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2年,珠三角地区将形成中国粤剧文化中心

广州为粤剧保护提供了哪些经验?

文 | 金羊网​ 黄宙辉

2019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正在广州举办。6月9日,记者从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粤剧保护的广州经验”学术论坛上获悉,今年5月,广州制定了《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工作方案(2019-2021)》,通过实施中长远的7大工程和3年重点工作15项,到2022年,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的中国粤剧文化中心。

政府是粤剧保护主导者

粤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的优秀代表,在粤港澳及海外粤语华人圈中有广泛的影响,是粤港澳及海外粤语华人民心相通、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2009年10月,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正式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已是10周年。

“广州是粤剧发源和传承的核心地,在粤剧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带头作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宋俊华指出,过去十年,广州为粤剧保护提供了“三位一体”的“广州经验”。其中,“一体”即以粤剧生命力为本体;“三位”则是:以遗产粤剧为主体,以民俗粤剧、艺术粤剧为两翼的保护理念;政府为主导,直接传承人群为主体,间接保护人群为辅助的保护共同体;以物化记录、活态传承为主,以创新发展和教育传播为两翼的保护路径。

广州市政府及相关政府机构是广州粤剧保护的最直接主导者。据介绍,广州于2014年制定了《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2019年5月,又制定了《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工作方案(2019-2021)》。广州还投入资金8亿多元,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和广州粤剧院(新址)。粤剧艺术博物馆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粤剧艺术“展示、体验、互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而广州粤剧院(新址)将于2021年完成整体建设,未来将打造为振兴粤剧的基地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

专家:把戏曲纳入音乐课

在本次学术论坛上,多位粤剧表演艺术家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粤剧保护的广州实践与模式,并就当前粤剧保护的现状、问题提出对策,探索建立穗港澳粤剧保护的互动协作机制。

“粤剧保护的广州经验在于不断创新。”在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看来,非遗保护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粤剧在舞台表演、剧本、音乐等方面也要求新求变。特别是在剧本上,要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从注重叙事转变为注重抒情。此外,他还建议,把粤剧以及其他的地方戏曲教学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部分内容。

“随着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一度兴旺的粤剧演出已开始出现‘滑坡’,粤剧的发展遇到了时代难题。其中,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市场培育、经费不足是目前粤剧发展面临的四大困境。”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勇建议,通过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扶持“粤剧进校园”常态化,每年按实际划拨经费帮助培养粤剧人才等措施,解决粤剧发展的困境。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张晋琼也提出了10项对策和规划,其中包括:设立“广东省粤剧艺术专项资金”;成立“广东省粤剧保护指导委员会”;有计划地联合全国相关的艺术院系举办粤剧演员进修班及粤剧编剧、作曲研修班;开展抢救、保护濒危剧目和老艺术家声像资料的整理、保存工作等。

来源:金羊网​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