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档”的收官,能总结点什么?

院线电影是否还应该有另一种可能性?

文|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一 一

产业“慌乱”。

从春节档大片集体撤档到影院集体歇业、横店“停工潮”,短短一个春节档,对于整个影视产业来说意味着全链条的“瘫痪”。

原本,大年初七是春节档的“收官日”。尽管2019年的增幅已经进入到了微增阶段,但春节档的重要性却已经进入到了核心阶段。

今年,史上首次零春节档背后,放大争议可能已经失去了意义。对于整个产业链条来说,如何寻求产业的另一个可能性成为了更现实的问题。

今年,《囧妈》上线头条系平台引发了产业端极大的争论。实际上在2018年,移动电影院上线同样引发了影院的集体不满。2018年5月9日,移动电影院带着三部正在公映期的院线电影上线,但随机引发了极大的争议。随后,处于公映期的三部院线电影下架,但一年多的时间移动电影院还是在“增量”市场有了明显的参与感。

实际上,从“增量”影片的渠道选择到今年春节大片的集体撤档搁置,摆在整个影视产业面前的思考实际上并不少。高度的互联网化,是中国电影最大的基本特征。那么如何更充分的利用这一特征,院线电影是否在实体影院外还有新的选择?

这些问题,实际上依然可以组成2020年没有“档”的春节档收官思考。

1、院线电影“上网”,会是趋势吗?

“互联网”。

今年春节档,院线电影登陆线上平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除了《囧妈》登陆抖音等今日头条平台之外,港片《肥龙过江》也上线爱奇艺。在特殊时期下,电影走入互联网终端看上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趋势。

但这意味着,苦苦经营多年的院线电影窗口期现在因为不可抗力开始松动。线上平台的院线电影大多是过了公映窗口期的“版权播放”,现阶段特殊环境下,院线大片直接上线则无法兼顾公映窗口期,在没有新的分账模式出现之前就是“一锤子买卖”。

国内的实体院线电影市场发行模式实际上非常单一,绝大多数电影采用的都是全线发行。这和北美电影市场有着明显的差别,北美市场关于分线发行已经非常成熟。

而和院线同步分账比例的移动电影院本身则是处于公映窗口期的“互联网渠道”。移动电影院和实体影院同步票房分众比例,并且计入票房统计。也必须基于这个基础,讨论移动电影院才有更大的意义所在。

移动电影院在推出的第一年提出了分众和分区发行。例如对于一部宠物电影,目标受众在于在网购狗粮的用户。移动电影院本身可以利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寻找电影的精准受众最终“投放”给网购狗粮的用户。

而在分区发行上,和北美市场的分线发行类似。此前,移动电影院上映的多部民族电影采用的实际上都是分区发行。例如之前在西藏发行的《格桑梅朵》,移动电影院就专攻西藏地区。而重庆方言电影《守望一生》观影人次超过了20万人次,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重庆地区。

在现阶段的国内实体院线电影市场,分众和分区发行都是无法完成的“重任”。但是对于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来说,更优化的发行市场显然是一个刚需。

另外,从现实困境来看,截至2019年4月,全国2876个县级行政区中,151个没有实体电影院、880个仅有1家实体电影院,全国超过70%的人未进入过实体电影院观影。实体影院想要完成“全覆盖”,不仅仅是物理局限,而在于投入产出比的“经济局限”。

而在影片公映数量上,根据2018年的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共生产各类影片1082部,但其中36%能够走入院线。超过六成影片无法走入实体影院,实际上也是现实难题。

多重困境下,更加移动化、互联网化以及智能化的观影终端成为了突破口。现阶段,移动电影院上线的大多是实体影院低于5%排片的影片,但分区和分众发行模式显然让这5%的影片找到观众所在。

2020年春节档,特殊国情下的特殊原因,实际上应该看到的是移动电影院“增量”之外的“存量”供给。终端市场的“云端化”和受众覆盖的“无端化”,不仅仅是打通增量的一个突破口,实际上也应该成为整个电影市场求变的一个突破口。

2、实体影院的生存危机

寒冬期延长。

对于目前的实体影院来说,2020年可能会成为一个拐点年。在年初,由于存在票房瞒报的行为,所以不少影院被追缴票房。此后,春节档大片集体撤档,再加上疫情的日趋严重,绝大多数影院选择了暂停营业。

从目前来看,影院歇业时间被无限期延长。这对于影院来说已然到了一个能否存活的关键时刻。春节档占据全年票房的10%,实际上对于不少影院来说,是其全年收入的70%左右。即便此后影院重新营业,整个产业上游的波动调整是一个必然,对于影院来说未必也是一个好消息。

如今,再回想移动电影院CEO高群耀对于移动电影院的定位:一人、一影、一幕,在这个特殊时期下就具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

春节档之所以被视为全年竞争最激烈的“黄金档期”关键在于受众本身的“全民观影”属性。在其背后,观影不仅仅是一种大众消费行为,而是一种仪式感和社交。实体影院,本身承载了这种社交属性。

但实际上,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强化,线上“社交”得到了一定的满足。移动电影院2.0版本,拥有的包场、专场、特约场等功能,则尽可能满足了大众观影仪式感和社交化的“虚拟需求”。

这种非内容上的“补足”,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在维护院线电影公映窗口期的基础上,实际上整个行业也应该在这次危机当中意识到实体影院本身存在的弊端。

3、“增量”打法下的思考

“加速”成长。

在移动电影院成立一周年的时候,移动电影院发布了2.0版本。将观影社交化的需求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下半年,海外版和无障碍版本的发布,则进一步扩展了移动电影院在受众端的想象空间。

实际上,在2018年9月份移动电影院就携手华为在西班牙和意大利进行了海外版的尝试。而在2019年成立了国际事业部,在海外运营上目前主要面向北美、韩国、港澳台三个华人聚集地区。

在北美市场,去年年底的中美国际电影节上,Smart Cinema USA为第十五届中美电影节线上展映单元设置线上展映专区。经过了试运营阶段后,移动电影院率先登陆了北美市场。而2020年,移动电影院在韩国和港澳台地区也将陆续进入到正式运营阶段。

移动电影院进军国际市场,其核心推动力在于中国电影出海的现实难题。此前,在谈及移动电影院进军北美市场时,CEO高群耀认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基本不可能实现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全球传统电影的发行网络被好莱坞所垄断。缺乏足够的商业利润空间,所以国产电影很难在北美找到合适的发行方。第二个是面对全球电影的直系竞争,国产电影即便找到发行方也没有排片优势。

与此同时,海外超六千万华人的庞大观影需求,在传统实体影院段的放映机制下得不到满足。移动电影院作为一款“APP”,其通过区块链和云服务完成“连接”。在满足产业端“出海”需求的同时,也解决了海外华人市场“便捷性”的观影需求。

而在2019年12月份,移动电影院通过了中国盲人协会的无障碍技术检测认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盲协认证的无障碍观影平台。在推出无障碍版本的背后,实际上覆盖的是国内超过1700万的视障人群。

移动电影院无障碍版首席顾问朱清毅接受悦幕采访时表示,这不仅仅是一项公益事业,实际上无障碍电影的未来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从1700多万视障人群到2000多万听障人群再到视听下降的老年群体,广大的群体和场景运用,本质上足以推动无障碍电影成为一个新的产业。

可以看到,移动电影院在“增量”打通上,整体进入到了2.0阶段。但“增量”上的打法,可否进一步运营在”存量”市场,实际上也是今年整个市场需要反思的重点。

从2018年争议性的上线到现在,实际上移动电影院在“增量市场”的打法反而给了目前千疮百孔的影视产业一个新的可能性。对于影视行业来说,2020年注定会极为动荡,而这实际上也给了电影市场一个反思的空间。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