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形态的最大变数会是人工智能吗?

人工智能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查沁君

人工智能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和供给水平,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融通、业务协同、智能服务。

1216日,在2021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上,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发表上述观点。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预计,无论未来教育如何发展,人工智能都是极为重要,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人工智能是影响未来教育形态的最大变数。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中国相继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发展智能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和举措。

尤其是当下“双减”背景下,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主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挥着提质增效的作用,进一步激发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巨大潜能。

如何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刘利民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完善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教育基础设施体系,保障人人能够利用互联网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权利。

中国目前的教育信息化条件已得到明显改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列出一组数据:中国基础教育是世界上在读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目前有2.3亿学生,近52万所学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三个学段。全国中小学联网率达到100%,出口带宽达到100兆的学校占99.9%,约3/4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刘利民还提到,要尝试建立教育人工智能产业的对接对话机制,将产业界的创新创造及时转化为教育技术,新产品提供更多更优的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

二是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

“双减文件印发后,教育部和各地进一步加大了对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推介力度,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刘利民指出,要同时加强数字教育资源的内容审查,严把内容审查监管关口,为青少年学生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学习空间。

三是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通过人工智能+教育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面向社会开放更多更优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终身学习需求。

“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也要从娃娃抓起,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使学生对人工智能实现从感知到认知,再到创新的提升,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刘利民称。

但事实上,目前国内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仍相当有限,如何在更早的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中央电化教育馆党委副书记李萍介绍,近年来,央教馆陆续推出了中小学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包含小学版本、初中版、高中版。据其初步统计,课程已在全国28个省份落地,课程质量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在推进课程应用的基础上,前不久央教馆还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素养框架》,正在研制相关课程标准和评价办法,初步搭建了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四是加强高质量国际交流与合作。刘利民认为,虽然疫情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员流动,但同时也加速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催生了更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形式,也为国际科研合作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驻华代表处代表Shahbaz Khan在会上提出,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化学习,不仅是用高带宽的传输路径,快速传递传统形式的知识,还正逐步成为人文主义的编码。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启动了一系列行动。在追求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道路上,中国将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合作伙伴。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