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匠》:那些建造了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

没有人愿意谈论这个秘密:约旦河西岸定居点是由巴勒斯坦人建造的,而他们又被迫离开了这片土地。

拉瓦比规划城区的公寓楼。图片来源:DPA Picture Alliance/Alamy

查拉迪亚有一座大型检查站,这里是以色列军队控制人们来往拉姆安拉和耶路撒冷的主要通道,距此不远处有一座小型的户外石匠作坊——整个约旦河西岸散布着上百座这样的石匠作坊。无论检查站内发生了什么,那间作坊的院子里至少都有一名工匠在干活,他的脸、头发和衣服上沾满了白色的尘土,这些尘土来自检查站高高的水泥墙和瞭望塔;身上还沾着一些黑烟和焦炭,因为当地的年轻人会向壁垒森严的检查站和路障投掷烧着的轮胎和燃烧弹,尤其是在时局动荡的时期。

来到该地区的游客如果写到了石头,他们指的往往都是巴勒斯坦年轻人向武装士兵投掷的石头。而士兵会用更致命的武器——炮弹来回击。这类混战很容易将人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去。面对着这一标志性的场景,安德鲁·罗斯丝毫没有因此而分心,他更感兴趣的是被其他人留在取景框以外的石匠。通过了解这一位石匠和其他类似的石匠,罗斯发现,这种无形的征用和剥削也是在巩固占领区的统治,其支持力度并不亚于高墙与枪炮。

《石匠》(Stone Man)可能读起来会有些枯燥无趣,甚至艰涩难懂,但它为了解巴以冲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其他书中很难见到。更重要的是,《石匠》也是一部劳动史。巴勒斯坦拥有价值200亿美元的优质石灰石资源,其采石、切割和修琢业务为私营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了约旦河西岸的任何其他行业。由于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给这片土地赋予了神圣的意义,所以罗斯选择专注研究从这片土地上开采出来的石头,当双方都试图将这片土地收归己有时,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怎样一种一触即发的权力关系。通过揭露以色列在此建立的极度不平等的社会,罗斯进一步揭开了巴以冲突的面纱。以色列人大部分都不愿意谈论这个秘密:约旦河西岸定居点,甚至就连隔离墙都是巴勒斯坦人修建的,所使用的材料也是从巴勒斯坦的旧有土地里挖出来的。

2017年,以色列军队在查拉迪亚检查站。拍摄:Thomas Coex 图片来源:AFP/Getty Images

罗斯的调查最早可以回溯到英属巴勒斯坦时期,当时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通过抵制、扰乱和暴动等手段,推动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不必再依赖“阿拉伯劳工”。这一策略甚至反映在建筑领域。采石场为巴勒斯坦人所有,从欧洲新来的犹太居民并不擅长开采和加工当地矿石,所以犹太建造商为避免依赖巴勒斯坦工人,便使用混凝土和硅酸盐建造起了特拉维夫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建筑材料的使用也使得特拉维夫成为了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与邻近的古城——当时仍归属于巴勒斯坦的雅法(以当地传统的风化石建造而成)形成了鲜明对比。1948年,雅法97%的阿拉伯人口遭到清洗,整个地区随后也被夷为平地。特拉维夫以其著名的包豪斯风格核心得名为“白色之城”,这个“白”就是建造城市所使用的硅酸盐砖块和灰泥混凝土的颜色。在以色列建国后的几十年里,犹太人不再认为阿拉伯劳工对犹太人自治会产生威胁。新的领土被占领,成千上万的新房屋需要修建,犹太人会雇佣当地居民,付给他们低廉的工资,让他们来建设新国家。生活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一直到1966年都被军事法律所约束,他们的行动受到限制,无法从事绝大多数职业,他们几乎没有其他选择。1967年战争后新占领的领土上也是类似的情况,巴勒斯坦人属于可剥削的工人阶级。那时,当地苍白的石灰石,也被称为“耶路撒冷石”,开采自约旦河西岸的山上,却成为了建设以色列街区的主要材料。这些石灰石不但作为实用的建筑材料,也同时发挥了意识形态功能,传递出一种团结统一的形象,彰显了与这片古老土地的连接。

罗斯也没有对巴勒斯坦的精英阶层笔下留情。他的书中有一个章节谈到了拉姆安拉地区拉瓦比的住宅开发,这是我所读到过最全面、最深入的材料之一。在巴勒斯坦富裕阶层的专业人士支持下,巴勒斯坦当局从当地村民手中没收了土地,与以色列承包商合作建设了拉瓦比城。罗斯追查到了这一连串沆瀣一气的得利者,一小部分富裕的巴勒斯坦人甚至通过强占同胞的土地而获利。

石灰岩砖块。拍摄:Gennadiy Iotkovskiy 图片来源:Alamy

《石匠》中最凄惨的几个章节取材于作者对巴勒斯坦工人的采访,我甚至希望作者能够放慢节奏,让受访者讲述更多细节。一位工人正在修建的定居点就是他从前居住过的村庄,他可以忍受新居民对他的种族主义嘲讽,但是当以色列人雇佣他在曾经属于自己家族的土地上盖房子,他实在忍无可忍。“我做不到。”他说。罗斯书中所写到的另一个采访对象叫萨米尔,多年来他一直在以色列的建筑工地上工作,想要攒钱盖一套自己的房子,结果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盖好的房子被以色列士兵拆除,理由是要为安全围栏清理道路。但由于他找不到其他的工作,只能去修建隔离墙。他在工作的时候,儿时的朋友都在朝他扔石头。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罗斯在书中所讲述的关于羞辱和反抗的故事,完整了人们对于巴以冲突的抽象理解。他反复强调,不论未来双方达成何种“最终状态”的协议,巴勒斯坦人在建设以色列方面所做的工作都应当被考虑在内,“巴勒斯坦人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罗斯也认为,“移居殖民者……为了将征收原住民土地的行为合法化,”常常会主张土地所有权属于“开发土地的人”,但这种逻辑和论证实际上并不成立。这种观点否认了以色列建国之前巴勒斯坦人在该地区的有效统治,而罗斯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献身精神将他们试图抹杀的历史记录了下来,写就了《石匠》一书。

本文作者Ben Ehrenreich是一名作家,常为《纽约时报》《伦敦书评》等杂志供稿。

(翻译:都述文)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卫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