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学大业绩无好转:17亿关联借款未还,巨额商誉埋雷

紫光学大收购教育资产后,导致公司承担较高利息费用成本,使得未来几年整体盈利能力承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冯圆圆

有时,收购是一剂“毒药”。这种说法用在紫光学大(000526.SZ)上再合适不过。

紫光学大三季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4.33亿元,同比增长3.80%。前三季度净利润6398.75万元,同比减少6.32%。

最令人关注的关联借款方面,截至2019年10月17日,尚有17.45亿元未归还。这笔原本一年期的借款之所以拖了接近3年,主要是由于此前收购后公司业绩不达标,而再次收益亦没有获得成功。

作为A股市场纯正的K12教育标的,紫光学大的“不务正业”让人失望。近三年来,紫光学大的并购涉及教育、铝业等多个毫不相干的领域。

2016年,教育行业收购成风,当时名为银润投资的紫光学大筹划以55亿元收购学大教育。但由于未得到监管机构的批准,公司不得已于2016年2月2日与公司控股股东紫光卓远签署《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不超过3.7亿美元,期限12个月。至此,公司背负了23.5亿元的债务以及一年0.8亿元的利息,完成了学大教育的注入。

到现在,这笔财务费用还在侵蚀紫光学大的利润。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报,公司财务费用高达6055万元,而净利润也不过6218万元。高昂的财务费用始终在拖累公司业务。

2016年7月,在以23.5亿元借款将学大教育收入囊中之后,“银润投资”更名为“紫光学大”,而公司的核心资产便是学大教育,其在K12课外辅导领率,市占率仅次于巨头新东方。

但学大教育在进入上市公司体系之后,紫光学大业绩却不达预期。仅2016年当年就亏损了1亿元,由于2015、2016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2017年4月11日,紫光学大变更为*ST紫学,直至2018年5月才撤去“*ST”的帽子。虽然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但2017、2018年年末的净利润分别为0.2亿元和0.1亿元,勉强及格。可以说,纳入上市体系的学大教育,远没有收购时说得那么会赚钱。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界面新闻研究部

紫光学大此次收购暂未体现出1+1>2的协同效应。收购之后,公司虽然每年营收过亿,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以及扣非后净利润每年均在盈亏线上下徘徊。此外,这次煞费苦心的并购不仅给紫光学大带来了23.5亿元债务,还有15.27亿元的商誉。根据2019年半年报披露,商誉已达15.28亿元,而公司的净资产只有1.653亿元,商誉足足是净资产的924.38%。商誉一旦发生减值,公司难以承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2017年开始,关于紫光学大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减持的消息时有传出。

2017年8月26日,持有公司股份6.99%的厦门市鑫鼎盛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鑫鼎盛控),拟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减持不超过1%;2018年10月20日,鑫鼎盛控,拟再次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减持不超过1%;2019年1月6日,鑫鼎盛控,再次拟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减持不超过1%;2019年3月14日,持有公司股份12.9%的浙江台州椰林湾投资策划有限公司,拟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减持不超过1%。

不得不说,紫光学大作为A股纯正的教育标的,表现让人失望。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