发生丝毫改变。

1

豆瓣评分5.4,内地上映引起口碑争议?

12月16日,《长城》率先在内地电影市场开画。这部“巨制”无疑极大的拉高了观众的期待值,而且汇集了最优秀资源的《长城》自然在市场份额中占得先机。首日以43.5%的排片比开画,在缺乏对手的档期内牢牢占据着单日冠军的席位。但是排片占比均未超过45%,且票房输出占比均未达到70%的市场表现和此前同类型的《寻龙诀》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而《长城》的制作成本要远远高于《寻龙诀》,在院线方面作为万达收购传奇影业重要的一部合拍片,势必也会在院线资源上全力支持。

可即便如此,《长城》在市场的表现也要远远高于该片的口碑。自上映后该片的口碑两极分化严重,长期处于舆论讨论的焦点。一部分人认为这部影片的视觉特效是国产电影中非常罕见的,张艺谋将自己的视效奇观与优秀的特效制作合二为一,起码在视觉表现力上得到了一个顶峰水平。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长城》将故事进行了弱化处理,从而满足于既符合东方审美又能够让西方人看懂的制片要求。而这样的简单化叙事让片中的东方元素显得标签化、简单化,缺乏文化深度,在人物塑造上也表现不足。两种评价相互抗衡,引起了广泛讨论。

面对豆瓣不足6分的评价,甚至惊动了党媒为其“撑腰”。认为恶意差评会损害所谓的电影生态环境。而此后进入圣诞档,另外两部国产电影《摆渡人》、《铁道飞虎》开画同样陷入口碑危机,党媒、影评人、普通影迷“混作一团”,对于国产电影质量问题的讨论达到顶点。

《长城》究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才能让影迷满意恐怕很难有一个固有标准,每个人看电影的角度不同必然导致其所期待的内容不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一部电影缺陷的保护伞。《长城》的目的可能仅仅是制作一部标准的好莱坞爆米花电影,而因为电影的宣传论调和张艺谋导演此前作品的表现极大的拉高了观众的期待值。当观众带着极高的渴望,看到一部在质量上较为平庸的《长城》自然会感到失落,失落的最大表现可能就是一种口碑“发泄”。

豆瓣5.4分的评价不仅创造了张艺谋导演生涯的新低,也惊动了海外媒体对这部电影的提前关注。据美国《洛杉矶时报》12月20日报道,该片在豆瓣网上的评分当时为5.4分。有人对影片中中美元素的混搭感到困惑。“电影到底想吸引什么样的观众?上年纪的还是年轻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2

海外出征拿下多个票房冠军,多地“盛景”难掩批评?

《长城》已经登陆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据资料显示,《长城》在香港、台湾、墨西哥、保加利亚、拉脱维亚和荷兰等多个国家都取得了首周末票房第一的成绩。而诸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土耳其,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埃及,法国,比利时,荷兰,乌克兰等多国取得首周末票房冠军。

另外,在一些本土文化鲜明的地区比如印度、德国等地,《长城》也都成功跻身第二位。据数据统计,《长城》在27个海外上映国家中都排进了首周末票房榜前三,占目前开画地区的80%。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长城》影片本身以外,万达旗下美国AMC院线去年以9.21亿英镑(约合12亿美元,81亿人民币)并购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 &UCI院线,也为《长城》在欧洲的“开疆扩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比国内的极端差评,《长城》在海外的“待遇”还算不错。只是这种海外的“盛景”将电影本身出现的批判之声掩盖。新加坡的《海峡时报》则评论称:“即便是备受赞誉的张艺谋,也无法用中国的角色和自身的美学,拯救一部好莱坞资本主义的大片”。

而《长城》当时在烂番茄的新鲜指数只有40%,但因为当时全球电影市场缺乏领头羊的出现,而与《长城》同级别的电影表现也并不算十分理想。于是,便出现了《长城》与其他影片的横向对比发现,40%当属“及格”。事实上,这仅仅是是一种自我麻痹。

当时,关于《长城》已经有一些北美的媒体做出了评价。例如《好莱坞报道者》表示称:“该片,无论是在导演还是主演的履历表上,都是最让人提不起兴趣来的一部电影。”《综艺杂志》则认为:“张艺谋巧妙地赋予了《长城》好莱坞式的外貌。但是他个人性的对于悸动激情的描绘,对于不良人物关系的掌控,以及对于视觉元素的把控,都败给了本片中死气沉沉的史诗性。”

必须承认的是,《长城》在多国的口碑表现是“及格”水平之上,这也应该是这部影片正常的论调。但另一方面,这部影片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内地影迷的吹毛求疵,而是这部影片所具备的共通弊病。全球绝大多数影迷都看到了这部电影的问题所在,而这一点恰恰是可能影响这部电影完成“全球计划”的重要制约。

3

北美恶评出现,万达强大院线无法直接“助攻”?

《长城》除了内地市场外,最大的考验就是北美市场的表现。这并非北美市场在票房贡献占比上的突出,也在于本身好莱坞模式是否能够让影迷满意。为此在北美上映之前,传奇影业突然宣布托马斯 图尔辞职,虽然这可能是万达收购传奇所进行的必要步骤,但选择在这一节点便让外界猜测图尔的离职很可能和《长城》在北美上映的压力有关。

《长城》在北美以超过3300块银幕的超大规模开画,这不仅刷新了张艺谋的纪录,同时也创下了华语片的纪录。此前,张艺谋的《英雄》长期保持着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纪录,当时取得了5371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但如今,《长城》的背后有着万达的撑腰。此前万达并购了北美第二大院线AMC,AMC院线旗下拥有347家影院,共计5千多块屏幕。正式并购完成后,万达集团也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公司,而截至目前,万达在全球累计有1352家,设有屏幕14347块,约占全球12%的票房市场份额。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万达一系列的并购仅仅是“换了老板”,而这些院线究竟上映什么样的电影,具体排片似乎并不在万达直接管辖的范围内。所以,即便万达拥有全球数量庞大的院线资源,但并无法直接“助攻”《长城》。

此前《长城》在内地的两极口碑引起不小的争议,而《长城》能否超越13年前的《英雄》北美票房关键在于口碑能否坚挺。但《长城》的烂番茄指数并不理想,新鲜度仅为34%,74评,49位给出了差评,权威影评人的数据更为糟心,新鲜度仅有14%。电影的metacritic评分同样不是太乐观,21个评分的平均分为35分,好评仅有2个,多数中评,差评达到了8个。

其中出现了诸如“看这部电影就像不停地把你的头往上面撞”这样的极端差评,很多美国主流媒体对于这部影片的评论也并不“友好”。叙事平淡,演员缺乏价值,视效夸张是出现最高频率的点评。显然,北美影迷早已习惯了《长城》这类爆米花电影,而电影本身缺乏足够新意必然导致差评的出现。

北美作为这部影片唯一的“救命稻草”,在票房走势上其实并不看好,虽然恰逢美国为其4天的“总统日假期”,但这部影片的市场预估仅为1000到1900万美元。据北美票房的数据统计,《长城》首日粗报590万美元,包含97万美元的午夜场收入,相比580万的预估略有上涨,但整体情况并不容量乐观。超越《英雄》的5271万有着不小的难度,而目前北美大热的《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和《五十度黑》票房走势都非常强劲。

万达2016年片单完成度并不理想,30部影片的超级片单,最终只有7部电影在院线上映。而《魔兽》算是万达片单中成绩最为漂亮的一部作品,这也是万达收购传奇以来,最大的“业绩”亮点。去年万达影视拟并入万达院线上市,但其中涉及到了条件复杂的对赌协议。之后并购中止,不得不说万达同样面临非常大的业绩压力。

但如今《长城》距离4亿美元左右的全球票房相差甚远,而即便《长城》在北美票房达到《英雄》的同期水平,累计总票房也不到3亿美金。未来传奇影业和万达能否联手制作更多的合拍片都可能会随着《长城》的平庸表现,变得迷雾重重。

对于张艺谋而言,《长城》自杀青之时就已经结束,电影究竟如何只能让观众来检验。不久之后,张艺谋新片可能就要开拍。同样的大制作、大明星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能否被观众接受,都很难去下定论。对于乐视而言,《长城》的成功才能说服更多的合作伙伴,而《长城》如今的表现又将给处于危机中的乐视带来什么,不得而知。

《长城》的压力总归要卸下,而下一个《长城》何时会到来,又会如何到来呢?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