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深夜食堂,关于北京夜晚的想象可以更丰富一些 | 100个生活提案

“深夜经济”不仅仅是都市病的一种治愈方式。

记者 | 娄晓晶

一个夜晚可以干些什么?

可以在家里睡个美容觉,也可以来一场一整夜的《权力的游戏》完结纪念观剧马拉松。

或者,你可以在一个专属于深夜的空间里坚持24小时,最终获得一张深夜勇者证明——在朝阳大悦城地下一层,由朝阳大悦城和MTA天漠音乐节主办方夏季之声联手打造的24小时派对空间站“MTA SPACE”在夏天里正式开业,并发起了一个24小时不眠计划“黑眼圈派对”。

想象一下,白天逛展听讲座,再用一晚上的时间听上三、四场现场演出、看一场地下开放麦比拼、在清晨天蒙蒙亮的时候做一个拜日式瑜伽,在周末补血从容睡去,是不是挺充实?

比起“白天”,“夜晚”是一个从发音上就更加情绪复杂的词语。

在北京一家咖啡馆做咖啡师的Gina 每天10点下班,熬夜“是一种心理需要”:“回家洗漱、收拾一下就12点了,但是忽然觉得很自由,所以每天都舍不得睡。”

“舍不得睡”是在我的一个小范围晚睡调查里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也许白天的时间平淡,夜晚的时间是充满感情的,混杂着兴奋、不舍和些许晕眩。

MTA天漠音乐节的主办方、青年文化公司夏季之声创始人李宏杰说:“我有一个观察,不一定对:我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白天工作的时候,他可能没办法做真正的自己,到了晚上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他们会珍惜、热爱和享受夜晚生活。 ”

夏季之声创始人李宏杰

这句话和葡萄牙作家佩索阿在《惶然录》的名句不谋而合:“在白天,我什么都不是,到了夜晚,我才成为我自己。”

曾任滚石中文版主编,也是国内第一家嘻哈厂牌龙门阵唱片创办人的李宏杰在音乐行业里有将近20年的履历,他举办的张北音乐节生生把自己的家乡——“张北”——这个草原之中的城市变成了京津冀地区的音乐打卡地。

在李宏杰看来,提供深夜的娱乐文化服务,就是给年轻人提供 “精神马杀鸡”,让大家心无杂念地享受音乐,舒缓一下情绪,暂时放下现实里的麻烦事。

而对于在音乐公司工作的何伊来说,下班之后去听一场现场演出,或者到威士忌酒吧去和朋友喝几杯也是一个必需——如果没有这样的场景,工作和生活就不太完整。

朝阳大悦城也是这么想的。朝阳大悦城副总经理郑铮估算,有深夜消费需求的人群至少占到朝阳大悦城客群的一半:“我说的不是那种持续的深夜消费者,而是如果有一个深夜空间,我觉得我们的客群中至少有一半人愿意一个月来个两、三次。”

在此之前,朝阳大悦城曾经先后开辟过“悦界”、“度刻”等创新空间,其中的有包括”高晓松发起的生活方式公共空间‘晓岛’在内的阅读、音乐、美食、咖啡、运动、设计等多业态店铺。

生活方式公共空间“晓岛”

“大悦城现有的空间和文化是比较‘佛系’的,倡导学习、成长、不断进化,但年轻人有‘两面’,另一面则是自我释放,这个也很重要,也需要比较一些比较燥、比较释放的东西,来排解大家在城市里的压力。”郑铮说。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种需要也同样存在。大悦城地处北京东四环与东五环之间朝青商圈,周边聚集了大量的文化从业者和年轻消费者,对深夜经济有天然的诉求。如果本地就有一座深夜空间,这些需要打车去传统夜生活聚点“三里屯”的年轻人会愿意沉淀在家门口。

郑铮表示,所有这些诉求都指向一个结论:在朝阳大悦城发展深夜经济是一种必需。

 

不仅仅是 live house,也不仅仅是深夜食堂,这座深夜空间到底是什么?

朝阳大悦城从2018年10月就开始计划打造深夜空间,而在郑铮看来,最关键的是“提供好的内容”,其次才是用商业逻辑把内容融合在一起。

就像音乐行业从业者何伊所说,熬夜的时候“吃”当然是重要的,不过“从演出里走出来的时候,路边的煎饼摊还没关也就足够了”,更重要的是支撑我们在半夜3点钟还强打精神的“事宜”。

喜欢弹吉他、也一直热爱在今年《乐队的夏天》中再次火爆的乐队们的郑铮认准了音乐。他决定把音乐现场(Live House)带进购物中心,并当做一个主力标签,但是要和传统的 Live House不一样:“这个深夜空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夜店或者live house,而是一个聚合不同业态的深夜新物种。”

 
朝阳大悦城副总经理郑铮
 

传统 Live House 的经营模式是场地租赁,然后主要依靠门票和酒水的收入来运营,不用太甄选内容,而朝阳大悦城想要统一的标准。这让郑铮的计划里还需要一个内容的操盘手。他开始去“碰”各种Live House的主理人。而在行业里有20年经验,一手打造出"MTA天漠音乐节“张北音乐节“的李宏杰和郑铮在理念上达成了一致。

夏季之声作为一家音乐公司,一直在举办富有影响力的、规模庞大、人数众多的大型音乐节活动。但是一年几次的音乐节“太少了”,李宏杰也在寻找一个“实体”,把夏季之声旗下陆续发展出来的现场音乐、艺人经纪、音乐制作及版权、艺术展览、视频制作等业务生态一一承载。

朝阳大悦城和夏季之声现在拥有了共同的目标:建造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深夜生活方式空间。

于是MTA Space诞生了,这个深夜空间周五、周六全天候24小时营业,周日及周二、三、四从早十点营业到次日凌晨两点,而每年举办深夜现场演出的场次不少于200天。“我们希望大家每天加完班以后,都可以有一个地方放松,所以每年200场演出是我们的底线。在未来,我们希望做到一年365天每天都可以有演出。”郑铮说。

新的挑战摆在了李宏杰眼前:虽然有多年操作大型音乐节的经验,但是 MTA SPACE 的夜更深,要实现经常连续24小时、一年至少200天的目标,怎么才能让这样的深夜空间“丰富并且可持续”?

“可以说我们是有深夜基因的,因为我们平时组织的演出都是晚上10点才开始,音乐家们都昼伏夜出,你要是10点就睡觉估计就当不成音乐家了。但是艺术家们三四点钟也演出结束了,怎么把夜晚填满也是一个新课题。”李宏杰说。

MTA Space 的24小时黑眼圈派对里就尝试性地加入了各种各样的项目:比如说,在深夜黄金时间段——凌晨4点——安排了每年夏天最火的说唱节目里才能看到的说唱对决(Freestyle Battle )。在此之后,会有一场寂静蹦迪 SILENT DISCO,每个蹦迪的人都带上⼀副⽆线⽿机。如果摘下⽿机,你会看到⼀群⼈在寂静的场地蹦着迪……到了白天,在免费早餐和瑜伽晨课之后,属于白天的讲座和展览开始轮番进行。

24小时的趴体结束了,MTA Space 的首秀显示出,它是一个集音乐、艺术和科技为一体的复合式现场演出空间:晚上做演出、白天做快闪商店和艺术展览,还有一个私人空间Mercury Lounge为轰趴聚会和会议提供更多可能性。

深夜空间的活动不仅要强度大,最好还可以联动其他业态,比如餐饮、影院,甚至还有“悦界”、“度刻”等空间文化属性浓郁的“通宵读书日”或“深夜音乐会”,成为一个深夜消费集群,来满足年轻人们晚上需要接连好几场的“夜场需求”——这是郑铮的下一步目标,让朝阳大悦城成为三里屯之外的另一个深夜城市聚点。

“深夜经济一定是集群效应,晚上能干的事情越多,收益越大。”郑铮说。看来,深夜经济不仅仅是都市病的一种治愈方式,也是一门值得尝试的好生意。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夜晚也是衡量其发展程度的重要要素。从16年开始,在英国生活方式杂志 monocle 每年宜居城市评选的标准中,“夜晚的繁华程度”也已经是一项重要的考量。

常年雄踞该榜单前几名的东京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城市生活,10点过后的东京充分展示了城市的另一面:依然有众多优质餐厅营业,在城市里音乐现场光影律动的同时,也有深夜书店提供一个安静的去处。

夜东京已经可以展现完整的业态

「 夜间经济 」night-time economy 这一词来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是现代城市业态之一,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其业态囊括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

根据经济研究咨询机构TBR的研究,英国伦敦的夜间经济提供了130万个工作岗位,年收入达660亿英镑,仅一个城市的夜间经济就创造了英国全国总税收的6%。

郑铮收集了大量国外城市的深夜生活资料,比如东京、香港、纽约、伦敦,对比下来,北京的夜生活还处于“还处于非常基础的阶段“。

作为一座户外气候变化剧烈的北方城市,北京的深夜文化一直不如南方城市来的火热。北京的深夜基因里,似乎只有三里屯、海淀学城等少数片区和几座零星的livehouse,也许还要算上特别有北京城市特色,带着一点朋克解构的精神,在土气中寻找意义的24小时北新桥卤煮——这座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深夜食堂,用大圆柱子案板上切的泡饼与氤氲的锅气,配上小二和北冰洋,在这样的气氛中,滴滴司机与文化工作者们一起大口吃饼,小口喝汤。

 

李宏杰觉得“这就是北京自己的气质,想要直接复制纽约、伦敦和东京,在这个城市也复制不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有北京气质的一个场地。”就像MTA音乐节这个名字其实意为“音乐、科技、艺术(Music, Technology and Art)”,这样的混合与跨界可能也只有在科技和地下音乐文化浓厚的北京出现。

2019年7月,北京市商务局联合市交通委员会等14个部门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以13条措施鼓励深夜经济的发展。其中不仅宣布了若干“夜京城”地标、10条深夜食堂街区,以及打造夜间消费“文化IP”,策划组织一批戏曲、相声、电影、歌剧、音乐、读书等主题鲜明的“夜京城”文化休闲活动,并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

在最近的热门网剧《长安十二时辰》里,就以元宵节深夜张灯的一天为主要线索展开。在其中,可以看到长安丰富的建筑、服饰、饮食和深夜娱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从遥远历史中传来的佐证——北方城市其实也拥有开展夜间经济的传统。

这次政府提出的13条措施中有一个展望:到2021年底,在全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满足消费需求。

而北京的“十二时辰”能否让深夜融合传统与现代,科技与音乐,把这座古老城市的另一面完美展现,可能要从这些试点地区开始探索,从而为2000万北京都市人连起一片又一片夜间经济灯光区。

 

 

 

 

图片来源:夏季之声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