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自我修养》:所有人的自我修养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一、从《喜剧之王》到《演员自我修养》

周星驰那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喜剧之王》,让无数文艺中年每每看到都泪目不止。

星爷扮演的尹天仇,一个落魄的龙套演员,打动人心之处,是他作为演员的职业态度:导演不喊cut就必须一动不动;也是他对表演的热爱:哪怕一个不露脸的小角色也会让他跃跃欲试;更是他面对大海喊出“努力!奋斗!”的那种不懈坚持。当然,还有让柳飘飘哭成泪人的那一句“我养你啊”。

电影中除了这些经典的对白之外,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元素,就是多次出现的《演员自我修养》。这本书封面上有作者这样一句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仿佛说的就是尹天仇。

不过后来在一次对周星驰的专访中,他自己说这本书他也只看了一点点。所以故事毕竟是故事,不过这也阻挡不了我们想翻翻这本书的好奇心。

前些年还有这样一则新闻: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鸟巢的安检非常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有一位其貌不扬的女子,既不是工作人员也不是表演嘉宾,竟然能够多次通过安检混入鸟巢。最后一次被发现的时候,警察们也都很好奇,她是怎么混进去的。最后经过搜查,在她家中发现了这本《演员自我修养》。

这期节目和大家一块抱着猎奇心态,看一看这本《演员自我修养》。作者: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二、所谓三大表演体系

作为彻头彻尾的外行读这样的书,我自然是避免不了要去网上补点知识的。

在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描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体系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可能很多人也听过这所谓的三大表演体系,另外两个是指德国戏剧作家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艺术体系。

由左至右依次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

其中有一个是中国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呀。

可我后来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只不过是很多年前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一位老先生发表了一篇关于这几种戏剧观的比较研究的讲话,完全没有所谓三大体系的意思。

不过后来有人借题发挥,说这是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影响深远、超越国界,受到了中西方人民群众的喜爱。又因为人民群众也确实对所谓“三大”、“四大”这种便于记忆的描述喜闻乐见,所以这种说法就一直延续到现在。

实际上,这并不是戏剧界公认的表述方式。更何况,世界上的戏剧、表演千千万万种,各有其魅力之处,怎么能够简单粗暴的用所谓“三大表演体系”来概括呢?

三、体验派是什么

回到这本书,作为一本专业书籍,这本书读起来并不算艰涩,也不是很抽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日记体的形式,从一个表演初学者的角度,展示了课堂教学、师生对话的全过程。整体来说虽谈不上精彩生动,但以外行的角度来读也算有些趣味。

那么说到关键问题,体验派。怎么样去跟大家解释体验派表演是什么呢,或者它跟其他表演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体验派:从内到外的去表现人物,每一次演员在舞台上饰演角色的时候,角色的心理状态也同时是演员的心理状态,在那一刻,演员和角色在心理上融为一体。

另外一种是表现派:也许演员第一次接触角色需要去体验一下,但之后就只是运用表情、动作、肢体、语言、音调这些表演技巧去刻画人物,形成一个人物模板,讲究的是外部的模仿。

可能还是有点抽象,再换个说法,有一个神回复是这样解释的:体验派是日本小电影中的素人系列,表现派是欧美小电影中的黑人系列。

还有一种叫做方法派:有点像体验派走火入魔了,演员在台前幕后都保持与角色人物一样的心理状态。有的时候听说某某演员进入角色太深难以自拔,可能就是这种“方法派”导致的。

四、表演是一门艺术

书中提到,有一种表演方法叫做舞台匠艺,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约定俗成的一套手法来表现角色。比如手捂胸口表达爱意,哭泣的时候双手掩面,或者悲伤懊恼的时候手背放在额头。说到抒情台词的时候,就得柔声蜜语;表达仇恨的时候,就得低声呵斥;演绎悲伤的时候,声音就必须带着哭腔。

作者觉得,这些都不算是真正的艺术。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舞台上最好的效果就是演员完全随着剧情走,完全不受意志控制,演员在体验这个角色本身,他不用刻意去想他该如何表达,如何去做动作,而就这么自然而然的表演,凭着直觉,下意识的表演。

五、进入潜意识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来到了这本书的核心:进入潜意识。体验派要求在表演时,演员和角色在心理上融为一体,进入一个潜意识的状态,忘记自己在演戏。而这种理论难就难在这里,如果故意的进入潜意识,那么潜意识也就随之消失了,变成了有意为之。

所以这就既需要演员通过心理技巧有意识的去创作,又需要演员进入潜意识中将创作自然流淌出来。

那怎么样进入并且掌控这个潜意识状态呢?可以说,这整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为这一问题做准备。虽然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演戏的书,但看上去却是在教一个演员如何在舞台上忘记他在演戏,从而流露出真情实感。

当然,隔行如隔山,我们节目短短的时间也绝无可能将这套伟大的理论阐释清楚,也不可能教会大家怎么样掌握这种进入潜意识的表演状态,大部分演员穷尽毕生都还达不到这种状态呢。不过这也不妨碍我们尝试略知些许体验派的皮毛呀。

在“舞台动作”这一章中,有这样一个例子,老师把一个贵重的胸针别在很大的一块幕布上,让一位女学生表演焦急的在幕布上找这个胸针。刚开始这个女学生的表演非常的浮夸做作,她在舞台上双头抱头,跑来跑去,拼命摇晃幕布,甚至把头埋到了幕布里。

表演结束之后,她兴高采烈的去问老师“我表演的是不是很精彩?”,老师说“表演的不错,但是我的那个胸针呢?那是我非常贵重的宝贝,你要是给弄丢了,我就把你开除出学校。”

这一下这个女学生可慌了,表情一下子紧张了起来,眼睛盯着幕布,从上到下、仔仔细细、一处不落的检查。她几乎把幕布上的所有褶皱都看了一遍,脸上满是忧虑和悲伤,还一边喃喃自语“哎,到底在哪呢”。最后她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她的思绪仿佛也飘到了远方,看得出,胸针丢失给她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学们望着舞台,都屏住了呼吸。

最后老师说话了:第一次,你是为了寻找而寻找,为了焦急而焦急,那些看似卖命的动作,不具有动作背后的目的,而这一次,你是真的在找胸针。

我们再介绍一下“想象力”这一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演员在准备饰演某个角色的时候,往往得到的只有一个剧本,而剧本不可能把所有的人物性格、想法、情感都描绘出来。所以这些都必须由演员去补充和深化,这就需要想象力来发挥作用。

电影《奇幻森林》拍摄场景,如今电影中大量特效的使用,更要求演员充满想象力

如果你要演一段听见敲门并且去开门的戏,不注入想象力,一个演员只能表达出听到敲门和开门的动作本身。

可如果加入想象力,效果就可能完全不同了。想象一下,假如是周末一大早的敲门声,你就会不由自主的流露出厌烦的表情;或者是快递员的敲门声,代表你心仪已久的宝贝终于到了,那种抑制不住的喜悦会让你在去开门的几步路上一路小跑;再或者是隔壁老王的敲门声,你脸上露出了迷之微笑。这些想象都能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饱满。

六、所有人的自我修养

这本书除了有关体验派表演的专业知识之外,还涉及到了许多心理学、哲学、美学的知识,还包括很多令人动容的生活和感悟,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大师对演艺事业的热爱、迷恋和敬业精神。

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女学生在优美的表演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许,可老师却说这是在利用艺术。

问题就在于,有的演员不是在扮演角色,而是通过角色向观众展示他自己的美。老师说,我们的艺术经常被这么利用,满足演员自己的私欲。演员通过角色展示其美貌,利用它要么赢得声誉、要么谋得钱财、要么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他要求他的学生,扪心自问,你来这里到底是为艺术服务,为艺术献身的呢,还是利用艺术来达到个人目的呢?

《食神》中的莫文蔚、《少林足球》中的赵薇、《金鸡》中的吴君如,都曾为角色“自毁形象”。而近些年,这种为角色而放弃个人形象的艺人越来越少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愈加精致的衣物和妆容。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己曾经这样评价过这本书:

It is not a hand-me-down suit that you can put on and walk off in; or a cook book where all you need to find is the page and there is your recipe. No, it is a whole way of life.

这本书不像一件旧外套,你套上去就可以出发了;也不像一本食谱,你只要找到页码并且照着做就行;不,这是你全部的生活方式。

所以,作为路人阅读这本书,感受到的已经不仅仅是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就是自我修养,所有人的。

最后,抱有实用主义观点的小伙伴可能会问,读这本书到底有啥用呢?其实没有什么用。但如果换个角度,也可以说,作用无处不在,毕竟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