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三星SDI即将杀入,国内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做好准备了吗

“白名单”退出历史舞台,不仅意味着动力电池的市场准入门槛将一视同仁,也意味着此行业竞争即刻白热化。

文|汽车情报

新能源购车补贴持续退坡,“白名单”导向性作用随之淡化;

后补贴时代,即便不采用“白名单”内的电池供应商也不影响补贴;

“白名单”期间,行业规范已基本形成、行业内部格局已经显现;

本土电池企业迈入技术竞争时代,“全面开放”更有利于本土企业长远发展;

......

终于,曾经质疑声四起的动力电池“白名单”,在实施了四年多之后,“成功”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同时,这也代表着,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躺”在政策红利上的日子潸然落幕。

6月24日,工信部发布公告,决定自2019年6月21日起废止《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批符合规范条件企业目录也同时废止。

一时间,网友们热议纷纷:在业内存在四年之久的“白名单”正式取消,它之前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又保护了谁;没有白名单后,之前“风光无限”的动力电池企业未来将如何发展?今天,汽车情报新媒体就和大家聊上一聊。

何为“白名单”?

回溯到2015年3月,当时为了引导规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健康发展,工信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制定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而这份规范条件则根据企业基本要求、生产条件、技术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等7个方面,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给出规范意见。符合这份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录,则被业内称为“动力电池白名单”,此后,工信部分别在2015年10月、2016年1月、2016年4月、2016年7月,先后公布了四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目录,当中包括宁德时代、沃特玛等共57家企业。

而当时能够进入动力电池“白名单”,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是一件及其利好的事情,原因何在?因为此目录就相当于补贴的“优先权”,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电池必须进入其中,否则将无法获得补贴。所以,动力电池“白名单”成为了各大新能源车企关注的焦点。

至今,此“白名单”在国内实行已有四年多时间。需要肯定的是,此“白名单”在支持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做优、做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为企业为了达到“白名单”的要求,势必要在技术、产能、品质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大力度。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名单”的57家企业里面,只有中国的电池企业,没有一家日韩电池在华企业。

“白名单”有何作用?

之于“作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硬币”来形容,因为任何一个硬币都有两面性。

首先,我们来说其“正面”: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车市,且增速持续领跑全球,以及在动力电池“白名单”的约束下,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且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从2018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中可以看出,在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中,仅有三家为日韩企业,其余七家都是中国企业。其中,宁德时代以总装机量23.54GWh,达到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的25.4%,荣登2018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

不可否认的是,在如此巨大的“红利”下,不仅催生了中国动力电池的“一枝独秀”——宁德时代,其余诸多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也都在“偷着乐”,疯狂扩张;而一些日韩车企则只能被动停止扩充甚至减产。

当然,此“硬币”的反面也不可忽视。“白名单”在保护了中国动力电池市占率的同时,也错失了中国动力电池“苦心钻研”的黄金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车企对动力电池的研发;而动力电池企业为了让车企因有补贴而选择自己的动力电池时,往往都会盲目的去扩充产能,从而又影响了自身专心研发“更上一层楼”的核心技术。

如今,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产能,已然呈现出“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场面,而一些车企出于时间和成本,便不得不选择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动力电池,以拿到补贴。总而言之,依然是缺乏了一心一意、创新研发的核心技术。

动力电池企业如何发展?

正如上文所说,目前中国的“高端”动力电池仍属于供不应求状态,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扼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原因;同时,由于白名单的原因,也影响了部分外资动力电池企业在华的发展。

如今,“白名单”退出历史舞台,不仅意味着动力电池的市场准入门槛将一视同仁,也意味着此行业竞争即刻白热化:谁将有参与高强度竞争的实力?头部企业在面对着日韩强敌时,又是否能够保持如此之高的市场占有率?

面对一系列的“难题”,汽车情报新媒体认为,企业首先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联想到近期接二连三的“电动汽车自燃事件”,试问,消费者还敢去选择那款车型,那组动力电池吗?第二,企业还要实现高端化发展,如同消费升级带来的豪华品牌汽车在车市“寒冬”之中逆势上扬,只有坚持高端化发展才能得到主流车企的关注、符合市场的需求。

此外,动力电池企业要跳出供应商的身份,争取与车企建立合作的关系,此举不仅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订单,更意味着其能够在产能上快马加鞭;最后,企业要坚持“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亦如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不仅将自身品牌形象极大提升,更将产品质量、口碑、销量等,洒向全世界。

结语:当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没有了补贴这层“保护膜”时,当动力电池“白名单”取消后,当面对外资强敌杀入中国市场时,以及当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痛点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有谁能够扛起大旗,不断钻研自身的核心技术,继续保持高昂的市场占有率呢?

我想,这不仅是诸多消费者心中的疑问,更是诸多动力电池企业以及新能源车企值得思考的事情。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