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青山绿水,济宁在行动

如今济宁正践行国家战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崔京智

近年来,我国不断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布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保护已然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地位。

如今济宁正践行国家战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济宁东部山区常年岩裸土薄、无人问津的山头上,传来叮叮当当的锹镢声,侧柏、黄栌、黑松、黄连木等树苗,被一一栽进垒好的鱼鳞坑中,为荒山涂上了一抹淡绿。

“济宁现有荒山7.098万亩(含退化林地),其中宜林荒山占6.76万亩。别看现在是一片荒芜,今后种上了树,那就是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庆峰介绍说。

这些荒山曾是济宁生态保护的短板,如今却将成为当地人的们财富。

尽管荒山开发之路已然确定,但改造荒山仍是一件难事。

受自然条件限制,没有绿化的荒山难以开发,地质条件恶劣,改造难度极高。

今年起,济宁市启动荒山绿化三年(2022—2024年)行动计划,实施尼山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等重点任务,誓在三年内消灭宜林荒山。

一时间,荒山上布满了“黄马甲”、挖遍了鱼鳞坑,片片绿意随着挥舞的锹镢嵌进裸岩之间。没路修路,没电架电,没土运土,没水就分级提水上山……新植树苗一周内要浇三遍水,最后还要覆上薄膜保持水分,精心抚育,一棵树苗才有可能成活。

图片来源:济宁市委宣传部

以泗水县为例,春节以来,地处泗水县圣水峪镇的尼山后山上,工人们每天都在陡约50°的山坡上挖坑栽树。为了保证成活率,他们在重点绿化区采用浆砌或干砌大鱼鳞坑,一般绿化区采用干砌小鱼鳞坑,土层较厚的区域采用穴状整地方式。

“条件艰苦、施工难度大,大家像养育孩子一样呵护每一棵树苗。”山东高速生态环境集团尼山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泗水片区负责人邵志杰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也在积极探索山体绿化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算清“双碳”、绿化和增收三本账,依靠群众绿化荒山的同时,让群众在绿水青山的建设中收获金山银山,实现荒山增绿、公益增岗、群众增收。

这既是生态保护之路,也是改善民生之举。

3月10日,夕阳余晖斜洒在邹城市大束镇的昌平山南坡,半圆形树坑如鱼鳞层叠,甚是壮观。“满眼都是石头,坑都挖不出来怎么种树?只有垒出树坑,填上客土,才能栽树。这样的鱼鳞坑能保住水土,保护树苗成活长大。”家住山下大束镇崮寨村的村民高洪民一边介绍一边填土,锹起土落,格外仔细。

老高妻子智力残疾、儿子上学,一个人养家糊口很不容易。但为了改善生活,他常在种地之余到处打打零工:“今天干明天歇,活靠不上,心里也没底。”春节后,他加入了村绿化队,每天上山垒坑填土,干了24天挣了3000多元。

由政府出资修路、引水、架电上山,三年后交给村集体管理,届时村集体也拥有了发展生态经济的条件,搞乡村游,让集体和百姓持续增收致富。

“谁曾想,以前羊都不爬的荒山如今成宝贝疙瘩了。”眼看着家门口祖祖辈辈面对的荒山将要变青山,大束镇崮寨村党支部书记李洪峰难掩内心激动。

图片来源:济宁市委宣传部

如今的济宁,已经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与发展并行的新路。

济宁推行“工程造林+镇村绿化队+村护林队”模式,由村里组建绿化队伍承担本村或邻村荒山绿化工作,包绿化、包养护、包成活,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村民增收。做到有“专门的绿化队伍、专门的蓄水设施、专门的引水设备、专门的管护队伍、专门的保障资金”,全面提高苗木成活率。同时在土壤条件较好的地块,栽植桃树、板栗、连翘等经济林树种,成活后由村集体管理,林果收益归村集体所有。

济宁荒山绿化三年行动计划植树约550万株苗木,需人工约63万人(次)。

目前,济宁市已组建村级绿化队伍252支,参与绿化人员每天约3500人,周边村民参与整地、栽植、抚育、养护等任务已达8.2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984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还与中国林科院、中国林学会联合开发出碳汇产品,在未来,三年荒山绿化结束成林后,每年可固碳约3万吨,实现的碳汇收入最终分配到村民头上。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