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保险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保险业要面向2025。

来源:顾问云

作者:e保课堂

后疫情时代,是超级不确定性时代,是知识经济智能进化时代。基于此,面向2025,中国保险业的“新愿景”渐入佳境,中国保险业的“2025”、中国保险业的“十大趋势”“十大属性”等徐徐拉开了帷幕,我们不身临其境,怎能感受她的魔力?

后疫情时代,保险业要面向2025

后疫情时代,是超级不确定性时代,是知识经济智能进化时代。这是“新冠肺炎疫情与保险”系列研究一直重复的一个话题,在即将结束这个系列研究之际,发现保险业已经开始面向2025。

2025年,一个普通的日历年度。我们对其寄予了很多希望,甚至有点魔幻。

2025年,很多科学家的预言都集中在这一年,比如我们或许有机会和外星人接触。

2025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走向高收入国家;更有多个报告提出,中国到2025年将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

2025年,根据摩尔定律,随着我们离一个真正充盈的世界的实现越来越近,世界变化也将发生得越来越快;……

面对科技、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变化,保险业要面向2025思考“新科技+新经济+新社会+新思想”下的新保险;保险业要面向2025思考“新保险”的新起点、新使命、新动力、新愿景。

面向2025,中国保险业的“新愿景”渐入佳境。

面向2025,保险业的十大趋势

后疫情时代,是超级不确定性时代,是知识经济智能进化时代。基于此,面向2025,中国保险业的“新愿景”也徐徐拉开了帷幕。

趋势一:中国寿险业的“新世界”。寿险业的“新世界”需要我们进行抉择:资产驱动、负债驱动、资产负债驱动?代理人驱动、银行驱动、互联网驱动?风险驱动、健康驱动、财富驱动?

趋势二:中国产险业的“大时代”。超级不确定性下,人类如何应对危机?巨灾保险、巨灾债券等也许并不能“治本”,我们还要回归保险的本源,重新思考保险的本质和保险生存法则——保险的“道”。

趋势三:中国健康险的“创世纪”。顺着健康风险、健康数据、健康科技、健康服务、健康生态、健康沟通、健康运营、健康创新、健康科学、健康保险等十条故事主线,我们一定能讲好健康保险2万亿的故事。

趋势四:中国意外险的“大变革”。面对这样的数据“2019年人均意外险保单件数9.67件、人均意外险保额201.76万元、意外险赔付率低于30%”,意外险的改革迫在眉睫。意外险改革后的市场空间可期,预计2025年将达到3200亿,实现意外险保障倍数达到15的目标。

趋势五:中国商业养老保险的“新范式”。2019年末,经测算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存量约为5000亿,显然不是“微乎其微”;但是要实现2025年6万亿养老保险责任准备金也并非易事。为了完成6万亿的新使命,中国商业养老保险需要“新范式”。

趋势六:中国车险的“后时代”。寂静的产险,是因为我们过度依赖车险,导致产险生态体系已经破坏,最终给产险公司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我们用费用来驱动车险的发展,我们用遏制费用来驱动车险的发展,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产险应该走“另外的路”,因为车险已进入“后车险时代”!

趋势七:中国家财险的“新使命”。自1997年商业银行开办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以来,住户部门债务中个人住房贷款一直占据主体地位。2008年至2019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从3.0万亿元增至30.07万亿元,占住户部门贷款余额的比例保持在49%-58%。但是,我们却发现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抵押物处于裸奔状态,家财险能否担历史使命助力防范银行信贷资产风险?

趋势八:中国巨灾保险的“新未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拉响了警报,疫情、天灾、战争等“黑天鹅”事件随着人类社会的纵深发展将会变得愈发难以确定。这些不确定性已经演化为系统性不确定性,即超级不确定性。超级不确定性下,人类如何应对危机?显然,此时风险不再局限于对个体的影响,而是对一个群体的影响,其影响范围之广、损失程度之大,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期。巨灾保险是目前人类应对系统性风险(聚在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趋势九:中国网络互助的“新使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第一次明确了网络互助在国家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中的定位。为此,建议完善大病保险筹资机制,宜以网络互助制度试点为突破口。

趋势十:中国保险科技的“新春天”。纵观全球,保险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态度,正从最初的焦虑开始趋向乐观,正在“化危为机”;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保险业CEO而言,现在还谈不上“由悲到喜”,相反疫情导致他们处于“由悲到哀”的焦虑状态。疫情倒逼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这对于保险科技企业而言是莫大的利好,保险科技企业要拥抱新春天,不负新时代。

面向2025,保险业的十大属性

2019年末,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9〕5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何谓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属性一:从保险国家属性的高度理解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险变成了一种治理术(Governmentality),一种治理的方式,而不是一套“政府”机构。

属性二:从保险社会属性的高度理解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险变成了一种上层建筑结合体(Superstructure Combination),一种自然形态,而不是“上层建筑”本身。

属性三:从保险经济属性的高度理解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险变成了一种人与财富的结合体,一种“人的欲望、努力、满足”的外在表现,其目的是使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以提升。

属性四:从保险金融属性的高度理解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险变成了一种金融资产,金融属性是其所具备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的具体体现,这种具体体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属性五:从保险思想属性的高度理解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是人们关于保险的系统化、理论化认识,是人们关于保险“互助、共享、合作”核心理念的认同。保险归根到底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属性六:从保险风险属性的高度理解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险公司提供的是风险管理服务,对个体或机构而言可以减少风险成本和减弱恐惧影响,对整个经济而言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改进资源配置。

属性七:从保险科技属性的高度理解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险公司的科技战略是“保险+科技”战略,而不是“科技+保险”战略,其目的在于通过科技赋能“风险服务”,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感”。

属性八:从保险数据属性的高度理解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险是“从数据中来,到数据中去”的过程,数据是保险经营的科学基础,更是驱动保险经营模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属性九:从保险历史属性的高度理解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险是现实的和未来的,千真万确;保险不只是现实的和未来的,也不容置疑,因为保险也是历史的。

属性十:从保险未来属性的高度理解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险就是在适应未来社会的复杂性和群体的多样性基础上,构建的面向未来的金融网和安全网。

面向2025,保险业的新愿景

面向2025,保险业要思考“新保险”的新起点、新使命、新动力、新路径、新征程、新蓝图、新愿景……

面向2025,保险业要思考“新科技+新经济+新社会+新思想”下的“新保险”。新保险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保险”,也不是简单的“金融科技赋能的保险”,而应是“基于‘新科技+新经济+新社会+新思想’的保险”。

面向2025,中国保险业的“新愿景”,从行为主体和参与形式的角度来理解,甚至以金融权力去中心化的角度来思考和前瞻,新保险将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展现出更多的普惠和民主保险意义,远远超过技术的层面,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面向2025,中国保险业的“新愿景”,其重点在于每个人作为社会经济的一分子,都有充分的权利和手段参与到保险活动之中,在信息相对对称中平等自由地获取保险服务,借助低成本的自动化决策技术和更加高效便捷的交易技术,逐步实现保险活动的充分有效性和民主化,助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面向2025,中国保险业的“新愿景”,很可能表现出自下而上、去中心化、契约重构的特点。新保险活动将是点对点、网格化的共享互联,形成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优劣互补和新型契约。每个人的保险需求和保险价值都会在这种点对点、网格化的共享互联中得到充分挖掘和满足。

面向2025,中国保险业的“新愿景”正渐入佳境,中国保险业的“新蓝”也悄然成型,我们不身临其境,怎能感受她的魔力?

来源:顾问云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