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时候总犯困?还不是因为你太能吃

在这样一个信息量拥挤、各种事物都在争夺注意力的世界里,也许我们最不该做的就是减法。

文|猎聘网 思小妞

作家马伯庸曾在《圆桌派》上讲过一段自己被网络“淹没”的故事。本来要查“宣武门”的他,不小心打成了“玄武门”,然后顺着底下给出的链接查到了“玄武门之变”→港剧主题曲爱江山不爱美人→歌手李丽芬的履历→雷鬼音乐→鲍勃.马利(Robert Nesta "Bob" Marley)→两个政党的和解→十六世纪西班牙对牙买加的殖民。

谁能想到浩瀚的网络带他游遍了星辰大海,从“北京宣武区”来到了十六世纪的牙买加。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好或最坏的时代,但一定是想安心做方案却总会被周围各种声音和事物干扰、知道是同事但就是叫不出名字、明明有很重要事需要快速完成但大脑就是不受控“胡思乱想”的时代。

信息爆炸、大脑难以聚焦、多数人从生理到精神都在超负荷运转,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为了让我们效率更高、活得更好于是出现了一些“声音”:缩短屏幕时间、学会和人事物断舍离、要给人生做减法。

但在这样一个信息量拥挤、各种事物都在争夺注意力的世界里,也许我们最不该做的就是减法。

Less is more不假,但对多数人来说,less is just less

说到人生做减法这件事,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就是Buffett教他的私人飞机飞行员 Mike Flint从25个重要目标中选出5个,然后把剩下的20个目标都抛弃的故事。它被很多人当作生活要断舍离、人生要轻装上阵的最佳证据(毕竟股神发话了)。可对大多数人来说,less is just less,并不会让我们more. 为什么?

原因一:我们多数人缺乏目标感和判断力,身边还没有“Buffett”帮忙把关、引导。

不要说列出职业生涯里重要的25件事,恐怕不少人连自己想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取得什么样的目标都迷惑吧;而且,身边有让你敬重的mentor么?他说的话你听么?

原因二:“互连”是未来世界的趋势,我们是“The one”当中的一份子。

有人说手机、互联网是让我们无法平静下来的罪魁祸首,只要少接触它们就能收获内心的安宁。手机、网络能背这个锅么?且不说我们获取信息和资讯会受影响,现在离开手机工作都成问题;况且“互联”是趋势、势不可挡。

《连线》杂志(Wired Magazine)的第一任主编、数字学者Kevin Kelly在TED上曾说过,我们手上的装置只是进入这个世界的入口,网络(web)不在是指某一台机器,而是“The one”这个有机体,我们就是网络本身、就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份子。

大势所趋“躲不掉”、好的mentor寻不到,“减法”怎么做?也许我们要做不是减法,而是给大脑“扩容”,让它具有更大的内存。

我请教了美国Penn State大学神经工程学的两位博士J和F。他们说,虽然目前我们无法通过手术、技术让大脑内存真的变大,但的确可以像锻炼肌肉那样锻炼脑容量,给大脑扩容。

具体来说,给大脑扩容其实就是:

  • 控制大脑让它做该做的事
  • 懂得给大脑及时“止血”
  • 能在海量信息中精准提炼所需信息,让大脑不过于疲惫

这三方面涉及专注力、反惯性、信息精准筛选三种能力。

J和F给了我几条简单、实用的操作方法。

让大脑专注的最简捷径,喝咖啡+少吃点

如何提升专注力我们听过不少方法,两位专业人士告诉我,在实施任何方法前先要明白两个真相:

真相一:任何一种专注力的训练都只能针对“某一种”专注度提升。

比如,想看论文更专注,只能通过多读论文去提升、想在弹琴时更专注,就要多弹。就像流行的Schulte Grid提升专注力训练法,也只能让你面对数字时更专注。

这是因为记忆按照内容可分为语义记忆、情景记忆等,而“多做”就是让大脑迅速进入熟悉的情景记忆,尽快沉浸其中。

真相二:提到专注力就一定设计动脑,如果做的是不走脑的事,即便再专注提升的也只是熟练度和耐心,而非专注力。

提升专注力的基础做法是睡好觉、环境稳定、避免自身受干扰,但在当今社会这几项操作起来都有困难。J和F告诉我最最简单、迅速奏效的方法是喝咖啡+少吃点。

咖啡因能刺激中枢神经、提升短期记忆,F的导师K教授每天固定三杯黑咖,这个习惯已经维持四十多年了。F师承K教授,也继承了这项传统。她向我介绍了 “咖啡醒脑大法”:

  • 做好计划,在开始做重要事情前的20分钟来一杯
  • 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疲惫,暂停休息5-10分钟,继续工作状态还是不佳时来一杯
  • 晚饭后先去健身房练30-40分钟,结束后来一杯,然后开始工作

根据《美国2015-2020饮食指南》上的建议,成年人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以不超过400毫克为佳,约等于星巴克的4个中杯。

要保持专注力,除了会喝,还得会吃。

刚来美国时,看到高校里的博士、教授们吃午饭让我无法忍:大哥,你确定吃的是午饭?两片吐司中间夹三片生菜叶子、一片火腿,这是喂鸡呢?后来才知道,他们不喜欢吃多、甚至只吃七八分饱是因为饱食会引起food com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饱了就犯困)。进食后我们体内会分泌Cholecystokinin,与睡眠有关,为了减轻大脑负担、保持清醒,不影响下午的工作,他们宁愿stay a little hungry.

所以,以后咱们的午后奶茶、下午甜点能省就省了吧。

给大脑及时“止血”

假如你不幸生病了,来到医院后医生说没关系,放点血就好了,你会乖乖听话还是拖着残躯努力逃离?F告诉我,“体液学说”统治了医学界近两千年,而这种学说的常规做法就是不过啥病给病人放血就行。别震惊,直到19世纪,这种行医方法还在使用。

当时的医生们也逐渐意识到放血属于无稽之谈,但依旧让这个方法执行了上千年,直到近现代医学的问世才逐渐被弃用。这种现象被称为“放血效应”,人们不是在一种理论被证明错误时放弃它,而是在有更好的理论出现时才放弃它。

我们的大脑喜欢依照惯性行事、讨厌改变,即便是不好的习惯。比如,明知长期熬夜、不运动对身体不好,但就是舍不得睡、懒得迈开步子。于是保温杯里泡枸杞、敷最贵的面膜熬最深的夜,以为能弥补一二,但大部分人直到看了体检报告、甚至大病一场后才会乖乖就范。

“放血效应”一方面会让我们的大脑对“恶习”形成免疫,从而越跑越偏,影响你对正确事物的判断;另一方面,它让我们总是期待对的事情出现后再做出改变,困于等待而迟迟不肯行动。

不想让“放血效应”过多影响自己,就得定期检查自己的工作策略、生活理念和你对他人的看法。和自己做个约定:如果事实/真相与自己的观点不符,就尽快放弃自己的观点、跳回正轨,不要抱着“再等等”、“说不定”这些借口去逃避。今天你觉得工作无聊,明天不会从天而降一个有趣的上司、乖巧的客户、交心的同事让你爱上工作。你要做的要么是找到这份工作的意义、要么离开让自己接受更大的挑战。

搜商时代,会搜索+能辨识拉开差距

搜商(Search Quotient)指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越快,效果越好,时间越少,搜商就越高。在解决问题≈搜索能力的今天,搜商是web时代生存必备技能之一,高搜商要求互联网人会搜索、能辨识。

——搜索:具备搜索思维

纯搜索技术的提升大家不妨先仔细阅读一遍各大主流搜索引擎官方出版的“xx搜索引擎高级搜索指令”说明文,引号怎么打、要加哪些后缀,通读一遍用熟练后对咱们普通网民来说足以。

其实比搜索技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具备的搜索思维,,就是你是否真想解决某个难题的一种态度。和菜头曾在文章《连个黄网都找不到,你还能干什么》里说过:

“今天,找不到一个黄网,至少说明这个人缺乏一套方法论。寻找的过程中有障碍,找不到意味着没有克服困难的能力,而能力不足反应的是意愿不足……对于那些一贯能够找到出路找到方法的人来说,能否访问黄网不是问题的关键,是这种意愿以及贯彻意愿的行动本身,使得他们能在这个世界上强悍地活下去。”

话糙理不粗。

——辨识:带上自己的知识、经验、常识和逻辑

我之前看过一篇讲“为什么学霸父母生出来的不是学霸孩子”这样的文章。撰写者是名校硕士毕业、小有名气的积极心理学传播者,正文里也引用了很多数据、论证、科学实验,洋洋洒洒四五千字,看上去很是严谨。

我把这篇文章发给了J,他看完一遍后说,粗看一遍后发现这篇文章有两个地方不严谨,所以我认为作者得出的结论值得商榷:第一,作者仅仅是从心理学角度去“自说自话”,这些论证从生物学、神经学科看很难站住脚;第二,查了一下作者标准的引用,这些来源里最正统的就是达尔文自传里引述的一段话,其他来源都是xx百科,不是一手论文,可信度堪忧。

即使我们不像J那样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能用比较深刻的专业背景去辨别真伪,但结合自己的逻辑、经验、常识、搜索引擎多看几页(防止虚假广告)、多种渠道同时取证(尤其是第二语言的报道)、养成查看消息源的习惯等,这些方法共用总能提升我们pick真实信息的概率。

如果上面这几条你还是做不到,但又想给大脑扩容怎么办?那就下载一些“脑游戏”(比如 Super n back、Schulte Grid)玩玩吧。虽然临床实验尚未发现这些“智力游戏”对锻炼大脑有真正的帮助,但肯定比连着几个小时刷小视频更好。起码在玩游戏的短短几分钟内,你必须得聚精会神、让大脑运转起来。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