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的时代,在娱乐中死而后生

对于娱乐和严肃内容之争,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跟波兹曼的时代比起来,如今我们的文化愈加繁荣和多样。虽然纯娱乐的内容依旧火爆,但历史文化节目,科普节目,演说辩论,或者像我们这样的读书节目,也有越来越多人喜欢。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尼尔 波兹曼《娱乐至死》

一、娱乐太多了吗?

如果整理一个当下媒体乱用词汇大全,“娱乐至死”肯定位列其中,甚至可以说凡是提“娱乐”,就必“至死”。娱乐本身有问题吗?娱乐过多吗?《娱乐至死》这本书到底将矛头指向了什么地方?

先观察一下身边,现在不论发生什么样的事件或新闻,也不论是严肃还是八卦,都会很快被段子手们攻占,并以戏谑和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军事专家张召忠少将被网友戏称“战略忽悠局局座”

这才是波兹曼所担忧的:娱乐内容本身无可厚非,但本不应该是娱乐内容的东西,被娱乐化了,才是真正的危险。

所以做这期节目的时候很忐忑,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读书应当是一项很严肃的事情,可我们的节目却是一个戴着头套的胖子用这样有点娱乐的方式带着大家读书。

还有各种历史、社会、演说、辩论节目,在传统意义上都是严肃内容,如今却被泛娱乐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更不用说美国总统选举这种政治超级秀了。

娱乐和非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波兹曼担心,人们在汪洋的信息中变得被动和自私,文化会变成充满感官刺激的庸俗文化,人们享受这种娱乐,将逐渐失去思考能力,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二、《1984》和《美丽新世界》

了解《娱乐至死》,就不得不提一下另外两本书,都是反乌托邦的寓言作品。

一本是乔治 奥威尔的《1984》。奥威尔假想了一个没有自由的世界,人类沦于极权主义和思想控制的阴影下,所有人都是统治者的思想奴隶。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话:“老大哥在看着你”。

另一本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同样在假想的未来世界中,所有人都被培养得厌恶书籍、反感艺术,但热爱消费、热爱娱乐、热爱滥交,滥交甚至是一种美德,长期与同一个人保持性爱关系反而是一种丑闻。在《美丽新世界中》每个人都表现得很快乐很幸福,可这背后却是人性的消失殆尽。

《美丽新世界》(阿道司 赫胥黎)与《1984》(乔治 奥威尔)

波兹曼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种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不知道波兹曼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社会同时被奥威尔和赫胥黎说中,会是怎么样一种魔幻现实主义。

《娱乐至死》想要告诉读者的是,《1984》不会成为现实,毁掉我们的正是《美丽新世界》的寓言。人们感到痛苦的将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三、技术不中立,媒介即隐喻

今年年初,快播案中的一句“技术中立、技术无罪”,获得了不少网友的支持,有的程序员甚至泪流满面,但技术一定是中立的吗?

更具体点说,媒介技术在内容选择上,是中立的吗?波兹曼对此持否定态度。例如,视频媒介相比于文字在严肃内容和娱乐内容的选择上,一定会更倾向于娱乐内容。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

首先,作为形式的媒介在功能和影响力上,要比它所传递的信息重要得多。在这里,形式重于内容,而非我们平时理解的内容重于形式。

例如,电报的发明要比通过电报传递的信息对人类影响更大;电视的发明要比电视节目所展示的内容对人类影响更大;互联网的发明和普及,要远比我们每天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东西对我们社会的影响更深远。

其次,特定的媒介会偏好特定的内容。

相比于语言,书籍更适合承载理性的推论;相比于广播,电视更适合播放欢闹的综艺节目;相比于书信或邮件往来,微信是表情包和颜文字更肥沃的土壤。

所以,对待不同内容,不同的媒介是有其各自偏好的,并非一视同仁。

最后,媒介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考习惯。人们会更倾向于感知到媒介呈现给我们的世界。

如果你每天看的都是荒诞的社会新闻和充满戾气的吐槽、谩骂,那你一定会认为这个社会没得救了;如果你每天阅读的都是哲理名言或者心灵鸡汤,那自然会相信锦鲤和水逆。

世界好像在不知不觉中由媒介来定义。长此以往,这些媒介提供的特定内容,就会慢慢地塑造出新的文化特征。

“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超越其自身的意义。”

四、预言永不枯萎

《娱乐至死》首次出版于三十多年前,但其理论放到互联网时代,依然适用。我们尝试把一些段落中的“电视”一词替换成“互联网”,读起来毫无违和感。

比如这样一段:“互联网到底是塑造文化还是仅仅反映文化”这个问题曾引起许多学者和社会批评家的广泛兴趣。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我们的文化,这个问题已经被遗忘了。我们不再谈论互联网本身,我们只谈论互联网上的东西,即它的内容。互联网的生态学,如今在我们看来都是天经地义了。

书中还有这样一章,标题叫做“好……现在”。反映的是在电视时代,所有的信息都被分隔开,缺乏秩序和意义。

再残忍的犯罪新闻、再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或社会事件,只要新闻主播一句“好……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blah, blah”,一切就从人们的脑海中消失了。

这句“好……现在”,意思是我们对前一个新闻关注的时间已经够长了,不必一直念念不忘,你应该把注意力转向其他的新闻或广告了。

观众可能意识不到,有的新闻不管看上去多严重,它后面紧跟着播放的一系列广告或其他内容,会瞬间消解掉它的重要性,甚至让它显得稀松平常。

在今天的媒体工具中,“好……现在”的转切方式可能越来越少,但这种割裂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了。

朋友圈上的小红点、微博“有n条新微博,点击查看”、新闻客户端中“向下拉以刷新推荐”等。也许你上一秒正在读一篇关于医疗监管的社会评论,下一秒你看到的就是磨了皮的网红脸自拍照,再下一秒就是代购广告。

媒介毫不在意你之前看到的内容,只是拼命地向你推荐新的、毫无关联的东西。这正是如今我们所诟病的“碎片化阅读”,波兹曼30多年前就看到了。预言永不枯萎。

碎片化阅读下,“刷新界面”成为了生活中的习惯。

五、为什么娱乐没有毁灭我们?

如果说电视娱乐时代是派对,那么互联网娱乐就是万众狂欢了,之前所有的媒介,在互联网面前都成为了信息。

不知道波兹曼先生在世的话会怎样看待这种狂欢。可以想象,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他对互联网娱乐产业的批评,一定不会比对80年代电视产业的批评来的温和。

可娱乐远没有停止,它一浪高过一浪地扑面而来。

当生活越来越被娱乐包围,波兹曼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吗?《美丽新世界》的寓言出现了吗?

也许波兹曼过于悲观了,他说“娱乐让人们不再思考”,但其实这些人在使用电视之前也不思考啊。而正相反,当人们感受到娱乐越来越多的时候,不正是思考的开始吗?

对于娱乐和严肃内容之争,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跟波兹曼的时代比起来,如今我们的文化愈加繁荣和多样。虽然纯娱乐的内容依旧火爆,但历史文化节目,科普节目,演说辩论,或者像我们这样的读书节目,也有越来越多人喜欢。

我更愿相信,这是人们在是在娱乐之外开始追求更多的严肃成分,而不是单纯把严肃内容娱乐化。我也更愿意相信,尝试思考、懂得思考、有更高追求的人越来越多。

预言未必会成真,它只是在不断地提醒和警示,可能《娱乐至死》这类预言的价值正在于此。

无论如何,抱有乐观的态度总不是坏事。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