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拍吧》比《导演请指教》更真实?

从节目形式来看,《开拍吧》并没有《导演请指教》那么广泛的覆盖性和强烈的竞技意味,这种操作有利有弊。

图片来源:《开拍吧》官方剧照

作者│经纬

当表演竞技类节目让观众对演员们评头论足已近疲倦之际,导演们同台PK并接受观众审视和评论的节目就成了今年影视综艺的“香饽饽”。前有《导演请指教》以各种争议性话题和戏剧性十足的冲突场面博得全网超高热度,后有《开拍吧》空降爱奇艺低调开播引发关注。

相比于《导演请指教》开播月余热度依然强劲,时常占据骨朵热度榜第一,《开拍吧》刚上线一周尚在蓄力,在热度层面《开拍吧》略逊于《导演请指教》,但从目前的口碑反馈来看,《开拍吧》或将扳回一城。

毋庸置疑,《导演请指教》的“高热”与节目中各路人马的争辩和冲突密不可分,而相对“低温”的《开拍吧》则平和与温润许多。那么,从两档综艺对当下电影导演所面临的创作环境呈现来看,是否有打开类“表演”综艺的新局面?在真实性和对行业的深刻揭示上有何启发和不足?

作品播映与导演发掘

自开播以来,《导演请指教》虽始终处在一片争议声中,但在发掘优秀导演的层面上,该节目确实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拿作品说话”。第一赛段就涌现出了关锦鹏的《人间烟火》、曾赠的《爱情》、宁元元的《五行书院》、吴中天的《售》等被制片人、影评人和大众较为一致称赞的作品。在第二赛段中,王一淳的《音乐之声》、钱宁黄的《观察者》、德格娜的《巴德玛》等短片也普遍受到各方好评。

关锦鹏作为早已被公认的大师级导演,其作品和执导水平自不必说,而曾赠、宁元元、吴中天、王一淳、钱宁黄、德格娜等一批此前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导演,也在各自作品被广泛认可的基础上,或将被业界和市场重点关注。

包贝尔、韩雪、吴镇宇、蔡康永、梁龙这几位由知名演员、主持人、歌手跨界而来的导演,在汇聚各方目光的同时,虽然也在作品中展现出了各自的才华与实力,但总体来说,他们的表现并不出色。而毕志飞、相国强的自信与执着在引起大家普遍质疑的同时,似乎也折射出某些从事电影导演职业人员的另一种倾向。

鉴于《开拍吧》目前只播出了两期,还不能判断出节目中的作品质量、导演水平与《导演请指教》相比如何,但从已播映的两部短片作品来看,两位导演也是各有特色。易小星擅长喜剧,节奏把控较好,但故事层面的“不真实”也让他执导的《谁拿了我的外卖》被影评人打出了5.25的低分。沙漠导演的《刹车》因其抑郁症的选材和颇具质感的画面呈现,获得了陈凯歌、舒淇、陈思诚的一致“强推”。

作品虽尚未播出多少,但《开拍吧》在对导演个人的性格展示和从业经历介绍方面,用了较多时长去呈现。

以颇具喜感和出彩的郝杰为例,在拍出了高口碑文艺片《光棍儿》《美姐》并因此两次荣获first影展最佳导演奖的时期,他年少轻狂、心高气傲,经常发表一些“狂妄”的“郝言郝语”,但蛰伏6年没拍电影的他,在节目中面对演员和“绿灯会成员”时的紧张、局促,但又十分真诚和执着的表现,让在场的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惊喜。在第3期的节目预告里,他的作品似乎震惊全场,令人期待。

产业链条与创作环境

两档综艺所宣示的初衷都是为了竭力还原当下的电影创作环境,力图发掘优秀的导演和作品,在此意义上,二者确实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观众揭示了一部电影从构思、选角、找钱、拍摄、播出,到最终接受专业评价及大众投票的一系列过程,让导演这一幕后职业径直走向了台前。

从节目形式来看,《开拍吧》并没有《导演请指教》那么广泛的覆盖性和强烈的竞技意味,这种操作有利有弊。

首先是在所邀导演的代表性上,相比于《导演请指教》汇集了16位年龄各异、实力参差的新人导演、跨界导演及成熟大导,《开拍吧》只邀请了6位青年导演,对于行业整体状况的呈现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另一维度上,这种“人少”的节目也在聚焦导演个人人设,充分展现作品水平的层面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次在竞技与评价机制上,《导演请指教》设置了三个赛程分别展现导演与演员、导演与制片人、导演与观众及市场之间的关系,并在每个赛程分别以IP改编、制片人指导、纯原创拍摄的角度实现两两PK进行淘汰,让导演和作品分别接受制片人、影评人、普通观众的评论与打分,较为多元化地呈现了电影产业链各环节以及电影作品面世后所可能遭遇的各种不同的评价体系。

《开拍吧》则更为简化,直接模拟一部原创电影的拍摄和上映过程。从故事创意到演员选择,从给“绿灯会”讲故事、拉投资到实际拍摄,从影评人打分到直面观众,每一个环节都跟《导演请指教》呈现的内容相似而不相同。

为了突出以导演为核心的节目效果,选择演员的环节被压缩至10分钟左右;导演们在有限时间内介绍自己的团队,阐述自己的故事,以期获得“绿灯会”投资的“面试场景”,更接近于真实的拍摄前拉投资、走创投的状况;15分钟的短片节目给了每位导演20天的拍摄时间,比较符合现实中的制作周期;电影公映前,请专业影评人观看并打分的环节,导演们走进影院宣传自己作品、直面大众的环节都较为符合实际状况。

但简化的呈现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果。

比如对于现实中的新人导演来说,开拍前能够顺利拉到投资是极为重要且困难重重的一步,但在《开拍吧》中,6位导演拉到“绿灯会”投资似乎是极为容易的。拉拉家常、客套寒暄一番,十万、数十万就到手了;主持人张绍刚旁敲侧击说上几句,投资就成了;“小白导演”王珞丹为了不剧透,在没有说清楚自己故事内容的情况下,刘震云就直接给她投了80万。现实中的投资人绝非如此非理性。

影评人或成最大输家?

这两档聚焦导演的综艺除了关注作品、发掘导演、呈现创作环境外,更多引起人们讨论的还有大家对影评人这一群体的广泛质疑。

在《导演请指教》里,更多呈现的似乎并不是导演对导演、制片人对导演的指教,而是影评人对导演的指教,以及影评人对大众的指教,整个节目几乎把影评人与导演、大众分别对立了起来。

在点评梁龙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时,大众和影评人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影评人认为,“就是好,这是事实”,“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愉悦感”,而大众则认为,“有些老师的点评有点故作高深”,影评人接着反驳:“我们影评人就是用我们的专业去引导你们。”如此火药味十足,让许多网友对于部分影评人产生了不满情绪,进而质疑他们的专业能力。

再有,在点评吴镇宇的《记》时,影评人王旭东提出:“电影,不需要让观众看懂,他是一种表达。”赛人评价宁元元的《五行书院》时说:“导演对表演的控制还不够精细,好的表演全部来自好的导演,没有好的导演,不可能有好的表演。”这个说法随即引起了郝蕾的强烈不满:“您先去学学表演,咱们再讨论这个问题,好吗?”赛人接着回了一句:“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不用学表演!”冲突感十足。

而在具体的投票环节,更能看到大众与影评人审美的两极分化:王瑒的《读心》大众上座率84%,影评人上座率22%;德格娜的《回到伯勒根河》大众上座率58%,影评人上座率94%;韩雪的《超时未送达》大众上座率高达87%,而影评人上座率只有18%……

在《开拍吧》中,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在最新一期的预告里,郝杰的作品震惊全场,被影评人捧为“神作”的同时,却似乎在大众那里遭到了不理解。而易小星更是直接喊出了“影评人是跟我们观众做对的”的口号。实际上,大众和影评人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天然对立的关系,只是很多时候为了节目效果,在剪辑上会做众多冲突与对立的引导。

当整个电影行业在疫情的冲击之下,面临艰难处境,更多新人导演无法获得更多拍片资源和机会的时候,或许并不能把改善行业状况的希望寄托在此类导演竞技综艺身上,但正如爱奇艺CEO龚宇日前在《开拍吧》探班会现场所说的:“我们为电影行业拓宽了空间”。爱奇艺需要这档节目,电影行业也同样需要。

来源:骨朵网络影视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