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如何遏制985高校异地办学冲动?

除严控异地办学外,更需要改革对高校办学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重视内涵发展。

图片来源:图虫

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异地分校、校区、研究院、教学点、医院……自上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的高校异地办学形式不断“翻新”,好不热闹。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吉林、河北已出台相关政策响应。有媒体在报道时称,“这股热闹劲儿,即将偃旗息鼓。”

“高校异地办学热”可能会在严控政策下降温,但如果不能有效遏制高校异地办学,以及地方政府借名校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冲动,异地办学并不会走向终结。这就好比教育部在2008年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可到2020年,还有200多所独立学院没有转设一样。要让高校专注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而不是规模扩张,必须改革对高校办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其实,对于高校异地办学,教育部早就有相关的从严控制规定。201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审慎决策建设新校区,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特别是具有本科教学功能的新校区。但随后却出现了异地办学的高峰,办学地点多集中在深圳、青岛、苏州、威海、珠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2019年,教育部相关部门再次强调,由于异地校区在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经费保障、校园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育部历来不赞成高校举办异地校区,原则上不予审批。

据统计,截止2019年,在全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有41所学校建有异地办学机构,占比45.33%。而江浙、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是985高校异地办学的热门目的地,深圳、苏州、青岛是拥有最多高校异地机构的城市。对高校而言,办分校、研究院可以拓宽自己的办学空间,尤其是一些办学地在中西部、东北地区的高校,认为受区位因素限制,学校在招生、吸引优秀教师、申请课题、获取办学资源等方面,都难以和发达地区的高校竞争,因此,如果在经济发达地区办分校,不但可以依托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的支持,扩大办学规模,而且,可以为学校办学获得更多资源。而于经济发达但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来说,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办学,也可快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推上快车道。

但这种异地办学,首先,影响学校的办学定位,分散学校的办学精力,且快速稀释学校的办学品牌,高校在各地办的分校都是以母体校名义招生,以发母体校一样的文凭作为招生卖点,这快速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也带来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难题。

其次,影响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从现实看,引进高校进行异地办学的地区,主要为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开出很好的条件吸引高校,从表面上看,是“市场之手”在发挥作用,但这带来的问题是,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从发达地区的全局而言),而不发达、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发展更吃力。中西部高校到经济发达地区办分校,与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缩小各地的高等教育资源差距是背离的。

说到底,高校热衷异地办学,追求的是学校的办学规模、体量,以及如何更快地获取办学资源。这和对高校的办学评价有关,目前所有评价大学办学的排行榜,都重视学校的规模和体量,因此,相对于内涵发展来说,扩大办学规模是更快提升学校排名的办法。在合并潮已经过去后,办分校就是扩大体量的又一选择。另外,我国高校的办学资源来源渠道单一,近年来,不少办学地在地级市的高校,都“运作”搬到省会城市办学,985高校这类学校运作到发达地区办分校,与其逻辑是一致的。

因此,要遏制高校异地办学的冲动,除严控异地办学外,更需要改革对高校办学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重视内涵发展。这进一步要求高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在做出异地办分校这类重大办学决策时,应该由教授委员会进行深入论证,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不能就由学校行政拍板推进。至于经济发达而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则应该通过推进原有的高校进行办学改革,提升质量来发展高等教育,而不是一味追求举办新大学,另外,可引进海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办学,以开放来促进国内高等学校间的办学竞争。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