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柔软但不软弱,7位艺术家做成意想不到的艺术品

柔软的力量。

《Temps couvert》,Perrine Lievens,2015

由“H&M抵制新疆棉花”引起的棉花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棉花虽柔软,其中潜藏的巨大力量被释放出来之后却可以以柔克刚。聚沙能成塔,一团一团棉花聚在一起也能产生同样的能量,这一奥秘其实早已被艺术家们发现。今天我们想分享 7 个以棉花为材料制作的装置艺术,看看艺术家借助棉花这个载体进行过怎样的表达。

01 只有棉花盛开的中国花园

去年五月,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通透的白色空间里,艺术家赵赵的展览《白色》悄无声息又声势浩大地开幕。整个空间里堆满了巨大的棉花,它们是同一件,也是在场唯一一件作品——《中国花园》(Chinese garden)。

1982 年出生的艺术家赵赵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长大,从初中到高中,“捡棉花”是义务劳动里唯一的内容,棉花在他生命中一直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2016 年,从塔克拉玛干回来后,赵赵开始构思他的棉花花园,棉花不只是儿时劳作的对象,更成为一个牵动个体到社会的时代发展意象。赵赵这样形容棉花的重要性:“棉花不仅是中国的事情,作为人类经济体的发源和萌芽,它有一个想象不到的庞大经济贸易活动,甚至超过了工业文明。”

整个现场就是由棉花和钢架搭建的巨大迷宫,棉花堆高低错落,人穿行其中不一定能看出全貌,这也正符合“花园”之意。

棉花层层叠加在一起,赵赵让它们看起来像考古学里的土层状态,“站在不同角度,棉花给你带来的心态和感受力都会有所不同”。不锈钢架是他给棉花最坚硬的结构支撑,“柔软作为它的内核,凸显了这种矛盾性和对立性。”

整个白色棉花迷宫被赵赵取名为《中国花园》,并有辅助的英文名称“Chinese garden”,在赵赵看来,中国人本身其实没有“中国花园”的概念,西方人对东方美学的敬畏让这个概念出现。“‘中国’这两个字在国际舆论上是一个概念,‘花园’是另一个文化概念,‘中国花园’又是一个概念,它其实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02 关于棉花的一切都是关于棉花

康雅筑是出生于台北的艺术家,她曾在日本、秘鲁、泰国和印度研究纺织品文化,从事过织物艺术教育,并出版了《纺织地图》,我们要分享的《关于棉花的一切都是关于棉花》就是她的“棉花研究计画”的第一章。

在《关于棉花的一切都是关于棉花》中,康雅筑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与棉花相关的工具,比如印度圣雄甘地在狱中发明的携带式手摇纺纱机、台湾的有机棉、木棉,以及棉花的代替物──化纤。

康雅筑强调:“棉花看起来是不起眼的日常物,但它不只是材料,它牵涉栽种、采摘、编织,与经贸、全球化息息相关。”这一观点在此次棉花风波之后再看,也许能更轻松地被理解。

03 棉花铺开城市的乱序

从前面两件艺术品显而易见,艺术家以棉花为材质创作绝不只是看重它独特的质感,棉花与经济、政治都紧密关联。来自日本广岛的艺术家岩崎贵宏(Takahiro Iwasaki)就用棉花创作过两件艺术品,以不同的场景,共同反映了城市变化中的一种乱序。

《Out of Disorder (everything is constantly changing)》,2012

岩崎贵宏很擅长用废弃物做微型雕塑。在玻璃窗内,发丝被做成了电线杆和船厂的起重机,棉花和白色毛巾则组成山坡。实际上,这白色的微缩景观就是复刻了窗外的景观,岛的形状、船厂的位置都一样。岛上慢慢变化的风景和人们的记忆都保存在岩崎贵宏的作品中。

《Out of Disorder (In Flux)》,2018

2018 年,岩崎贵宏用棉花、线和渔网搭出虚构的风景,用来揭示香港的历史。毛巾和衬衣做成的布条被起重机吊起,成为摩天大楼的形象,布条上精致的店招也作为补充。地上则是大量棉花组成的蓬松棉床,叙述着香港曾经一度蓬勃发展的纺织业。岩崎贵宏用这种方式讲述城市的瞬息万变和重建。

04 把头伸进云朵里看看

《The Cloud》,2010

尽管我们都知道云其实是由水滴、冰晶等聚合而成的,但在艺术想象中,柔软的棉花仍然是最接近云朵触感的物体,你一定多多少少幻想过置身云中的感觉。日本艺术家 Matsuri Yamana 就用棉花制作过一朵巨大的云,并准备了一个梯子,让你可以把头伸进云朵之中,享受被云包围的温柔感。

在画廊的空间里,大量白色的云漂浮,观众不免为之好奇,并通过楼梯的引导进入艺术装置之中,触碰带来身体上的体验。Matsuri Yamana 认为这个装置探索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的边界,以及对生命有机和精神领域的隐喻。

05 对立的棉花塔

《Relatum – Cotton Tower》,2019

韩国艺术家李禹焕是物派艺术家的代表,他的艺术重点关注物体、空间与观者之间的关系。从 1968 年起,李禹焕开始创作雕塑,至今他所有的雕塑都有一个共同且唯一的名字《关联项》(Relatum) 。而在这一系列中,棉花与坚硬物体的组合并不少见。

《Relatum – Cotton Tower》,2014

《Relatum – Cotton Tower》,1969 / 1995-2015

“Relatum”是一个哲学用语,意指存在某种关联的物体或时间。比如在棉花塔中,棉花和石材、铁相互对立,通过这种矛盾冲突,李禹焕试图探究物与空间,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他说:“最高级的表达并不是从无物中创造事物,而更像是轻叩既存之物,从而呈现出这个世界更加鲜活的一面。”

06 我正处于自己的白色时代

土耳其艺术家 Fulya Al r 曾在珠宝设计行业工作多年,但当她发现棉花和棉签的艺术创造力时,她开启了新的冒险,到现在已有四年多。

Fulya Al r 对于身体情绪的变化尤为关注,在这些棉花艺术作品中,心理活动、脑功能、神经系统、DNA、细胞形成等都是她的创作灵感。

目前,Fulya Al r 在自己的作品里只使用白色这一种颜色,白色也是棉花天然的色彩,这构建起了她的白色世界。

最开始用棉花进行创作时,Fulya Al r 也曾使用过丰富的色彩,她说每种颜色对她都有同样的价值,但她认为自己正处于一个“白色时代”,白色使她对生活的感悟更为深刻。

07 棉质的“大理石”雕塑

法国织物艺术家 Simone Pheulpin 则从小在棉花工厂长大,对这种材质的运用如数家珍。乍一看上面这个雕塑作品,你可能会以为它是用大理石雕刻而成,实际上,这是 Simone Pheulpin 采用棉布耐心编织的鬼斧神工。

用棉花做成棉布,再将棉布一点一点折起来,以别针固定,这样异想天开的艺术实验,Simone Pheulpin 尝试了近 40 年才摘得果实。

棉布折叠的褶皱构成雕塑的形状、纹理,Simone Pheulpin 认为“这些折叠就是记忆的形状本身”。

77 岁这一年,Simone Pheulpin 终于硕果累累,她获得了 LOEWE 罗意威国际工艺奖的特别提名,伦敦 V&A 博物馆和一些个人藏家都购买了她的作品进行珍藏。据一位藏家表述,她认为 Simone Pheulpin 的作品“富有禅意、安静、沉思、谦逊。“

 

来源:一夜美学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