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销量看产品,这几款中国特供车为什么会卖得不好?

国外品牌会将车身加长或改变配置以适应中国消费者用车习惯,还有更极端的办法就是为中国市场推出特供车型。

文|车界微视

一些国外品牌的畅销车型进入国内后会水土不服,甚至同一款车型在中国不同地区销售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广东等沿海地区,日系车是当之无愧的霸主,而在东北三省,日系所占市场份额远远低于大众。

因此,国外品牌会将车身加长或改变配置以适应中国消费者用车习惯,还有更极端的办法就是为中国市场推出特供车型。这些具有针对性的特供车型往往销量都不错,比如朗逸和GL8。但并非所有中国特供车都卖得不错,比如下面三款。

起亚智跑:除了优惠一无是处

很多人认为智跑卖不好是因为起亚在国内已丧失了品牌吸引力,但我认为更具体的原因是消费者比以前更懂车了。几年前的老款智跑国外还有原型可对比,但18年上市的新智跑则是台不折不扣的中国特供车,因为在国外,由于三大件技术太老,老智跑已经被淘汰了。

现款智跑的主力车型仍然是2.0L+6AT动力版本,发动机最大功率118kW,最大扭矩193N.m,光看动力参数还是挺对消费者口味。不过在大多厂商普遍使用缸内直喷发动机的今天,这台发动机使用的仍是十几年前流行的多点电喷技术,传动设计也有十年未做修改。如果你说这套动力技术能用这么久可靠性肯定高,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款发动机在2011年智跑引进国内到刚过去的2019年,智跑发动机拉缸的案例并不少,变速箱顿挫和异响的投诉也比比皆是,且这套动力总成用车里程越长,出问题的概率也越大。另外公正的说一句,智跑的底盘架构也老,可放到今天仍算是优质,舒适性和可靠性都不错。

很多人考虑智跑是因为优惠大,这款合资紧凑型SUV的顶配优惠完落地才十四万出头,而这个价格在其他品牌里只能买到配置一般的小型SUV。便宜是便宜,可这台车便宜的原因是用了许多廉价的零配件,这也就导致了这台车用起来并不稳定,小问题频发。比较典型的问题包括电瓶亏电、天窗异响、车窗升降机故障、安全带提示故障等等。所以咱不得不说虎哥那则魔性广告还是有点道理:好才能贵。

Jeep大指挥官:唯有情怀不可辜负

以大指挥官的产品力,本应是同级别的标杆车型,可它最后却输在了营销和终端销售。帕萨特碰撞测试的余热还没过,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大指挥官在中保研的碰撞成绩也新鲜出炉:三个G一个M,唯一的M是维修经济性。说人话,大指挥官在所有中国特供车中,安全性做得最好。

其实从菲亚特克莱斯勒也就是Jeep的母公司一直想把大指挥官引进回美国就知道这台车有多出色了。这台车的车架结构、安全配置等虽然都在中国研发,但完全参照了美国的交通安全法规。而在其他方面,比如动力、配置,甚至是车内空间,都不弱于甚至是远超同级对手汉兰达。

但大指挥官还是败了,现在一个月只能卖1200台左右,而汉兰达11月的销量是9000台。Jeep因为有着特立独行的情怀,在国内算是唯一介于豪华和普通合资之间的品牌。不过只打情怀牌的Jeep却让很多人忽视了它的优点,比如强大的发动机,比如出色的驾驶感,还比如这两年品控的加强。现在的人一提起Jeep只会说两方面,第一个是帅,第二个是小问题多。请问你会买小问题多的车吗?大指挥官在这里就已经输了。

Jeep的终端销售也是大指挥官溃败的重要原因。不知是不是个例,不管是淡季还是旺季我去Jeep店里问到的优惠都不高,就几千块优惠打发叫花子呢。现在已不是要脸的年代啦,大众本田日产这些车企哪一个没点优惠,Jeep大指挥官如果优惠再大一点,在终端肯定能抢走不少汉兰达的客户。

东风日产蓝鸟:输给同门不丢人

现在的蓝鸟并不是日产从1959年就推出的经典轿车BLUEBIRD,而是中国的特供车型LANNIA。蓝鸟在国内的销量可以用高开低走形容,从15年底连续月销过万到现在3000台出头,而且下滑趋势仍在继续。

日产在日系三强中最早使用年轻化设计,早在15年便提出了“Young Nissan”战略,蓝鸟便是首批使用年轻化设计语言的车型。蓝鸟年轻运动的外型,还是收获了很多表扬的声音,但全系使用的1.6L+CVT的动力总成,干踩油门不走,这与年轻运动可不沾边。

2020款蓝鸟顶配才13.39万,还有2万左右的优惠,买来当一个买菜车性价比也挺高,可无奈东风日产家族已经有了买菜车轩逸。比空间,轩逸的后排比蓝鸟更宽更大;比价格,经典轩逸指导价更低优惠也更大;比保值率,保有量大的轩逸能把蓝鸟吊起来打。各种比不过,各种玩不赢,蓝鸟的存在似乎有些多余。

既生蓝鸟何生轩逸,如果说大指挥官和智跑卖不好有品牌口碑方面的原因,那蓝鸟这款中国特供车的失败则完全是由东风日产品牌战略失误造成的,毕竟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写在最后

“特供”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特供酒、特供烟等,都是限量、高档的代名词,可用在车上,就说不清楚是讽刺贬低还是认可赞扬了。

其实随着车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同,特供车也出现了两级分化,越来越多车企愿意把最先进的技术放到特供车上,但也有车企仍然用廉价老旧的产品来糊弄消费者。

新的一年厂商之间的竞争会更激烈,中国特供车肯定也会越来越多,希望厂商们能尊重消费者的需求和声音,让“中国特供车”真正成为一个能写进字典的褒义词。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