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之困惑,并非仅仅一扇柜门

社会对于同性恋从矫正到冒充再到掩饰,同样是每一个同性恋者自身的心路历程。

我根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出柜,因为每个我新认识的人都在我周围立起了新的柜子。

——[美]吉野贤治《掩饰:同性恋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不久前,长沙一对同性恋人举办婚礼,自制的结婚证加盖了“中国幸福婚姻委员会”印章。当然这个委员会是虚构的,使用这样的“结婚证”更多的是无奈,因为他们无法领取到真的结婚证。

2016年5月17日,孙文麟、胡明亮在朋友们的见证下举行婚礼。在他们的结婚证上,是“中国幸福婚姻委员会”的大红章,有效期为一生一世。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必须为男女双方。

婚礼这一天正是5月17号“国际不再恐同日”,他们的婚礼现场也没有“囍”字,取而代之的是一面面象征同性恋的彩旗。

之前网上还有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视剧,以及讨论了出柜话题的一期综艺节目,都陆续被下架。尽管现在男男或女女的CP被年轻人津津乐道,玩笑段子层出不穷,可这类内容却仍然无法搬上荧幕,更不能大肆宣扬。原因又是什么?

对于同性恋,央视曾多次发声“抛弃歧视”

这期节目向各位小伙伴推荐这本温暖、优雅的半自传半法理之书:《掩饰:同性恋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一、温暖、优雅的法律之书

先介绍一下作者,吉野贤治,日裔美国人,出柜的同性恋者,毕业于哈佛、牛津和耶鲁大学,曾在耶鲁大学任教,现为纽约大学法学教授,作家,诗人。光看他身上满满的多样化标签,就禁不住去想象他经历过什么样丰富精彩的生活。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行文方式,一半是坚实雄辩的法理,一半是温暖亲切的回忆,吉野贤治把自传和法律优雅流畅地编制在一起。虽然是学术性的话题,但却又能用真实和诚恳的自我剖析去打动读者。

并且这本书翻译的也很棒,朱静姝女士这个译本,理论性和文学性兼具,用序言中的一句话形容就是“这本书和朱静姝女士珠联璧合”。

但也请不要以为《掩饰》这本书探讨的仅仅是同性恋问题,书的英文原名为“Covering:The Hidden Assault on Our Civil Rights”,直译过来则是“掩饰:对我们民权的偷袭”。

作者用自身经历,结合同性恋发展历史,总结出了现阶段美国同性恋群体所面临的问题:掩饰——淡化一个不受欢迎的身份从而迎合主流。这种掩饰不是冒充,而是虽然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取向,但又迫于社会压力,将自己其他方面表现得和异性恋一样。

而掩饰问题又不仅仅存在于同性恋群体中:少数族裔把自己的姓名改为更美式的名字以掩饰自己的血统;罗斯福总统必须把他的轮椅藏在桌子后面才允许其他人进门,以掩饰他的残疾;人们甚至还会掩饰疾病、肥胖、酗酒、性格孤僻等等。

撒切尔夫人曾专门跟一位声乐教练学习如何压低嗓音以淡化她的女性形象。

掩饰也发生在我们身边,北漂一族努力让自己的口音更有京片子味。离异家庭的孩子在谈婚论嫁的时候不敢轻易暴露自己的单亲背景,生完孩子的职场女性要表现得更加果断干练。

只要不符合你所处的主流社会要求,人们都在掩饰。

二、同化:生命的必需品和障碍物

这本书的内容,要从一个概念说起,同化。在美国,同化这个词的另一种表现就是“美国梦”。美国常被比喻为“大熔炉”,能融合世界各种文化,要求不同背景的群体像走进熔炉一般熔为一个新的民族,并以此为傲。

吉野贤治认为,同化表现在对待同性恋群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矫正:同性恋被视为一种疾病,需要矫正。

在历史上,所谓的矫正方式无奇不有。比如阉割、电击甚至脑部手术等。

所谓手术,就是用一根针,从人的眼皮附近插入,刺到头顶,以此来切断相关的神经传导线路。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并且依赖心理治疗去矫正。一直到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而这一天也成为了国际不再恐同日。我国2001年出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也明确说明,同性恋在中国不再被统一划分为病态。

可是从精神疾病排除之后,同性恋却仍被视为“象征性的疾病”:一种不受欢迎的、会传染的习性。

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再认为同性恋是疾病,我们的朋友中也有很多是同性恋者。尽管不歧视,但却仍有很多人拒绝自己的未成年子女长时间与同性恋者接触、生活。虽然没有任何科学调查作为依据,但这些人在潜意识中,还是会担心同性恋作为一种习性被传染。

在上面提到的长沙同性恋婚礼那条微博下面,有这样一句评论:

“我不反对你们,我尊重你们,所以也请不要大肆宣传,我只能说如果是外人我赞成,如果我儿子受这种风气喜欢了男人,看我不打断你这条腿”。这一句评论,有1000多个赞。

社会对于同性恋“矫正”的要求从未停止过。

著名网络节目《奇葩说》曾在一期节目中讨论过出柜话题,随后该期节目被要求下架。据传下架理由为“嘉宾对非正常的性关系持同情态度,挑战了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2016年广电总局发布的《电视剧内容制作通则》中规定电视内容不得出现同性恋、婚外情、未成年早恋等。其背后的原因,或许是仍有很多人担心同性恋有传染倾向。

第二阶段是冒充:即不公开也被要求不公开自己的性取向。

从同性恋者个人角度,为了冒充,一些同性恋选择永远住在柜子里,他们会选择“形婚”或者“骗婚”。

这种冒充,来源有很多方面:家庭和父母的压力,传统舆论的压力、对配偶的愧疚、对出柜后社会不认同的恐惧等等。

而从社会角度,对待同性恋的冒充,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不问不说”政策。美国国会93年通过的法律,禁止公开性倾向的同性恋者在军中服役,但时任总统的克林顿支持同性恋。所以最终就推出了一个折衷的“不问不说”政策,即同性恋军人只要不公开性取向就可以在军队服役。

社会的同化进程已经从粗暴的矫正,过渡到了冒充,用沉默代替扭转。同性恋者沉默,社会也要求他们沉默。可是知道和承认知道是不一样的。有一些秘密期待着被讲述。

在施行了16年后,2010年12月22日,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法令,废除“不问不说”政策。

第三阶段,则是掩饰:出柜的同性恋者仍然不会在公共场合公开地显示自己的同性恋特征。

同化,对同性恋的要求,从矫正到冒充又到了掩饰。

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女孩子想去健身房锻炼肌肉,但是又害怕健身房中力量器械区域的肌肉男,后来一位网友回答说“我们在健身房锻炼了那么久,谁还喜欢女孩子啊。”

这个段子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印象:肌肉男中同性恋比例较高。其实,人们的这种印象并非无中生有。为了掩饰,许多同性恋者希望以锻炼肌肉的方式摆脱“男同性恋就是娘娘腔”的定式,让自己扮直男,从而看上去更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男性。

这就是外表上的掩饰。而掩饰,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性恋者在出柜之后依然无法彻底摆脱对异性恋规则的服从。

就像法国哲学家福柯说的那样“人们可以宽容两个同性恋者在他们面前一同离去,但如果第二天,他们微笑着,牵着手,温柔的拥抱着对方,那就是不可原谅的了。”

社会有时可以接受同性恋者是同性恋,但并不接受同性恋者表现出他们应有的特征。就像在说“嘿,我们接受你是同性恋,但不要大肆渲染,你在其他方面必须表现得和异性恋一样”。

三、熠熠生辉的“真实”

“个人的就是政治的”是一句女权主义的口号,这种时代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样可以用在同性恋者身上。

1969年6月27日的石墙事件,标志着美国同志运动的开始。吉野贤治认为,同性恋作为一个群体,也需要有一个类似出柜的时刻,而那间“石墙”酒吧,就是一个象征性的柜子。

社会对于同性恋从矫正到冒充再到掩饰,同样是每一个同性恋者自身的心路历程。

先是矫正:刚开始发现自己是同性恋,对自我的不认同以及努力想把自己变为异性恋;然后是冒充,内心接受自己的同性恋“自我”,但却躲躲藏藏冒充直人;最后出柜,却又抑制自己的同性恋特征,除了性取向之外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像直人。

这种掩饰,只不过是同化的另一种表现而已,并且不仅表现在同性恋群体上,任何少数族群,甚至所有人,都在被迫掩饰,无法成为真实的自己。

所以这本书从同性恋说起,但最后是落在民权问题上,吉野贤治希望民权的重心由平等向自由转换,鼓励法律不要总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而应多去关注人们的共同点。

他认为,同化对于生命和社会而言既是必需品,又是障碍物。他反对强制的、非理性的同化,希望把同化降低在最小的范围内。他呼吁社会能够给每一个人表达真实自我的自由,可以满足所有人对于真实的渴望。

也许是因为这本书行文太过温柔,它最后的法理部分总给人一种捧不起、抓不住的感觉,文学性的熠熠生辉未必在理论上无可辩驳。

同性恋问题复杂、敏感、角度多样而又争议不断,民权更是一个庞大的话题,我们就不在这里继续深挖了。

四、不曾进去的柜子

对很多直人来说,那个柜子我们不曾进去过,所以就不知道柜子里面什么样,也不知道从柜子里向外看是什么样,更不会知道从柜子里走出来是什么感觉。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人们对同性恋这个群体了解的太少。

比如,对于一个同性恋来说,总有着出不完的柜:同性恋根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出柜,因为每个他们新认识的人都在他们周围立起了一个新柜子。

再比如,和所有情侣一样,同性恋情侣之间也会有争执、吵架或者分手。而同性情侣之间,处理方式就不会向异性那样灵活,他们会面临许多孤立的、其他人不曾有过经验的各种问题。

如果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那么同样来自火星或者金星的一对情侣,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处理情感问题呢?

我们也不知道还在柜子里的同性恋者看到人们说捡肥皂这样的玩笑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样一种心情,是和别人一样当作玩笑呢,还是会在笑过之余心里默默叹一口气。在柜子里的他们甚至不像女权主义或者少数族裔那样可以呐喊,赢得关注。

这样一个很多人不曾进去的柜子,里面可能昏暗、寒冷。当然,我并不是在这里鼓励柜子中的人们走出来,毕竟每一个同性恋者都有选择继续待在柜子里或者走出来的自由。我只是呼吁看我们节目的小伙伴们,对那些走出来的朋友们,倾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同性恋的生活,并不只是打开一扇柜门这么简单。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