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五型经济”?企业总裁、专家律师等委员献计献策|聚焦上海两会

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做强做优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的“五型经济”,明确了多型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图片来源:pexels

实习记者 陈杨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做强做优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的“五型经济”,明确了多型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1月25日9时,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的“做优做强‘五型经济’,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专题会议上,委员们踊跃建言献策。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童继生:培养、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提出,将培养、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作为发展“五型经济”的着力点,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头部企业,并以此培养上海企业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与交流,在内循环和双循环中实现“五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他建议企业改革发展思想、方法和路径,以聚焦核心能力和产业链集成式发展和一体式发展为落脚点,并建议政府进行管理职能协同性改革,为“五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当中,率先出台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头部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并防止企业在上海空转,形成城市空心化。

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军。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周军:不断调整上海的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

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军认为,上海要成为“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首先得是头部城市,要有块头和体量。他建议未来不断修订上海的产业规划,把人口和GDP的比例这两个数字提升上去。同时提升高速公路、高铁等基础建设,以辐射广大北部,达成中心城市的要求。

此外,他还建议将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发电、垃圾处理等新型领域当做重要产业进行研究,形成头部企业;并指出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生物技术,算力、互联网、大数据相关的数字技术等新领域中加大布局,抓住机会,集中优势兵力发展。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焦瑾璞:提高上海金融资源配置全球影响力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指出,尽管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取得重要的成果,但是现在对照全球还存在着国际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不足、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定价能力有限、缺少全球金融市场联动协作机制等问题。

对此他建议,通过总结和肯定已有的良好经验,建立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资产交易。

他建议打造人民币金融产品与服务产品,完善对接国际金融市场的行政管理效能,鼓励市场机构大胆创新,并赋予一定的自主权;构建完备的国际金融市场工作协调机制,允许市场机构来做一些活动;积极支持上海金、上海油等已有品牌做大做强。

中国融通集团东部区域管理公司党委书记、上海区域管理公司总经理丁欢欢。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丁欢欢:构建长三角央企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工作体系

中国融通集团东部区域管理公司党委书记、上海区域管理公司总经理丁欢欢指出,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纲要规划实施过程当中,央企在各个领域都有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沪央企有200多家,央企各类机构总量超过1000家。

但央企获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信息渠道相对随机分散,缺乏和长三角一体化相关机构的系统性对接,央企之间也缺乏好的沟通机制,可能导致央企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效率和效果打上折扣。

为此他建议由政府指导,企业为主体,组建长三角央企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联盟。联盟由政府指导,组织若干场合长三办,三省一市重点地级市区对接活动。从政府角度可以宣讲规划、政策,推荐项目;从企业角度讲,可以汇报投资、布局设想,从而建立常态化的活动机制。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沈开艳:国企应通过创新、开放、服务、要素等助推上海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中心节点”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认为,国有企业作为上海市场主体中的重要组成。在未来上海服务国家战略应对百年之变中,必须通过创新、开放、服务、要素等助推上海打造“中心节点”,成为“战略链接”。

她指出,上海国企要强化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功能。上海国企必须以开放、合作、包容的姿势或者姿态进入到全球动荡变革期这个局势中间。

同时,她建议上海国企要加大力度聚焦高端环节,抢抓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调整的重大机遇,强化对核心产业链的布局的把控与引领带动功能。

此外,在全球科技革命孕育突破,科技赋能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她指出上海国企要进一步凸显创新资源集聚溢出效应,提升科技策源效能;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积极发挥数字经济乘数效应。

上海《理财周刊》社副总编辑黄罗维。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黄罗维:建设港绿色金融新片区

上海《理财周刊》社副总编辑黄罗维提出,大力发展临港新片区的离岸绿色金融产业,建设上海自贸区临港绿色金融新片区。

具体而言,他建议打造离岸绿色金融集聚地、离岸绿色金融信息中心和离岸绿色金融研究承载地,以绿色金融为核心,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各种规模金融机构在临港设立专门投资机构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形成中国在全球绿色金融领域的话语体系,吸引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的顶级人才,形成上海自贸区临港绿色金融智库。

此外,他还建议举办全球可持续发展论坛,积极倡导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具有广泛共识的主题,形成临港一张面向全球的绿色金融亮丽名片。

上海方达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齐轩霆。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齐轩霆:重要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是流量经济

2020年,上海在双十一的消费贡献占全国第一。上海方达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齐轩霆认为这充分证明上海对流量存在的巨大潜力。

他指出,上海发展“五型经济”,中间一个重要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是流量经济,最关键的是用流量聚合和协同线下与线上的流量,带动上海流量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城市来讲,我们作为流量变现不能算小账,应该看到目前上海存量流量,如何使它变得更大,能够带来更多的商业和经济多方面的变现价值。”

此外,他还提到,没有监管的流量经济,是泛滥成灾的洪水猛兽。而无论是对于流量的监管还是对于核心城市流量的把控,都需要流量思维,才可以把握流量经济的本质,创造实效。

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陈东晓。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陈东晓:国际数字之都建设任重道远

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陈东晓认为,上海在打造“战略链接”方面,尤其在国际数字之都建设上,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观念代差、数据流牵引力不强、数字化转型中存在数字鸿沟、数字立法及治理滞后等问题。

为此他建议,加快全社会面向数字发展的观念转变,进一步提升政府、企业和公民的数字素养;争取更多国家层级的政策支持,加紧谋划将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作为国家级试验田。

同时,加强立法制度层面的能力建设,加紧数据立法工作,完善个人隐私的监管机制,加快配套措施的落实,实现安全有序的数据流动与发展。

此外,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开展数据跨境的各项场景试验,为提升监管能力、推动政策突破做好准备,探索出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上海方案。

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赵柏基:分阶段吸引境外全球优质企业在上交所上市

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认为,目前上海已经拥有全国领先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各大平台在人才、技术、产品开发、市场培育等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但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在交易种类、投资者结构、市场定价的国际影响力和服务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他指出,从资本市场来看,绝大部分的A股上市公司都为国内企业。上市企业中,境外投资者真正参与的比重比较少,多数是港台地区的投资,这一结构并不能满足上海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需求。

对此,他建议上海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结合不同情况,分阶段吸引境外全球优质企业来上交所上市,实现境外企业在上海资本市场的融资,缩小上海资本市场与其他国际资本市场的差距。

同时,通过不同机制,适度放松投资者的国际化结构,丰富可投资标的和渠道,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有效提升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市政协常委,市总商会副会长、上海经佳文化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丽佳。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赵丽佳:精准施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政协常委,市总商会副会长、上海经佳文化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丽佳认为,近年来,上海已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但还存在着技术专业机制有待突破,专业服务水平和开发创新的自主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因此她建议,加快成果转移转化,增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联动,探索完善的科技成果的价值发现机制;探索技术转移转化的经纪人培育机制;完善中介机构,加强科技成果转换的专业服务机构的建设。

同时,加强创新开放合作,前瞻布局优势能力,推动中小企业共同研发、产业配套、技术专业,各类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合作,发挥上海完善产业链配套机制的优势,攻克核心技术。

上海舜达软件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陈丽:以人的提升带动城市文化内涵提升

上海舜达软件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认为,服务型经济的关键在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而打造创新活力,发展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具体要看人来实现。

她建议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引进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一方面制定人才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进人才流动,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户上海;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增加设立世界一流高校,实现长三角一流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另一方面,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其他专业机构的优势,开展市场需要、社会认同的各类专业教育培训,使行业人才技能和专业人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以人的提升带动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

上海金福养老院董事长徐兵。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徐兵: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长三角异地康养产业发展

上海金福养老院董事长徐兵指出,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已取得进展,而面对长三角地区老年人口激增,发展康养这一经济业态,对于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他建议上海要发挥龙头作用,加快推进养老资源、人才有机流动、做强异地康养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助力加快长三角地区养老资源整合优化。

具体而言,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动长三角异地养老组织体系建设;优化管理架构,政府部门负责产业政策的制定和监管,制定权责清晰的管理体制。

同时,完善异地养老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逐步统计长三角养老标准,落实养老机构服务于管理标准的互认互通;推动资源共享,加快建立区域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进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