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百家讲坛》时代,文人入局节目却呈百家之态?

文人参与到节目当中,可以追溯到2001年推出的《百家讲坛》,到如今已过去18年,文人在节目中的地位经历了从主体到陪衬再回归主体的过程,其功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 | 锋芒智库 米洛

近日,腾讯视频推出了《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这一文化旅行纪录片,该节目突破了传统旅行纪录片的形式,其中,诗人西川带着《日本之镜》去秋叶原感受女仆咖啡馆的热情,去被遗忘的三国街看日本二次元的起源,这也是文人入局文化节目的一全新形态。

文人参与到节目当中,可以追溯到2001年推出的《百家讲坛》,到如今已过去18年,文人在节目中的地位经历了从主体到陪衬再回归主体的过程,其功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家讲坛》:见证“学术明星”大起大落

200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讲座式栏目《百家讲坛》,定位于“学术性栏目”,《百家讲坛》的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故而所邀请的讲师大都是来自各大高校文学领域的学者,将外人眼里高深的国学知识,以大众化的白话进行讲解,打破精英文化壁垒,降低了国学准入门槛,实现全民共习,这一群“学术明星”是节目不可或缺的核心与灵魂,但这一节目在播之初收视几乎为零,甚至一度面临淘汰。

转机出现在2005年,主讲《红楼梦》的刘心武、主讲《论语》《庄子》心得的于丹、主讲秦汉人物的易中天等人走出象牙塔,在《百家讲坛》上,以一种大众能接受的特有的表达方式传播文化知识,带动了国学热潮,使他们在一时之间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和较高的知名度,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

这一时期他们在节目中的呈现如下特征:

一是主体性承担传播文化功能的同时,也成就个人品牌,《百家讲坛》的节目模式为这群文化学者们集中展现个人的舞台,每一期都是个人的主讲,是塑造个人品牌的最佳契机;

其二,知识领域的垂直性,助力他们成为这一垂直文化领域的KOL。《百家讲坛》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细分为多个板块,嘉宾所讲演的内容大都与他们所研究的领域直接相关,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专注于讲解《红楼梦》的刘心武后续还出版了《刘心武续红楼梦》相关书籍。

三是主体性和垂直性这两大特征让他们成为了大众认可的学术明星,加速了明星化的进程,取得了一个象牙塔内纯粹学者所难以企及的成功。在当年,粉丝经济对于学术明星这一群体同样奏效,易中天和于丹入选2007年《福布斯》内地名人榜,刘心武以23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8位,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

在这一群“学术明星”通过文化节目扬名立万之时,针对这一群体的“文化奶妈论”也不绝于耳,国学热有触顶之势,外加随着学术界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被超女、快男等选秀热超越。褪去热潮的《百家讲坛》依然坚守播出至今,其间也有不少新的文化学者加盟讲演,如今回头看,早年间的《百家讲坛》更像是为文化节目热潮再次到来做人才孵化。

这与央视持续在文化内容领域横向布局有关。从2013年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不同品类的大会系列综艺节目,其节目嘉宾大都邀请的是因《百家讲坛》走红的文化学者,比如康震、王立群、郦波、蒙曼等。但这一时期学术明星们对于节目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大都作为特邀点评嘉宾出现,是为节目的流程服务,为节目的立意进行学术向背书。

就此来看,从《百家讲坛》所带来的“学术明星”黄金时代到热潮褪去,文人在节目中的角色和功能发生变迁,原本在节目中为红花担当的文化学者们,因其他类型文化节目模式的限制,退居为“绿叶”做陪衬。

新环境下,文人也要做斜杠青年?

“总局鼓励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制作播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类节目。”就在文化节目不温不火之时,这一政策的出现为文化节目复兴提供了利好环境。

2017年,《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现象级节目占领话题高地,随之文人也开始拥有了更多的曝光的渠道和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文人不再局限于高校的文化学者们,也有其他文化身份的人,比如《朗读者》里有贾平凹、双雪涛、余华等当代作家,也有唐家三少等网络作家,还有前文提及的诗人西川等等,这也说明节目对于文人的所属维度承载量更大。

优酷推出了《听说》《局部》《一千零一夜》《观复嘟嘟》《圆桌派》《你说的都对》等文化节目,腾讯也推出了文化访谈节目《十三邀》,爱奇艺独播实景文博谈话《博物奇妙夜》,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音频平台推出了《中国文化必修课》,蜻蜓FM推出了高晓松《晓年鉴》《矮大紧指北》等节目,让梁文道、许子东、马世芳、马未都、许知远等文化学者进入大众视野,而他们所涉及的文化领域多元,亦印证了前文的说法。

在笔者看来,当下文人在综艺节目当中也形成了鲜明的圈层——京圈和港圈。所谓京圈,是指来自北京地区各大高校因《百家讲坛》等节目而走红的文化学者,港圈则是从《锵锵三人行》所走出的梁文道、许子东、马家辉等人。如今,京圈和港圈的两股势力,借势视频平台和音频平台的兴起,进行内容布局和个人品牌打造。

节目形态的日益丰富化,文人在节目中的功能随着节目形态出现了较大的变迁,从最初单纯的讲评人发散成为了评论人、拆信人、说书人、采访者等角色,但所获得的红利难以企及“学术明星”时代。

这一波文综复兴后,随着节目形态的多元化,在节目对文人品类包容性更大的同时,也对其内在素养提出了更多维的诉求,从早年间垂直领域的精神领袖到如今需多面手的存在。文人也要破圈层做“斜杠文人”。

以年少成名的作家蒋方舟为例,近年共参加过26档节目,既有湖南卫视《我的中国梦》高端人物访谈节目文化类综艺的主持经历,也在《圆桌派》《向上吧诗词》《中华好故事》《一本好书》《见字如面》等一展才华。

更与众不同的是,还跨界参与了飞行真人秀《壮志凌云》尝试与飞机接触,在观点分享类节目《奇葩大会》当中分享个人战胜讨好型人格的经历这一话题引发大众讨论,在腾讯的“星空演讲”分享关于社会对于“才女”荒诞的想象和她心目中的女性文学。在笔者看来,蒋方舟是近年来在文化综艺当中的一抹亮色,既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积累,也有着当代青年的独立观点,在一代文化人学者当中都是相对鲜明的代表存在。

结语

作家蒋方舟曾带着一腔“孤勇”去《冲上云霄》,诗人西川带着《日本之镜》破次元壁地去了解日本二次元文化……经过18年节目形态的变迁,文人在节目中从单一的讲演人到当下的鉴字官、拆信人甚至飞行员等丰富的角色形态,这是节目形态变迁的大环境所造就的。

而这些正说明文人学者不全然是说教型的学术盔甲,在被赋予了更多的身份与功能之时,保有着文化清流的气质融入到了更多的节目载体当中。在当下的时代,“学术明星”不会再“二次复辟”,但他们的存在无不说明着文人在节目中所呈现的形态具有可造性,并非止于“清流”的刻板印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