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在茶上再现宋画?

有一点可以确定,我对宋代的追慕与向往,超出了一般人。作为难以割舍的情怀,我会付出我的所有努力,哪怕是倾尽一生的时光,因为那是我的乐趣之源。

撰文 | 韩喆明
来源 | 武英书画

中国绘画,在宋代出现了很大的转变,晋唐五代时期,绘画技法已趋于成熟稳健,巨峰林立,大师辈出。经由北宋,画韵生机已达极致,其精美绝伦,独领风骚,足可谓百代标程。让人心驰神往,难以释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士人画也开始发力,相对于画院体系家传密授式的技术垄断,文人群体开始发展出非专业的戾家画,具备更自由的表达,形成独特的绘画理念。水墨更像是一种游戏,故称为“墨戏”。主要代表人物有米芾、苏轼、米友仁、牧溪、梁楷等。在宽松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思想被解放,文人画被渐渐重视。绘画的面貌也逐渐别开生面。

南宋 《苹婆山鸟图》

茶山水

北宋 赵佶 《梅花绣眼图》

茶山水

茶,在两宋时期,同样丰富多彩,焕然一新。无论贵族、文人、百姓,对于茶的喜爱与创新,丝毫不逊色于当今。宋人并没有照搬唐人的饮茶风尚,而是在前人基础上将制茶工艺精细化,将饮茶方式多样化,将玩茶手法艺术化,亦成为一种游戏。当时如果有人能在茶汤上幻化出山水花鸟,禽兽鱼虫,皆被视为奇巧技艺,争相观赏。茶,已从单纯的饮品,上升为文化艺术,作为雅事来推广流传,成就不少美谈。

南宋 《奇峰万木图》

茶山水

南宋 《山腰楼观图》

茶山水

在自由开明的社会背景下,茶戏与墨戏一样,成为了时人风尚的标致。陆游就曾在诗句中提到:“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可见写书法与玩茶戏都是文人相当喜爱的娴雅之事,艺术随着文化昌盛日渐多样,茶品随着工商业的发达与繁荣,日渐精绝。这一定为当时茶汤上的技艺表现力提供了发展空间的广度与高度。

《林和靖图》

茶山水

《五位图》

茶山水

宋代人对于好茶的标准,首先从外观上,要如云雪般洁白细腻,越好的茶越白,沫饽也越持久。我通过实践与研究,基本还原了如宋人描述的茶汤效果,也出于好奇与期待,试图复活宋人的茶汤游戏,在我的认知范畴中,能在茶上作画的艺术形式,是其他民族,其他时代所不具备的,也是难度最高的。同时,在画面完成后,必须保证茶汤温热适口,保持茶味香甘重滑。如果单纯为了观赏而创作,影响了品饮体验,失去了饮用本质,那么,茶的意义也就消失了,这不是我所追求的。

南宋 马远 《云峰远眺图》

茶山水(两幅)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宋人文献中对茶汤艺术有过四个字的形容,叫做“纤巧如画”,按照我对宋代绘画的理解,茶盏中呈现的画面,应该是非常接近当时的绘画作品的,且点茶完成后,茶汤面色鲜白如纸,灵动灿然,这不正是一张“纸”么,如果对宋代七汤点茶步骤比较了解的话,会知道点茶之前需要调膏,把茶粉与水先调成胶状质感,这不很接近研墨的方式么。由此两点,我的茶汤作画之路就开始了,到如今,我的茶汤画作品已经有接近两百个画面,我自认为在我的能力所及之处,我做到了接近古代文献中描述的茶汤作品。“纤巧如画,须臾散灭,且不脱离饮用本质。”这是我参考宋人文献框架后,给自己定下的原则。我个人认为这也应是所有复原古法或创新思路的基本认知。茶可以是赏心悦目的,也理应是美味健康的。

南宋 牧溪 《潇湘八景图》(局部)

茶山水

我本人并不是专家学者,也不在乎名利称号,更不具备专利权威。只是单纯作为一个喜爱宋代文化艺术的实践者,取悦自己而已,如此简单。如果非要给我的玩法下一个定义或者取一个好听好记的名字,首先我认为我会避开所有的宋代称谓,比如茶百戏、水丹青、汤戏、分茶等等。因为我通过研究发现,我们目前掌握的证据,仅限于相关文献中极少量的只字片语,或是诗词中的文学描述。按照我对学术考证的理解,这些都不足以作为充分明确的证据来证明宋代茶汤艺术的操作手法与技艺特征。换句话说,我无法担保自己的玩法和宋代某一种技法一模一样。如果轻易使用了宋代称谓来作为噱头,难免会引起误解与混淆,这不是我要的。

南宋 马麟 《春郊回雁图》

茶山水

有一点可以确定,我对宋代的追慕与向往,超出了一般人。作为难以割舍的情怀,我会付出我的所有努力,哪怕是倾尽一生的时光,因为那是我的乐趣之源。

对于起名字这件事,很多朋友也给过我许多建议,也有不少好友和老师提议干脆也可以叫茶百戏,因为宋人并没有以单一的玩法来界定当时茶艺,百戏由汉代一直延绵到唐宋元明清,是有比较明确的学术定义的,理论上说,所有与茶有关的技艺游戏,都可以叫做茶百戏。但是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并不是仅仅以茶玩茶,而是参考了大量宋代绘画的技法和理念,对于我来说,沫饽就是纸,茶膏就是墨,竹匕就是笔,古人讲究墨分五色,画面深浅层次,穿凿背景,同样可以通过茶膏与清水的调和来实现。我可以以茶汤作画这样的一种方式,感受宋代之美。这是属于我的个人乐趣,在盏中如宋人一般肆意挥洒山水,化境于心。茶本身就出于山水之间,我再通过点茶作画的方式,把山水还于茶面,一来一往,亦饮亦还,不违古,不负今,万千变幻,其乐无穷。就叫茶山水吧。

《夏山过雨图》

茶山水

我也希望通过分享和传播,把这样的雅趣传达给更多的宋文化爱好者,同时也可以交流经验。感谢所有给过我帮助和提点的前辈与师友,没有你们,就没有茶山水。

仿 北宋 屈鼎 《夏山图》

仿 南宋 《橘枝栖雀图》

仿 南宋 《五云楼阁图》

仿 南宋 《红蓼水禽图》

 

来源:武英书画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