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率背后的“复岗率”: 35个重点城市复工情况到底如何?

2月28日,大部分城市处于“稳健”状态,即复岗难度低、复岗率高、招聘力度较大,中小城市招聘力度表现突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钱明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崔宇(界面新闻副总编辑、界面商学院院长)、毛盾(界面商学院研究员)

 | 孟令稀 初彦墨(界面新闻数据设计师)

随着国内新冠疫情趋缓,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大挑战。2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文要求各地“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半个月过去后,各地复工进度如何?是否根据疫情风险做到了精准复工?

目前官方公布的复工率,大都是通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复工数量占比来衡量,不少城市已经达到100%的水平。不过,这一指标不能完整反映复工的全貌:一方面,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没有得到覆盖;另一方面,复工企业的数量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复工程度。

为此,界面商学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国联通大数据智慧足迹以及BOSS直聘,试图通过“返城率”、“到岗率”和“复岗率”等衡量实际复工程度的指标,对全国35个重点城市(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武汉除外)的复岗进度、复岗难度和招聘力度进行综合评估。

其中,“复岗率”的定义为,一个城市目前工作人口(去工作地上班)与2019年平均工作人口之比。尽管疫情发生后,在家办公或远程办公成为阶段性趋势,但我们认为,“复岗率”才是真正的“复工率”,它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和商业活动是否真正恢复常态。

根据2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要求,低风险地区要实施“外防输入”策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要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策略,尽快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高风险地区要实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策略,根据疫情态势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目前,各省市纷纷以县(市、区、旗)为单位,动态调整低中高风险地区的划分。

基于上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基本防控原则,我们通过返城难度和到岗难度两个维度来衡量各地的“复岗难度”,并将各地的返城难度和返城率、到岗难度和到岗率以及复岗难度和复岗率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评估各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BOSS直聘的数据来计算各地的招聘恢复力度,以此评估各地企业的复工潜力和发展信心。

我们得出的核心结论包括:

(1)、返城人口增长相对平稳,但到岗率显著增加,进而推动复岗率提升。2月17日-2月28日,35个重点城市的平均复岗率由26.0%提升至36.0%,但平均返城率仅由65.0%微幅提升至68.5%,而平均到岗率由40.7%大幅跃升至53.0%。

(2)、厦门和西宁的复岗率位居前列,是仅有的复岗率超过50%的两个城市,宁波位列第三位,哈尔滨复岗率仅为11.9%。

(3)、深圳和广州等疫情相对严重地区的返城率不高,但到岗率表现突出,显示出城市在“内防扩散”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存量人员到岗复工。

(4)、节后一线城市招聘恢复较快,招聘岗位数量周平均环比增速达到28.2%。新一线城市周环比增速稳步增长,周平均环比增速达到24.7%,但第四周增速明显提高,并超过一线城市。

(5)、2月28日,大部分城市处于“稳健”状态,即复岗难度低、复岗率高、招聘力度较大,中小城市招聘力度表现突出。

(6)、乌鲁木齐、西安和银川等西北地区城市复岗难度和复岗率 “双低”,而且招聘力度也较小,除复工策略“保守”的因素外,经济基本面受疫情冲击的程度也值得关注。 

 

一、总体趋势:返城潮并不明显,35个城市平均复岗率为36%

我们将“复岗率”作为反映真实复工情况的核心指标,即一个城市现工作人口与2019年平均工作人口之比。根据中国联通大数据智慧足迹的定义,工作地为白天时段(9:00-17:00)驻留时间最长的位置,当月在工作地驻留天数大于10天且年龄为18-59岁之间的人被视作工作人口。

根据复岗率的定义,它可以拆解为“返城率×到岗率”。其中,返城率为现常住人口与2019年常住人口之比;到岗率为现工作人口与潜在工作人口之比,潜在工作人口根据现常住人口、2019年工作人口和2019年常住人口推算。具体而言,复岗率受到两个因素影响,一是2019年常住人口中目前有多大比例仍然在该城市居住,即返城率,二是潜在工作人口中有多大比例到岗工作,即到岗率。

上图反映了全国35个重点城市2月17日(周一)、2月21日(周五)、2月24日(周一)和2月28日(周五)这四个节点的返城率、到岗率和复岗率的平均水平变动趋势。可以看到,35个重点城市的平均复岗率由26.0%提升至36.0%,但平均返城率仅由65.0%微幅提升至68.5%,而平均到岗率由40.7%大幅跃升至53.0%。

数据表明,自2月17日“分区分级、精准防控”通知发布以来,各地都以实施“外防输入”策略为主,导致返城人口增长相对平稳,返城潮迹象并不明显,但为了全面或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各地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到岗率显著增加,进而推动复岗率提升。

由于复岗率可以拆解为返城率和到岗率,我们先依次分析各地返城率和到岗率的情况。

 

二、返城率:广州和深圳较低,西部城市相对“保守”

从返城率上看, 2月28日35个重点城市平均返城率为68.5%,有14座城市在平均值之上,占比40.0%,石家庄、青岛和长春位列前三。总的来看,大城市返城率相对较低,广州仅为53.3%,深圳也只有53.8%,北京和上海分别为68.9%和65.4%,在平均水平附近。

返城率的高低取决于城市决策者对外部输入风险的判断,为此,我们构建了返城难度系数以反映因外部输入管控而带来的返城困难程度。返城难度系数=该城市返城人口五大来源省份的加权感染程度=标准化后Σ【人口来源地占比*(累计确诊全国占比+累计死亡全国占比)/2】。

值得说明的是,返城难度系数之所以采用人口来源省份的累计确诊和累计死亡指标,是因为政府和民间层面判断某地疫情严重程度时对上述指标相对敏感。比如,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重点点名的“湖北省周边省份及浙江、广东、黑龙江等重点省份”都属累计确诊较大的地区。尽管这种评估方法可能并不科学和客观,但可以验证各地的“外防输入”逻辑。

从2月28日返城难度与返城率的关系上看,我们有如下发现:

一是35个重点城市的平均返城率为68.5%。整体来看,大部分城市符合返城难度较高(低)、返城率较低(高)的规律,意味着各地依然严格贯彻“外防输入”的原则,并且普遍以人口来源省份的累计确诊和死亡情况作为防控标准。

二是重庆返城难度和返城率“双高”表现相对“积极”(图中只标注了数值),落在第I象限的济南和青岛也值得关注,但这种“积极”也可能意味着当地采取了不一样的“外防输入”标准。

三是有11个城市落在第Ⅲ象限表现相对“保守”(即返城难度和返城率“双低”),西部地区城市占绝大多数,这些城市或许应该改变“一刀切”的“外防输入”逻辑,积极推动返城率提升。

 

三、到岗率:厦门一枝独秀,广州和海口表现“积极”

从到岗率来看,2月28日35个重点城市平均到岗率为53.0%,有20座城市在平均值之上,占比57.1%,厦门表现最为突出,到岗率达到92.3%。尽管深圳和广州等疫情相对严重地区的返城率不高,但到岗率表现突出,显示出城市在“内防扩散”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存量人员到岗复工。哈尔滨、乌鲁木齐和合肥居后,特别是哈尔滨的到岗率仅为16.9%。

我们构建了到岗难度系数以反映因内部对于疫情扩散风险的管控而带来的本市工作人口到岗延滞,到岗难度系数=标准化后【该城市14天以内新增确诊数量/全国(除湖北)14天以内新增确诊数量】。到岗难度系数之所以采用该城市14天以内的新增确诊数量,是因为如果某地14天以内新增确诊数量较少,则意味着疫情内部扩散风险较小,可以更加积极推动复工复产。随着疫情趋缓,当地累计确诊数量可能已不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考虑因素。

从2月28日到岗难度与到岗率的关系上看,我们有如下发现:

一是35个重点城市的平均到岗率为53.0%,城市分布集中度较高,原因可能在于城市对本地疫情扩散风险的判断标准较为一致。

二是在第I象限的广州和海口表现相对“积极”,他们的特点是返城率均较低,因此尝试通过积极推动员工到岗来进行弥补。

三是,乌鲁木齐和拉萨依然相对“保守”,但同样落入第Ⅲ象限的石家庄、青岛和长春等城市,本地疫情并不严重,而且返城率均已较高,应该更加积极推动员工到岗,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四、招聘力度:35城呈V型走势,新一线城市后来居上

在分析复岗率和复岗难度的关系之前,我们引入招聘数据作为第三个维度。在疫情导致生产经营普遍陷入困境的背景下,招聘力度可直接反映企业的复工复产信心。

BOSS直聘的数据显示,35个重点城市在节后第二周(2月10日-2月16日)、第三周(2月17日-2月23日)和第四周(2月24日-3月1日)招聘岗位数量环比增速呈现V型走势,招聘力度与疫情严峻程度呈负相关。2月17日,全国现有确诊人数逾5.8万人,达到历史高位,随后连续回落,事后来看,当周为疫情转折点,不确定性对当周招聘水平的恢复形成压力。随着疫情转折点确认,第四周招聘力度出现大幅度攀升。

我们还发现,一线城市招聘恢复较快,招聘岗位数量周平均环比增速达到28.2%。新一线城市周环比增速稳步增长,周平均环比增速达到24.7%,但第四周增速明显提高,并超过一线城市。

具体来看,第四周相较第一周(2月3日-2月9日),35座城市中共有15座城市招聘水平翻倍,其中昆明、南宁招聘规模增加两倍,宁波、厦门、深圳和广州等增加1.5倍以上。而太原、哈尔滨、西安和乌鲁木齐等城市招聘恢复情况不佳,招聘力度较弱,第四周相较第一周岗位招聘情况没有明显变化。

 

五、复岗率:大部分城市“稳健”复岗,西北地区复苏缓慢

如前所述,复岗率可以拆解为“返城率×到岗率”,它可以综合反映35个重点城市的真实复工程度。从2月28日的复岗率来看, 35个重点城市平均复岗率为36.0%,有21座城市在平均值之上,占比60.0%。

厦门和西宁的复岗率位居前列,分别达到56.2%和50.9%,也是仅有的复岗率超过50%的城市,宁波位列第三位;哈尔滨由于还处在严格管控阶段,复岗率仅为11.9%。北京和上海由于要严格防范境内外输入风险,复岗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7.4%和27.3%;同属一线城市阵营的深圳和广州表现不俗,复岗率分别达到37.9%和36.9%,超出平均水平。

基于“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原则,我们根据各个城市未返城人口与返城人口的比例,对返城难度系数和到岗难度系数进行赋权,构建了复岗难度系数。同时利用BOSS直聘平台上各城市招聘岗位数量周环比增速(节后第四周相对第一周)指标,来综合评估一个城市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的情况以及经济恢复程度。

如果一个城市复岗难度较低,复岗率也较低,招聘力度还不大(即下图中处于第Ⅲ象限且气泡较小),或者意味着该地较为“保守”,并没有在防疫和复工间取得较好的平衡,或者意味着该地经济受疫情冲击较大。而落在第Ⅱ象限和第IV象限的城市复工策略则相对“稳健”,越靠近第Ⅱ象限左上角且气泡越小,则城市复工工作越需要寻找突破口,越靠近第IV象限右下角且气泡越大,则城市经济恢复程度越显著。

从2月28日复岗难度、复岗率和招聘力度的关系上看,我们有如下发现:

一是35个重点城市平均复岗率为36.0%,大部分城市集中于第IV象限的“稳健”状态,即复岗难度低、复岗率高、招聘力度较大,中小城市招聘力度表现突出。

二是广州和深圳的复岗率超过平均水平,且招聘力度也较大,在一线城市中较为突出。虽然上海复岗率较低,但招聘力度表现尚可,这可能意味着在家办公并未显著影响该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复苏信心。而北京和重庆复岗难度居高不下,导致复岗率偏低,且两地招聘力度也表现平平。

三是乌鲁木齐、西安和银川等西北地区城市复岗难度和复岗率 “双低”,而且招聘力度也较小,除复工策略“保守”的因素外,经济基本面受疫情冲击的程度也值得关注。

截至3月4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5352例,与2月17日的峰值相比下降了56.3%,且湖北省外每日新增病例多日徘徊在个位数。随着湖北省外疫情逐渐得到控制,预计各个城市的到岗率和复岗率会继续提高,但返城率的提升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各地能够调整以人口来源省份累计确诊和死亡为标准的“外防输入”原则,以人口来源省份最近7天或14天的新增确诊作为参照,相信返城率和复岗率会有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国外疫情的蔓延,境外输入风险进一步上升,将成为复岗率提升的新的不确定因素。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