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亿美元收购mRNA企业,在新冠领域屡战屡败的赛诺菲能否“咸鱼翻身”?

收购之后,赛诺菲能否在mRNA领域有所建树?

文丨晨哨并购 Kevin

近日,跨国医药巨头赛诺菲(Sanofi)宣布以32亿美元(约合207.32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Translate Bio。

这是赛诺菲在新一代mRNA技术上的投资。借助本次收购,赛诺菲想要在新冠领域一雪前耻,打一场“翻身仗”。

mRNA企业Translate Bio

Translate Bio是一家mRNA企业,其主要mRNA技术平台为MRT平台。

该技术平台脱胎于知名罕见病药企夏尔(Shire,于2018年被武田收购)旗下的Shire Human Genetic Therapies,包含mRNA工程技术与LNP递送技术。

MRT平台技术情况

该平台于2016年被Translate Bio购得。起初,该公司仍沿袭平台在夏尔的研发方向,主要致力于囊性纤维化和其他罕见肺部、肝部疾病相关药物的研究。

而在2018年与赛诺菲签订合作与独家许可协议之后,该公司进一步投入到mRNA疫苗的研发当中,并开发了多条疫苗相关管线。

不过在当时,mRNA作为一个全新技术平台,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未得到检验与认可,相关产品研发及各类实验审批的速度也相对较慢。

但新冠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Moderna与BioNTech的mRNA疫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mRNA技术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机会。

实际上,早在2020年3月,赛诺菲旗下疫苗全球业务单元赛诺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便宣布与Translate Bio达成合作,延续此前的协议,共同开发用于新冠的新型mRNA疫苗。同年6月,赛诺菲与Translate Bio扩大mRNA疫苗开发协议,ranslate Bio收获4.25亿美元预付款,并获得了至多19亿美元的未来潜在里程碑款项的承诺。

Translate Bio研发管线情况,图片来源:Translate Bio官网

然而赛诺菲如此押注,mRNA疫苗研发却并不迅速。直到今年3月,两家公司合作研发的产品才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这是为什么?

赛诺菲的新冠败局

寻根究底,赛诺菲一开始虽然也致力于疫苗研发,但并没有把重心放在mRNA技术上。作为传统疫苗领域的巨头,它更相信自己的“祖传手艺”。

2020年4月,赛诺菲宣布和另一疫苗巨头葛兰素史克(GSK)宣布合作,结合各自的技术优势联合研发新冠疫苗,这款疫苗应用了赛诺菲的重组DNA技术和GSK的疫苗佐剂技术,一度被视为全球新冠疫苗的有力竞争产品。

合作研发疫苗新闻PR,图片来源:赛诺菲官网

然而强强联手之下,却没得到一个美好的结局。

在对440位患者进行1/2期临床试验后,这一疫苗的抑制作用得到了证实,但似乎对老年人没有效果,外界分析是因为“抗原浓度不足”,这给两家公司疫苗的研发蒙上了阴影。

2020年12月,原定要开展3期临床的赛诺菲和GSK表示疫苗要到21年年底才能准备好。如此举动,更充分显示了研发的不顺利。

到2021年初,赛诺菲宣布分别与强生和辉瑞建立了生产合作关系,“代工”生产新冠疫苗。

自研疫苗“难产”,只能依靠代工分一口汤喝,已然显示了该公司所面临的窘境。

实际上,赛诺菲在新冠领域的失败不止于此。

2020年3月,赛诺菲与再生元联合宣布已启动了一项II/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其类风湿关节炎药物Kevzara(sarilumab)治疗新冠重症患者的效果。

当时有研究显示,IL-6参与的细胞因子风暴是COVID-19患者病情转危、死亡的重要原因。通过阻断其信号传导,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对患者肺组织的损伤。彼时初期的临床试验产生了效果,赛诺菲对此药物寄以厚望。

然而在当年7月,两家公司便宣布该临床试验失败,未能达到一级终点和主要二级终点。

本来是疫苗和药物的双保险,但如今一个“难产”,一个失败,赛诺菲自然需要开始寻求变化。

如此一来,本来只是被赛诺菲作为“备选”的mRNA,重要性便急剧提升。

今年6月,赛诺菲便专门为mRNA疫苗成立了一个“卓越中心”(mRNA Center of Excellence),目标是在2025年将至少将6款候选疫苗送入临床,并计划每年斥资4.76亿美元投入研发。

而如今,该公司直接收购Translate Bio,也显示了其在mRNA领域进行突破的决心。

亡羊补牢赛诺菲

其实赛诺菲本不必如此着急。

在特立氟胺(Aubagio,2026年专利到期)和Dupixent(Dupilumab,2029年专利到期)两款持续增长药物,以及数款高潜力在研药物的加持下,该公司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因此找到了进行转型的时间窗口。

自2020年Paul Hudson出任赛诺菲CEO之后,该公司的研发重心正从糖尿病和心脏病领域进一步转向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等领域。

2020年8月收购Principia加强自身免疫性和过敏性疾病等领域研发,以及2019年12月收购Synthorx、2020年 11月收购Kiadis、2021年1月收购Kymab增强抗癌领域研发,便是赛诺菲全力扩大优势的明证。

然而如此稳中求进的举动,在新冠剧变的冲击下却显得不再耀眼。

尤其在押中大宝的竞争对手辉瑞以及Moderna、BioNTech两大新生巨头的对比之下,赛诺菲在新冠领域的连续失败便显得更加黯然。

本次收购Translate Bio,便是赛诺菲的一次“亡羊补牢”。

必须说明的是,由于当前已经有了一批相对可靠的新冠疫苗产品,进行相关研发的大厂也不少,未来即便赛诺菲研发出mRNA疫苗,市场表现也未必理想。

但加强mRNA领域实力,仍是赛诺菲所必须进行的。

因为即便在新冠相关领域中无法战胜对手,也只是一时一地的得失。但如果在mRNA这个高潜力领域内落于人后,所造成的坏影响就不可估量了。

在本次疫情中,mRNA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显现。一方面该产品原理清晰、效果明显、生产迅速,在特定领域的优势明显;另一方面,与同为新兴核酸技术的DNA疗法相比,该技术不需要电转枪等额外器械,且能有效规避基因插入等风险。

虽然mRNA疫苗由于其产品特性,不可能取代所有传统疫苗,但是其对部分传统疫苗的威胁依旧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放任其它公司在该领域突飞猛进,那么赛诺菲的疫苗巨头身份或将受到威胁。

另一方面,mRNA技术的潜力不止在于疫苗领域。实际上,在新冠疫情以前,这一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于肿瘤和自身免疫领域。只是由于对新技术的谨慎,相关研发推进始终不算迅速。

然而如今,随着mRNA疫苗的效果得到验证,相关产品的研发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可见的未来,具有竞争力的mRNA药物有望出世,并成为世界医疗产业发展的动力。

在把握到这一风向之后,如果只是坐守金山,那么赛诺菲或许将一错再错,最终在一众竞争对手的进化中失去自己的巨头地位。

赛诺菲本次收购,既是亡羊补牢,也是对原有战略的补强。在mRNA领域的进步,同样有望推动其免疫及肿瘤药物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晨哨大买手平台(chinamerger.com)为新兴产业投资提供远超传统服务模式的高效率、低成本的智能交易撮合体验。目前,平台每月新增股权投资和并购项目超过400个,累计项目超过16000个,直接买方机构接近4000家。其中,上市公司超过600+,发布的一手投资并购需求超过 4000个。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